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前证监会主席肖钢的一段视频火了,具体说是来自于一个内部会议,说上面认为跌破3000点市场就低估了,3000点以上就觉得还行,但4000点以上就过高了,6000点更是不可能。给出的理由这也很直接,那就是股市如果涨到4000点,市场的体量就会超过GDP的120%,处于风险位且明显高估,那这个逻辑是否真实呢,又是从哪来的说法,真的就有效吗?我们可以先按照这个GDP120%的比重算一下,2023年的GDP是126万亿元,如果按照今年5%的增速,今年的GDP就是132.3万亿,按照这个规模乘以120%,那股市的总市值应该达到158.76万亿,但现在是多少呢,只有90万亿,距离158万亿的上限还有76%以上的涨幅,上证综指现在是3370点,要涨到5900点才够。如果用更能代表全市场的中证全指计算,现在是4900点,涨76%之后能达到8600点以上,轻轻松松超过2015年的高点。又或者是按照这轮市场主力推行的中证A500计算,现在是4700点,涨个76%之后,指数也能达到了8270点,远远超过2007年和2015年的高点,创下历史新高。也就是说,如果按照肖主席的说法,自己算出来的结果跟自己都对不上,他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十年前的时候,也就是2015年之前,那时候4000点确实是不低了,当时的GDP还不到70万亿,对应股市80万亿就算高了。但现在GDP已经是当时两倍左右了,再用老数据去推算,肯定不合理。而按照当下的GDP去算,4000点也只是一个中位数,6000点也不是什么遥不可及,这么多年过去了,水涨船高,再去刻舟求剑明显就不合理了。那这个算法和估值逻辑又是从哪来的呢?最初这是巴菲特的一个指标,他也是全世界第一个用这个指标给市场做出估值的人。老爷子的逻辑里,如果美股市值除以美国的GDP,这个数值低于80%,那美股就是低估的,二挡这个数值超过120%,那就是高估了。巴菲特指数在2000年之前是屡试不爽,甚至一度成为了市场真理,但是在2000年的时候,也就是互联网泡沫时期,这个数值飙升到了150%,巴菲特也被狠狠地嘲笑了一把,但好在后来股市崩了,巴菲特指标再次应验,也算是帮老爷子挽回了颜面。但是到了2015年,这个指标就又失效了,而且是一直到现在,都被踩在了脚下。也就是说,美国股市的总市值在2015年就大幅超过了美国GDP,而且越走越高,以至于到了今天,美国股市的总市值已经是美国GDP的2倍,甚至是在2022年的暴跌后,也还处于150%的位置。如果是巴菲特严格按照他这个指标来操作,怕是已经赚不到任何钱了,因为早在2015年他就得按照指标清仓,即便是暴跌,也不会有买入的指令。所以我们看到即便是连创立这个指标的巴菲特都已经放弃这个指标了,而我们的前掌门人竟然还拿着当个宝,确实是有些匪夷所思。更何况这个指标在咱们国内就没好使过,我们按照巴菲特指标去评估一下上证指数的走势来做对比,只有2007年的牛市灵验过一会,超过了120%的风险位,但是2015年的大水牛,也只有GDP的109%左右,2021年的高点只有GDP总量的80%,也就是说巴菲特指标里的股市买入点,竟然是我们一轮牛市的顶点,妥妥的坑死人。至于现在的股市总市值也只有GDP的70%左右,但在924之前,这个数值低到惊人的50%,意味着按照巴菲特指标在70%的位置买进去,至少还要承受30%的跌幅。所以这个东西只能当个谈资罢了,但如果非要较真,只能说明一件事,就是我们的市场依旧处于中位偏低的位置,即便是非要拿GDP的120%这个指标来衡量,至少也得涨到6000左右,如果按照美国股市的这个估值来看,也就是GDP的2倍,那应该要涨到9000点以上才行。如果这么理解,那4000点还算高吗,如果只是估值提升,已经是偏中位了,从这个位置再涨30%上去,那A500的市盈率就得超过19倍,也是近10年来的最高估值水平。但你要光是拉估值肯定不行,那样的话沪指4000点还真是高估了,所以要想让市场走出大牛市,必须要有业绩的配合,我们知道每股价格等于每股收益乘以每股的估值,也就是估值和业绩的双提升,妥妥的戴维斯双击,那6000点,9000点也不是什么难事。就拿标普500来举例,我们的A500跟它的构成逻辑差不多,跟2011年的指数估值也基本一样,都是14倍估值,当时的标普500也才1100多点,而现在已经是5900点的高位了,13年涨了5倍多,之所以能够这么大的涨幅,就是估值和业绩的双提升,其中估值贡献了2倍涨幅,已经达到了30倍,而业绩上则贡献了2倍。所以10年涨个五六倍一点都不难,只需要你的估值翻一番,业绩翻一倍就行,业绩放在10年的时间里,其实也就是每年7%到8%的涨幅而已。总的来说,就当下的市场而言,什么估值逻辑都是扯淡,情绪悲观之下,根本没人去算这东西,而我们要向前看,要想化解债务问题,解决经济通缩,就得创造财务效应,而股市就是唯一的出路。要想振兴资本市场,就得改变旧有的条条框框,实现股市的供需再平衡,不能再让企业无休止的从市场中抽血,同时提升这些上市公司的质量,能够实现均衡发展和对市场的反哺,搞分红的中流砥柱,就要踏踏实实挣钱,本来就是牌照垄断行业,反馈投资者也是应该的,科创企业就干好自己的事,做好创新,从估值角度提高投资者回报率。当然也要引导长期资金进入,尤其是权重资金,提升市场的指数效应,带动投资者偏好提升,这些人进入之后从市场中赚到了钱,也就能继续的消费和投资。只有这样,实现一个资本市场的大循环,我们的市场才能真正的做大做强。
延伸阅读:
2007年的6124和2015年的5178 2024年的国九条会推动一次大牛市吗
2024年1号罚单落地 监管趋势从严从重初现端倪
日经38000点 日本是怎么从泥沼中爬出来的
1/3预披露企业业绩增幅超过50% 可能市场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差
MSCI指数调出69只中国股票 是在看衰中国资产吗?
IPO减速、投资者保护、重罚业绩造假 龙年第一场座谈会都说了些什么
3000点保卫战硝烟再起 为什么总是跨不过去这道坎?
房改之声再起 会改变现有的楼市格局么
缩减美债发行规模美债收益率下跌 权益类资产终于迎来利好
美债下跌全球风险资产上涨 权益类资产转机乍现
小白的价值投资读书课:从零开始学投资 300本价值投资经典(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