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膜性肾病与尿毒症的风险
膜性肾病与免疫介导炎症有关,持续的炎症反应可导致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硬化,进而影响肾功能。
当肾功能严重受损时,无法有效清除体内废物和多余的水分,就会导致肾功能下降,严重会发展为尿毒症。
此外,如果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感染或急性加重,则可加速疾病进展至尿毒症的速度。
二、蛋白尿的控制
针对膜性肾病的多项长期随访研究发现,尿蛋白的缓解情况与肾脏存活率密切相关。
1. 完全缓解:只要膜性肾病维持尿蛋白缓解,即24小时尿蛋白降至0.3g以内,患者基本不会得尿毒症,预后非常好。
有研究显示,完全缓解的肾脏存活率保持平稳,说明这部分患者基本无人发生肾衰竭。
2. 部分缓解:尿蛋白比之前高峰时的尿蛋白下降至少一半,且尿蛋白小于3.5g,虽然预后不如完全缓解的患者,但相对于不缓解的患者来说,其尿毒症的风险仍然较低。
3. 不缓解:尿蛋白始终保持在肾病综合征水平,即≥3.5g,这部分患者的肾脏存活率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降低,说明越来越多的人发生了肾衰竭。
三、膜性肾病的治疗与控制尿蛋白的方案
一般对症治疗:大量蛋白尿、水肿明显时应卧床休息。
限制钠盐:成人每天摄取钠盐2~3g,儿童适当减少。水肿严重时应限制饮水。
蛋白和热量摄入:高蛋白饮食可导致肾小球高负荷、高滤过,进而导致肾损伤。
对无明显肾功能损害者,应减少蛋白质的摄入,以含有必须氨基酸的优质蛋白为主,同时应摄取足够的热量,以减少蛋白质的分解。
药物对症治疗:利尿剂如氢氯噻嗪,水肿明显且血容量不低的少尿患者,在限制钠盐无效时可以适当利尿。
氯沙坦片可以降低尿蛋白。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钙片,可以改善脂代谢异常,纠正血脂异常。双嘧达莫可以起到预防并发症如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抗血小板聚集。
降蛋白药物保守治疗方案:即使用RAS阻断剂等相对保守、副作用也较少的降蛋白药物。
免疫抑制方案:即使用激素+环磷酰胺、他克莫司/环孢素、利妥昔单抗等作用大但副作用也大的降蛋白方案。
具体方案需根据患者尿蛋白、血白蛋白、肾功能、抗PLA2R抗体滴度等具体情况来定。
低危患者本身缓解几率大,一般倾向于保守治疗+观察等待,观察时间短则3~6个月,长则数年。
中高危患者更倾向于选择免疫抑制方案,免疫抑制剂起效也是短则3~6个月,长则数年。
新药临床试验显示:
对于尿蛋白控制不好的患者,除了继续找大夫调整治疗方案外,也可以考虑参加新药临床试验。
例如,针对原发性膜性肾病患者的靶向药EVER001正在国内开展临床试验。该药是一种Bruton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通过抑制Bruton酪氨酸激酶来抑制B细胞,对相关疾病产生治疗作用。
综上所述,膜性肾病患者控制好尿蛋白这一点至关重要,可以显著降低发展为尿毒症的风险。因此,患者一旦确诊膜性肾病,应及时就医并遵医嘱进行治疗和控制。
索芬
主治医师
全国高级中医研讨会成员
临床实践
擅长:中医疗法治疗各类肾脏疾病;
诊治: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肾功能不全、尿毒症等;
有三十余年的临床实践,对中医中药有着深入研究。
扫码添加 优先指导
微信/18733166210
更多内容点击“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