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清晨,我把“李雷卷”的最后一篇推了出去。《相山人物志》从“张崇海卷”实验性开题,到“李雷卷”铺陈,心里大致有了眉目。简单说就是把我笔下曾记录过的某一个或某一类人物的文字汇编整合,形成系列规模,每卷以一篇《絮语》做总括。
我的意图想将人物的相关内容连缀成一组,呈现各自不同的情境,以此展开人物画卷。平日里点点滴滴勾划的碎片,用一根线穿起来。
可能会影响部分经常看“马尔的视觉”公号读者的阅读体验。
有朋友私信我,问是不是在炒剩饭。旧文章换个标签就是皇帝的新装了,维系每日推一文的频率越来越吃力,想拿旧桃当新符使。前有《马尔自选集》探路,又紧跟《相山人物志》唱老歌了。
不得不说,想拿旧桃当新符使倒是真的,不过用意在炒回锅肉、蛋炒饭。
在编《马尔自选集》时我毫不避讳自己就在制作回锅肉,无论多么用心地摘取,它都是马尔精选的自己的已推文章。不过是每一篇都须经反复打量,选入前要再一次仔细打磨。有的修改后已面目皆非,多少比之原来的文字增添些光泽。
就文章而言,时间会对其优劣做最好的甄别。一些文字经不住时间磨蚀,锈迹斑斑,已成垃圾;而另一些经时光冲刷,仍有光鲜的质地。时间会挑剔、甄别出一切。
《相山人物志》稍有不同。早前码出这些篇章时,它们都还是彼此并不关联的孤零零的存在,一时触发,记录下来。当某一人的内容篇章不断积累,已可构成组图,那么它就极有可能焕发出新的意义感来。我想,若将小城几十个人物的组图集合、布置为一间画廊,展开了这座城市人物群像的一个侧面,或许会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起头我就很确定,《相山人物志》“人物卷”不设门槛。任你社会地位高低,财富多寡或事业成就大小,都不在考虑之首列。我只写我看到的,有些人物我选择不看,或假装看不见,权当自设了门禁。这几年接触的文化人物多一些,这一部分内容也是我特别喜欢的,此类人物就会反复出现。
写人我有一个很大的毛病,在文章推出去之前,我不会给被写者过目,甚至不会告知他。码字的自主性方面我有洁癖。我不会给任何人下定义、贴标签,尽量克制住自己的好恶情绪,放大人物的有趣一面。
此举有点小心翼翼,自然仍不能避免写脸面前人物的风险。我评估风险的方式很简单,“他”或“她”值得。
回锅肉、蛋炒饭有妙用,下锅之前可闻闻,能断定食材是不是馊的。
真正的门槛是写某一人的老文章要足够多,可以选择、摘取。当然,回锅肉、蛋炒饭不是热剩菜、剩饭,它也要有新口感、新面貌;我不敢确定它是否做到了。
作者相关文章
关注马尔的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