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二里井奇迹”来形容发生在阜阳这条仅七百多米的小街上的事情,是为其火爆场景所震撼。拿“人潮如涌”、“摩肩擦踵”、“人头攒动”等所有描画密集人流的词语,都难以贴切其状貌。
密密麻麻的小吃美食占据了整个街道,摊位层层叠叠,涟漪一般按圈层散开;食客水流似的紧跟密随。
融入其中,不自觉会被感染。看着眼馋,闻着扑鼻香,会很乐意被其裹挟。
各种形态、口感、色彩的小吃小喝琳琅满目,有些已成二里井小吃的招牌;像“徐春华米线”、“正宗四川麻辣烫”、“张记特色炸鸡腿”等算是老字号了,只要经常来逛,没有不熟这几家的。
本地的小吃依然是杀手锏。
菜盒子、烤猪蹄等等,吃不够的阜阳味道。
也有外地的美食品牌在此添油加醋。
“云南昆虫宴”我闻所未闻,看着也不敢碰触。这些油炸的小虫虫,据说美味而营养丰富。
各地稀奇古怪的小吃名品,让人足不出街即可尝遍四海之内的味道。
二里井是个旧名称。
从老阜阳城南关吊桥到此处计有二里远,所住人家围着一口井,所以喊出了名。如今的二里井夜市西起建设大厦路口,东至红旗中学。白天这里其实是个建材市场,因为靠近红旗中学和十八中,不少摊主在此做起学生小吃生意,渐渐积少成多,形成规模。
像二里井夜市前身那种类别的小吃群,每个城市都寻常见,不温不火地存立着,脏乱差令人头疼。为何二里井却能一飞冲天,成为阜阳小吃文化的头一款名牌?小吃街的兴盛没有任何策划、整体规划,也不靠投入建设拉动。它就是一条普通小街,街边建筑即便在阜阳也是老旧的。
二里井夜市的繁茂很有意思。
最为可贵的是它的自发属性。它是二三十年来,由本地居民和附近学生吃出来的夜市。摊点不断增多便意味着竞争与淘汰,有些摊位逐步成为品牌,新进的品种就要别出心裁,迎合年轻化的需求。
这种立足于本土化服务的东西结实,基础牢固,不会出现盲目追求文旅效果的假大空。很多新建的“古城”、改建的“老街”之所以会空心、空壳,成为败笔,就因为它们太有野心,一心一意着眼于外地游客,掏空了它早前赖以生存的本地基础。
何为源头,他们压根就闹不清楚。
夜市在小吃街东头设立了几座“观景台”。二楼露天大平层,每个约有二三百平米,摆放着小餐桌、座椅,免费供食客将各种小吃端上来吃,或是任由你拍照、休息。这种公共休闲区域显然是官方建造并免费提供的,各种灯饰招牌令人瞩目。公共服务中,保洁也很到位,这样密集的场合几乎看不到随手丢弃的垃圾。
整个夜市逛一圈下来我就没看到市场管理人员,但夜市的有序与文明程度却是显而易见的。好的政府管理,一定像市场那只手一样,你看不见它,它却无处不在。
站到二里井夜市观景台瞥一眼,阜阳人乐于享受,贪玩好吃的休闲脾性一览无余。本地有足够的流量,只要能做出吸引力来,就一定会有市场。
我也不拿自己当外人,吃了个菜盒子,啃了块疯狂烤猪蹄;看有家麻辣烫还有空位,要了瓶啤酒,便坐下歇歇。这家麻辣烫竟有照顾老年口味的锅子,不麻不辣,蘸口酱吃味道清新。
麻辣烫的吃法很有意思,不认识的人可以围坐一锅吃,按棒棒计费。坐我对面的俩小年轻吃了不少,老板一算账28块钱;我尅了十来串,加啤酒也才十块钱出头。
我猜二里井夜市火爆有另一个缘由。物美价廉有一个很重要的基础,房租和工商物业管理要费用很低,低到就麻辣烫这样的价格,老板也还能够赚到钱。
作者相关文章
关注马尔的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