外踝上皮瓣具有质地好,血管蒂恒定,不牺牲主干血管等优点,在临床有广泛应用。对于其起源,许多学者认为来自腓动脉的骨间膜终末穿支。为进一步明确外踝上皮瓣的血供来源,作者对外踝上皮支的起源进行了研究。
30侧标本中,有23侧在小腿下部存在直接连接腓动脉和胫前动脉的动脉弓。该动脉弓位于下胫腓联合近侧,由腓动脉的骨间膜终末穿支向前穿出骨间膜后,与胫前动脉斜向下、外发出的动脉分支相吻合而成。切开胫腓骨骨间膜的下段,可显露该动脉弓的全程。另外7侧未见完整的动脉弓主干。
1、胫前动脉;2、腓动脉;3、胫前动脉的分支;4、腓动脉的骨间膜终末穿支;5、外踝上皮瓣的皮支;6、降支;7、胫骨;8、腓骨;9、趾长伸肌
根据解剖标本中腓动脉与胫前动脉在下胫腓联合近侧动脉弓的有无,以及皮支的发出位置,可将外踝上皮瓣皮支的起源分为以下类型:
A型:腓动脉与胫前动脉间的动脉弓不完整,皮支主要起自腓动脉的骨间膜终末穿支。
B型:腓动脉与胫前动脉间的动脉弓完整。
B1型:皮支和降支共干,起自动脉弓;
B2型:皮支起自腓动脉的骨间膜终末穿支或胫前动脉的分支。
临床意义:
对于存在动脉弓的患者,外踝上皮瓣的血供既可以来自腓动脉,也可来自胫前动脉,单一的腓动脉或胫前动脉损伤、栓塞不会影响外踝上皮瓣的应用。
以往认为外踝上皮瓣皮支和下行支只是起自腓动脉的骨间膜终末穿支,常有两种带蒂转位方式:1、以外踝上皮支为蒂;2、以下行支为蒂。根据外踝上皮瓣皮支多起自动脉弓,可设计出新的外踝上皮瓣的带蒂转位术式:1、结扎、切断皮支发出点腓侧的动脉弓,以皮支发出点胫侧的动脉弓为蒂,将皮瓣和蒂部血管在肌肉下潜行移至拇长屈肌和胫骨前肌的肌间隙,或胫骨前肌与胫骨的间隙,以修复小腿胫侧的皮肤、软组织缺损;2、结扎、切断动脉弓胫侧起点以近的胫前动脉,以动脉弓胫侧起点以远的胫前动脉为蒂修复远端缺损;3、结扎、切断动脉弓胫侧起点以远的胫前动脉,以动脉弓胫侧起点以近的胫前动脉为蒂修复近端缺损。
以胫侧动脉弓为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