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李诞学习如何安利一本书 | 大圣·早茶夜读
文摘
文化
2024-09-07 08:05
天津
第1536夜
在靠谱讲书平台听李诞讲《战争与和平》,发现李诞很会安利书。听完他三言两语的分享就会让人有冲动买来读。于是我准备拆解一下他的套路,以后用来忽悠学生读名著。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他是怎么安利《战争与和平》的:说纳博科夫给大学生讲俄罗斯文学史,第一堂课跟这些美国小孩们说:“今天我来教教大家俄罗斯文学史。”说完他就把教室的窗帘拉上,灯都关了。纳博科夫在讲台上就先点了一支蜡烛,说这就是普希金,是俄罗斯文学的第一道光,没有普希金就没有俄罗斯的文学。然后他又点亮了教室这一半的灯,说这个就是果戈理,后来很多作家都是从果戈理的《外套》里走出来的;接着,他又开了后面的一半的灯,说这个是契诃夫。这个时候就教室已经亮了,然后纳博科夫快步走到窗台的窗帘边,一把把窗帘拉开,指着天上的太阳说,而这,就是托尔斯泰。李诞知道很多人觉得大部头不好啃,于是在讲某些点的时候会推荐更短的作品让观众”浅尝”一下。比如讲托尔斯泰擅长场面调度时,他说如果你读《战争与和平》压力非常大,我先推荐托尔斯泰的中篇《哈吉穆拉特》,那本很薄的,大家可以先去看那个小说。那篇也是场面调度的极致,在整个俄罗斯的大地上,在一个非常大的尺度上调度场面,一会儿在战场,一会儿又回到了宫廷的生活,一会儿又是舞会,一会儿又到一个很小的房间的一个小小的晚餐上,也非常精彩,大家由此可以理解托尔斯泰的场面调度是怎么回事。在讲《战争与和平》中安德烈的死亡感受时,李诞联系到《安娜·卡列尼娜》,说托尔斯泰好像死过一样。然后又贴心补充道如果大家还是觉得这两本书太厚的话,托尔斯泰有个短篇叫《伊凡·伊里奇之死》,他就是写这个叫伊凡·伊里奇的人的死,不能更短了,用半个小时就能看完。托尔斯泰写这三段死亡时分别在自己的30多岁、 40多岁,60多岁。这里李诞还非常风趣地点评说,看这三段“死”,你就知道最伟大的作家不需要超越自己,重复自己就足够伟大了。能够给读者提供更简单的同款“平替”入门,还能把这些作品放在一个脉络里串起来,这很聪明,也很专业。讲到《战争与和平》的场面调度时,李诞用林黛玉进大观园来对比。大家对托尔斯泰以及他的文本是陌生的,但是拿曹雪芹来对比,大家就一下理解了他在说什么。接着李诞又说,他认为托尔斯泰比曹雪芹略胜一筹的是,你跟着林黛玉进贾府,你能明白这个大观园是怎么回事,但你跟着托尔斯泰去参加一次俄罗斯舞会,你甚至能理解俄罗斯是怎么回事,你进一步还能理解这个世界是怎么回事,人类是怎么回事。这是我觉得最厉害的地方,他很巧妙地洞察了现代人的猎奇和浮躁心理。说为什么现代人这么喜欢看《权力的游戏》?就因为可以你从日常的、庸俗的、普通的、循环的那种琐碎的日常里跳出来,看一些残忍的、疯狂的故事,就解决这些现代人的这种日常压力。“《权游》的确有那样的帮助,但我认为《战争与和平》可能帮助更大。因为你读这本书你就知道其实一切没变过,人还是那样的人,你跟一个19世纪的1812年战争期间的俄罗斯贵族没有太大的区别,你跟拿破仑甚至都没有太大的区别,就是人生的困境、绝境一直差不多就是那样的。《权游》它是用一种残忍来极致化,让你甩脱这个生活。那托尔斯泰你感觉他写这个东西的时候他都没有想过要残忍。”“就像纳博科夫说的,托尔斯泰双拳紧握,直直地向真理走去,大概就是这样,他就是直直地向那个人生的真相,人生的困境就走过去了。”接着,李诞还给出了一个读《战争与和平》的理由,就是它会让人“彻底变一个人”,“很少有哪本书会有这样的作用”。李诞认为,读《战争与和平》的过程中,人会进入到一个与平时不同的节奏里,那段时间里你看世界的速度和角度会发生变化。而当你看完,你会更宽容,更平和,你会知道这个世界充满偶然。这里举的例子特别接地气:“你就知道没必要因为同事的坏脸色生气了,因为他在经历他的故事,你不知道他刚刚经历了什么。”突然间,《战争与和平》成了反内耗的心理辅导和职场指南。李诞的讲书充满他自己的奇妙小比喻和小洞察。而且他会讲自己对某个细节的感受。他说他准备讲稿时翻出了他读《战争与和平》时的最后一条读书笔记是:“看完了,我感觉我自己看到的完全被照亮的一切,又同时被告知你永远不能知道那是什么。”然后真诚地对着镜头说:“我的感受就是这样。”暑假的某一天晚上,我听完他这个视频,马上下单买了书,还找到他推荐的7小时改编电影来看。一个月过去了,我已经看完了半部《战争与和平》,觉得里边的人好像都从哪里见过。从哪里呢?从《红楼梦》里,从《呐喊》里,从小红书打工人吐槽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