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结合具体的病理类型及其临床治疗给大家进行分析,肾友们一定要了解.
一、膜性肾病
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又称膜性肾小球肾炎或膜性肾小球病,是以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下免疫复合物弥漫性沉积、肾小球基底膜增厚伴“钉突”形成为病理特征的肾小球疾病。
临床数据显示:成人原发性肾小球病患者中,膜性肾病占比高达43.9%,且在原发性肾小球病中的占比呈上升趋势。
膜性肾病患者实验室检查几乎全部都存在蛋白尿,80%以上患者尿蛋白定量超过3g/24h,严重者可超过10g/24h。
数据显示:
70%~80%的膜性肾病患者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
约30%患者伴有镜下血尿,多见于儿童,少见肉眼血尿。
约13%~55%患者在首诊时出现高血压。
约10%患者在初诊时已出现肾功损伤。
膜性肾病病情一般进展缓慢,平均约1/3的原发性膜性肾病患者可以自发缓解,约1/3左右患者出现反复的发作肾病综合征,约1/3左右的患者进展至终末期肾病。
二、IgA肾病
IgA肾病(IgA nephropathy)在我国十分常见,多发于儿童和青年,发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
起病以反复发作性肉眼或镜下血尿为特点,可伴有蛋白尿。病理以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基质增多,伴肾小球系膜区广泛IgA沉积为特点。
临床数据分析:在成人原发性肾小球病患者中,IgA肾病占比达29.2%。
IgA肾病起病以反复发作性肉眼或镜下血尿为特点,854例IgA肾病患者中,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慢性肾小球肾炎(622例,占72.8%)。
IgA肾病预后差异很大,许多患者肾功能可长期维持正常,但发病年龄大、出现大量蛋白尿、高血压或肾活检时发现血管硬化或新月体形成者预后较差。
三、微小病变性肾病
微小病变性肾小球病多见于儿童且对皮质激素敏感,治疗效果好,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表现为难治性。
病理类型特点:
微小病变性肾小球病是小儿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的原因,光镜下肾小球病变轻微,其病理改变以电镜下见弥漫性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足突融合或消失为特点。
临床治疗难点:
多数微小病变性肾小球病患者对皮质激素敏感,但仍有部分患者可表现为激素依赖或激素抵抗,导致治疗困难。
部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出现病情反复或复发,增加了治疗的复杂性。
所以,膜性肾病、IgA肾病和微小病变性肾小球病在某些情况下都属于难治性肾病。
这些肾病的难治性主要体现在其复杂的病理机制、多变的临床表现以及对治疗的反应差异上。
因此,对于这些难治性肾病患者而言,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密切监测病情变化以及及时调整治疗策略是至关重要的。
索芬
主治医师
全国高级中医研讨会成员
临床实践
擅长:中医疗法治疗各类肾脏疾病;
诊治: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肾功能不全、尿毒症等;
有三十余年的临床实践,对中医中药有着深入研究。
扫码添加 优先指导
微信/18733166210
更多内容点击“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