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社会科学 》2024年第6期目录

文摘   2024-11-19 22:24   天津  









文化的力量论纲

韩庆祥 方兰欣
[摘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需要深刻认识和理解文化的力量。从哲学层面来讲,文化的本质是“人化”,表征人的存在方式且具有“化人”的力量。文化作为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元素,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具有推动和引领社会发展的力量;文化作为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和共有的精神家园,具有凝聚民族、振兴民族的精神力量;文化是国家的灵魂,关乎国本、国运,具有立国、兴国和强国的力量;文化是政党的精神旗帜,不仅建构政党履职的合法性,而且具有兴党、强党的力量;文化是文明产生的源头和基础,对文明的形成、发展和变迁具有前提性作用。
【韩庆祥  郑州大学意识形态安全研究中心学术顾问、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一级教授;方兰欣 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两个结合”视域中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

——历史回顾与理论前瞻

杜运辉

[摘要]“两个结合”视域中总结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经验、把握中华文明发展规律,需进一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理解,继续反思从“物质与意识”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确立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内核的历史唯物主义范式。“两个结合”视域有助于发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完整图景,要求特别重视“实事求是”“具体相对论”“兼和”“综合创新”“智慧说”“平民化的自由人格”等标志性概念的思想贡献。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要促进“人的依赖关系—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自由个性”的社会形态变迁与中华民族当代生存境遇的具体结合,探讨“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与“自由人联合体”相互成就的具体路径。

杜运辉 北京语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文化综合创新研究中心教授

叙事的本质

傅修延

[摘要]迄今为止对叙事本质的研究远远不足,从认知、逻辑与传播三个层面,探讨讲故事行为的发生缘由、组织形态和动力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建立在叙事的基础之上,一直以来我们都更喜欢用故事形式来与人互动;记忆形成于讲述的过程之中,选择什么样的故事来讲述,取决于讲述者个人的价值取向;传统的延续主要依赖叙事,把相关经验缩略成极简叙事进行传承,有利于避免集体记忆的失落。环境认知中的归因思维促成了大脑中的故事建构,因果逻辑具有联接乃至生发事件的重要功能,但事件之间的因果关联常常是故事讲述人强行赋予的;所谓“合取谬误”(即把事件硬性编排在一起)的问题,在于把概率较小的事件放在了不恰当的或者说过于重要的位置。故事在人群中的扩散有病毒般传播与海啸式传播两种形式,动物精神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觑;就像舞台上的表演者一样,现实世界中人也常常会按某种脚本行事,而所有不经意的讲述其实都是为了翻找出最具脚本意义的旧事,或许这就是人与人之间叙事性互动永远不会停息的根本原因所在。对叙事本质的探讨有助于窥见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人类能成为地球上兼具智慧与勇气的万物之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掌握了叙事这一重要的沟通手段。
傅修延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文学与文化研究院教授

构建逻辑自洽的学术概念体系

——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学术走向

张分田

[摘要]夯实中国政治思想研究的逻辑基础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全面检索文献,完善事实陈述,厘定学术定义,避免逻辑缺陷等诸多环节。学术概念创新是学术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必由之路。完善和创新学术概念体系的基本原则是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客观事物,准确地揭示其本质属性及其他特有属性,使学术概念的定义与其所指称的客观事物相契合。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必须将归纳、概括、提炼新的学派概念列为一个极其重大的学术课题,尽最大可能消除重要学术概念的逻辑缺陷,创新学术话语体系。中国政治思想研究的事实基础和逻辑基础都亟待夯实,正确地创造、定义、使用一批至关重要的学术概念是完善和创新中国政治思想研究的关键所在。

张分田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中国儿童文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经验及反思

吴翔宇

[摘要]中国儿童文学是一种现代知识,是新文学知识形态的景观。作为一种现代文学,中国儿童文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不是对古代知识或西方知识的直接套用,而是在民族性与现代化融合基础上的知识创新及发展。从知识界分到知识学科化,中国儿童文学不断完善概念命题系统,重造了“中国”“儿童”与“文学”三种新知识,并自觉融入新文学知识生产的谱系之中。通过回应历史化过程中的中国问题,中国儿童文学知识的人民性、结构性和逻辑性日趋凸显。如何理顺知识的自律和他律关系,怎样整合知识学科化与跨学科的联动机制,是当前开展中国儿童文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需要正视的重要理论议题。

吴翔宇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全集编纂出版与全本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以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为例

李思清

[摘要]所谓全本学,是指在全本的编纂、刊印与传播接受过程中出现的形形色色的思路、方案与版本形态,以及相关各方在此基础上做出的学术判断、形成的理论思考。与已成显学的选本学相较,目前学界尚缺少专从全本学角度对历代全本编纂的特点、规律、得失以及学术价值做整合性的研究阐发。选本反映的是高度或深度,处理的是一时代文学的光亮处;全本反映的,除高度、深度外,还有宽度和广度,处理的是一时代文学的全景。全本的编纂往往是一个时代学术进展与学术合力的集中体现,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一书便是全本编辑出版的经典范例。从学术史层面着眼,全本学的研究范畴及路径至少包括:(1)有关全本的书籍本体研究,内容包括体例、版本、文本(含校勘及异文收集)等。(2)全本编纂过程研究,内容包括编纂背景、编纂动机、编纂经过、体例斟酌与商讨、史料来源、刊刻出版等。(3)编纂人研究,内容包括生平、交游、著述等。如编纂主体非个人,则要考察从事编纂的团队、团体或机构情况。(4)全本成书后的补编与辑佚研究。(5)全本编纂的功过得失及学术价值研究。全本学研究的意义并不仅限于全本、编纂人或订补人、出版机构自身,它也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李思清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从辩证的角度思考内在性和超越性

——阿多诺对中立化形而上学的批判及其启示

王晓升

[摘要]传统形而上学是局限在自我持存模式中的形而上学,现代哲学在否定传统形而上学的同时也保留了形而上学,但这些新的形而上学却缺乏批判的维度,是中立化的形而上学。海德格尔的死亡哲学虽然要超越传统形而上学,但仍然是自我持存模式的延伸。它与悲叹“一切皆空”的超越论调一样都缺乏对现实的批判性反思。因此,虽然阿多诺与海德格尔一样都把超越的东西内在化,但是他们在处理超越性和内在性的关系上有着重要的差别。阿多诺对于内在性和超越性的关系的辩证理解对于我们今天重新思考形而上学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对于我们重新思考人类文明也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王晓升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德国哲学研究中心教授】

西方中心主义的思想起源与中国哲学的关系

顾明栋

[摘要]“西方中心主义”是一种以西方文明为中心的世界观,认为西方文化在各方面都要优于非西方文化。这一世界观是如何形成的?其思想基础是何时奠定的?这种思想又是什么人首先提出并塑造的?聚焦启蒙时代一些主要思想家,包括斯宾诺莎、马勒伯朗士、莱布尼兹、沃尔夫、奎奈、孟德斯鸠、康德、黑格尔等人与中国哲学的相遇,似可认为,西方中心主义作为一种系统性思想成形于启蒙运动早期,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知性信念,其思想基础是启蒙思想家们所奠定的,其哲学源头可以追溯至一些重要启蒙思想家对东方思想,特别是中国形而上学、政治理论和道德哲学的认识过程。通过探究启蒙思想家们如何以中国哲学为镜鉴反观欧洲思想,从而形成对西方思想文化的自信和优越感,可以尝试揭示跨文化思想对话的成败得失如何为西方中心主义奠定了思想基础,以及从中可以获取什么经验教训,为有志于深入全面研究西方中心主义思想史的学者提供一块铺路石。

【顾明栋  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美国达拉斯德州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凯萨琳西塞尔讲席教授】

误读门多萨:《中华大帝国史》中的共情与教化

高博

[摘要]门多萨著《中华大帝国史》是他者之中国形象流变进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重要文献。然而,当下汉语学人的研究视域往往集中在门多萨塑造的乌托邦式的中国形象上,而忽视了其形塑的意识形态化的中国形象。在《中华大帝国史》中,恰恰是意识形态统摄了乌托邦式的中国形象,并承载了作者和文本意图。门多萨在16世纪的欧洲视域下,在乌托邦和意识形态的两极张力之间塑造了一种新型的中国形象。其中,乌托邦式的中国想象为彼时彼地的欧洲读者打开了历史想象的空间并构建了情感认同的媒介。意识形态化的中国形象则为文化认同和历史认同奠定了共享的理论内核和事实内核。最终,在情感认同、文化认同和历史认同等多重因素的统合性自律建构中,门多萨关于中国的个人记忆上升为了彼时彼地欧洲的一种社会记忆。

【高 博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西葡意语系助理教授】

“政治传播”在中国:概念生成与知识建构

苏颖

[摘要]政治传播研究于21世纪初期在中国兴起。“政治传播”在中国的出场离不开与两个既有概念“宣传”和“政治沟通”的对话。相对于“宣传”,“政治传播”突出了对政治民主的关怀;相对于“政治沟通”,“政治传播”凸显了对传播能力的强调。以上两方面内在相通,即“政治传播”致力于推进传播专业力量融入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公共空间,从而助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国政治传播需要开展规范性研究,尤其是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度嵌入“政治传播学”的知识体系建构,从而形成与其他规范体系对话、互鉴的知识内容。在中国,“政治传播”融入国家治理实践主要表现为宣传体制内部的专业化探索、传媒体制与政治传播中间层的建构、公众舆论与政治传播反馈机制的建设等,这些探索反过来又推动了政治传播的知识建构。在此基础上,中国的政治传播与全过程人民民主深度融合,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专业性作用,并就中国现实展开更深入的理论研究。

【苏 颖  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传播研究所、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

“自由”的阴暗面:探析西方世界秩序的思想基础
释启鹏

[摘要]作为一种强大的观念性动力,自由主义在世界体系演化过程中展现出复杂的两面性:对内倡导保护私有财产和有限政府,对外则为殖民活动和帝国扩张论证合法性。自由主义者将边缘地区贬低为落后、蒙昧的野蛮之地,声称“先进”文明的使命就是通过殖民等手段改变“落后”地区的社会形态,从而使其步入现代社会。作为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同频共振”的连接器,自由主义思潮将资本主义在国内取得的生产优势扩展至全球,从而形成了以资本主义为核心的等级制、剥削性的世界体系。以“自由”为名,中心国家在几百年的扩张过程中建造了一个并不自由的世界秩序。

【释启鹏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民营经济与新发展格局:发展动力与促进机制

   张奕涵

[摘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重大战略部署,其关键在于增强新发展格局的发展动力,一是要使国内大循环建立在内需主动力的基础上,以强有力的内生动力支撑体系确保内需主导下的国内大循环畅通无阻;二是要以国内大循环赋能国际大循环,构建起强有力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机制。在这一过程中,民营经济的重要地位与关键作用不容忽视。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与可靠性,而且能够提高国内大循环对国际循环的吸引力与推动力。从民营经济增强新发展格局发展动力的作用机制来看,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能够增强内需主动力,形成供需双向牵引的良性循环,有助于提升国家整体科技创新水平,促进制度变迁与体制机制改革,并可以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中提升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质量与水平。当前我国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产权保护不足、市场进入壁垒、科技创新政策不完善等问题亟待解决,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负外部性等问题亟须政府的合理规制与监管。为此,需要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着力强化顶层设计与制度支持,为民营经济创新提供可靠保障;进一步完善多方参与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引导民营经济走长期健康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周 文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研究中心教授;张奕涵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博士生】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长效制度分析

刘戒骄  刘冰冰  翟羽佳

[摘要]良好的制度是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重要保障。发展壮大民营经济,除根据当前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采取支持措施外,还必须将改革成果和好的做法转化为长效制度。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长效制度建设的着力点是:聚焦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不完善、行政垄断等问题,完善各类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的制度;聚焦产权不清晰、治理不规范、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提升民营企业治理的合规性和科学性,建立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聚焦资本、人才、数据等要素,增强民营企业吸纳优质高端要素的制度。只有统筹推动公平竞争、产权保护、企业治理、资源配置等各项长效制度建设,形成制度建设合力,才能更好发挥制度的约束和激励作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刘戒骄 江西服装学院商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刘冰冰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博士生;翟羽佳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博士生】

普罗诗歌的发生与日本诗学背景

罗振亚

[摘要]左翼诗歌诗学理论资源来自苏联和日本。大革命失败后中苏交流的阻滞和郭沫若、蒋光慈等倡导者多在日本的地缘因素,使中国普罗诗歌主要接受福本和夫、藏原惟人为代表的日本普罗文学理论和创作影响。从大众化的艺术取向,到写实主义的写法,再到大我的集体形象、鲜明的政治立场、红色鼓动的情调,都不无“借鉴”痕迹。只是“镜像”资源的“中国化”转换不力,模仿中对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把握有所误差,造成了中国普罗诗歌明显的缺陷。
【罗振亚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

中国知识分子文化使命与文学理想的再造

——以京派文学批评家为中心

文学武

[摘要]作为现代知识分子,京派批评家深知文学对于中国社会伦理道德进步和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他们在摒弃传统的文以载道观念的同时,却又强化了文学的社会和思想功能,期冀用文学重新燃起民族精神的希望。他们还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成就和局限进行了较为深入、冷静的思考,重新激活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元素,由此探讨实现中国文化真正复兴的途径和可能性。他们积极介入社会公共领域,利用现代媒介传达自己的批评观念,拓展了现代批评空间,他们发现和扶植的文坛新人更为中国文学增添了新的活力。在中国文化现代性转换的关键时刻,他们肩负起文化使命,高举文学理想的旗帜,为民族文化的复兴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文学武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中西传统中的反历史思想

晁天义

[摘要]中西传统中都出现过某种程度的反历史思想,但二者的成因与影响存在显著差异。社会变革的现实需要与知识论,是催生反历史思想的两大主要因素。在中国,反历史思想主要是社会变革现实需要的产物,知识论所发挥的作用居于次要地位;而在西方,反历史思想主要以源自古希腊的本质主义知识论为依据,社会变革的现实需要在引发反历史思想方面的作用并不突出。就影响而言,中国的反历史思想没有导致中国史学传统的中断,也没有颠覆中国史学崇高的社会地位;相反地,西方反历史思想在很大程度上造成西方史学传统的中断,西方史学的独立性和社会地位也因此受到压制。如何评价一种文明中的反历史思想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结合具体的文化传统和时代背景加以认真研究。

【晁天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审】




往期目录

《天津社会科学 》2024年第5期目录

《天津社会科学 》2024年第4期目录

《天津社会科学 》2024年第3期目录

《天津社会科学 》2024年第2期目录

《天津社会科学 》2024年第1期目录

《天津社会科学》2023年全年目录

《天津社会科学 》2023年第6期目录

《天津社会科学》2023年第5期目录

《天津社会科学》2023年第4期目录

《天津社会科学》2023年第3期目录

《天津社会科学 》2023年第2期目录

《天津社会科学》2023年第1期目录

《天津社会科学 》2022年第6期目录

《天津社会科学》2022年第5期目录

《天津社会科学》2022年第4期目录
《天津社会科学》2022年第3期目录

《天津社会科学》2022年第2期目录

《天津社会科学》2022年第1期目录


END


--------------------------------------------------------------------------

  
投稿邮箱
tjshkx@126.com
网络投稿系统
https://tjsk.cbpt.cnki.net/



本刊发表的署名文章均为作者研究成果,文责自负,不代表编辑部意见。本刊对来稿有编辑修改权,如不同意修改请特别声明。本刊已入编“中国知网”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凡在本刊发表的文章都将进入以上电子出版物,本刊所付稿酬已包含电子出版物及网上服务的报酬,不另计酬,凡有不同意者请特别声明。本刊严禁一稿多发,来稿不退,3个月内未接到本刊通知的,作者可自行处理。

天津社会科学
《天津社会科学》是天津社会科学院主办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1981年创刊,创刊三十多年来,《天津社会科学》坚持正确的办刊宗旨,倡导“提出新问题,发表新观点,传播新信息”,并以一个个选题、重点栏目形成了刊物独具的特色风格。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