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主任,“这次不舒服做检查肌酐231,是不是很严重了,还能不能降下来?不想以后尿毒症,要控制好哪些指标?”
很多人觉得肌酐高了以后,进展到肾衰竭、尿毒症的风险会增大,就焦虑的不行。
实际上,尿毒症到底会不会发生,会受到肾功能进展情况的影响。
病理损伤轻,预后效果好,尿毒症风险就小。
但病理损伤情况重,肾脏滤过功能无法提升,一旦血液中毒素水平太高,引起严重并发症,则会加快尿毒症的进程。
因此,在肾病早、中期,如果能控制好这3个“关键”的指标,就能大大降低尿毒症的风险。
肾小球滤过率(GFR)是指单位时间内,肾脏能够过滤的血液量,它直接反映了肾脏的工作效率和功能状态。
当GFR<90ml/min/1.73m²时,提示肾功能损伤;当GFR<60ml/min/1.73m²且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时,可诊断为慢性肾脏病(CKD)。
由于逆转肾衰竭的窗口期比较短,如果能灵敏、准确的识别肾功能损伤情况,可以降低发生尿毒症的风险。
肌酐水平,通常在肾脏功能损害较为严重时才会升高。
而肾小球滤过率,能够在肾脏功能轻度下降时就发出警告,因此更具敏感性,能及时地反映肾脏的损害程度和功能变化。
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不仅会引起肌酐水平升高,还会导致体内水分和代谢废物不能完全排除。
不要觉得水分影响小,如果肾脏无法清除水分,水分就会滞留在人体各个部位。
滞留在下肢,下肢水肿;滞留在腹部,腹水。
甚至滞留在心脏和肺部,引发心力衰竭和肺水肿,这会直接威胁患者的生活质量。
肌酐达到707μmol/L以上,并不一定要透析,但尿素氮>40mmol/L时,通常会强烈建议开始透析治疗。
很多人觉得,肌酐超过四五百以后,会逐渐有恶心、呕吐、乏力、胸闷、瘙痒等症状。
事实上,肌酐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毒性物质。肌酐升高是肾功能恶化的“果”,不是促成肾功能恶化的“因”。
真正会影响肾病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率的,是尿素,胍类化合物,ADMA, 草酸盐,二甲胺,含硫化合物,尿酸等毒素的水平。
持续的尿素氮过高,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如尿毒症脑病(主要为幻觉、精神错乱)、尿毒症心肌病(可能导致心衰)以及凝血功能障碍(可能引发消化道出血)等。
肾脏萎缩程度,是判断肾脏功能的一个重要信号。
当肾脏内的肾细胞受到炎症刺激,导致纤维化、硬化,每个独立的肾单位就会逐渐萎缩。
如果这种损伤速度加快,整个肾脏就会开始萎缩。
肾脏萎缩会影响到肾脏内的血流,肾细胞萎缩坏死后局部毛细血管堵塞,造成整个肾脏血液流通都不太好。
血流信号减少,会进一步加快肾脏细胞的纤维化、硬化进程,形成恶性循环。
肾脏的代偿性很强,即使肾细胞受损,肾脏不一定会立即萎缩。
很多人甚至在尿毒症阶段都没有萎缩的情况,但透析治疗后肾脏却可能逐渐萎缩。
如果肾脏的萎缩幅度小,还有改善的基础,一旦萎缩程度超过肾脏的一半,会大大增加尿毒症透析的风险,逆转难度较大。
索芬
主治医师
全国高级中医研讨会成员
临床实践
擅长:中医疗法治疗各类肾脏疾病;
诊治: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肾功能不全、尿毒症等;
有三十余年的临床实践,对中医中药有着深入研究。
扫码添加 优先指导
手机/17603289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