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3夜
三十年前,台风没有名字,按生成的顺序领号码牌。某年的几号台风带来了什么破坏,最多被记住几个月一年,不像现在,有了名字,稍微厉害点的台风,会被气象专家念叨好些年。
那时候气象台也发台风警报,但气氛没有现在这么紧张,极少停工停学停航,大家该干啥干啥,反而挺高兴的:终于有风来,凉快了。那时家里都没装空调,台风前屋里又湿又闷,到半夜公用阳台水龙头边还总有哗哗的声音——热得受不了的人半夜醒来去冲凉。台风登陆开始下雨的时候,大人不让开窗,如果让风夹着雨泼进屋里,一会家里就积水了。于是,一下台风雨,我们就格外喜欢出门上学,穿着凉鞋或者索性光脚走在路上,积水很快没过脚背,走着走着,就没过脚踝,大家踩水、踢水、站在低洼处让水哗啦啦地冲到小腿上,湿哒哒地回家,家长也不会骂。
上中学能骑自行车了,从家到学校有一上一下两个坡,台风天逆风上坡,比平时骑车费力得多。雨点迎面叭叭打在脸上,车头很难把得稳,左右摇摆,感觉随时要被风逼退回坡底,只能脚下使劲地踩车轮。上坡有多难,下坡就有多爽,脚搁在车架上,或者悬空抬起来,一哧溜从坡顶毫不费力地冲下来,身上的塑料雨衣整个飘起来,风直灌进领口,仗着下雨看不清脸,不管门口要下车的校规和值勤的老师,借着下坡的惯性快速地划出一个漂亮的弧线冲进校门,再一右转拐弯上了两边种满梧桐的校园路,在满地被风刮落的树枝树叶的车棚里脚尖点地停车,一气呵成,感觉像极了小说里的侠客。
台风天下午的自习课,好比平时松很多。我们于是经常翘课在学校附近闲逛,趁着没人看管,拿杆子打路边芒果树和龙眼树上的果子。学校附近的中山公园有两个人工湖,雨下大了,公园就会涨水,水漫出来流到附近的街巷,湖里放养的鱼也跟着游了出来。我们便拿着班级做卫生的塑料脸盆、塑料桶,跑去和居民一起堵截那些鱼,他们捞鱼回家做酱油水,我们把鱼运回学校,倒到学校花圃的小池塘里。
后来去厦大上学,厦大临海,台风登陆的时候风势雨势比市区大,刮断树和电线杆子,刮落顶棚都是家常便饭。八九月是台风频繁的时节,北方来的新同学常常一报到就要经受风雨洗礼。平时可以炫耀的海景,现在只有白茫茫灰蒙蒙一片,风吹得宿舍的铁窗噼里啪啦,屋顶感觉随时会被吹飞起来,阵风穿过楼房时发出恐怖的呼啸,屋子似乎也跟着摇晃。在校园路上走,面前会突然掉下一根被吹断的树枝,上面挂着俗称“吊死鬼”的虫子,还要提防脚下窜出来一只只乌溜溜的蛤蟆,踩到黏糊糊的大蜗牛。外面称厦大人是“吓大”的,这多半是被台风吓出来的。
台风经常造成学校停电,导致高区宿舍停水,严重的时候,断水断电会持续一个星期。那时,厦大高区宿舍北边住的是研究生,南边靠海的是本科女生宿舍,女生宿舍盖在一个高地上,只有一个出人口,安装了大铁门,有专门的保安和宿管日夜值班,晚上还有纠察队巡逻,号称“连一只公蚊子都不放进去”。除了集中安排报名迎新生搬行李的男生可以在开学的一两天入内,唯一的机会就是在台风天停水停电的时候,发挥互助友爱的精神,为女生宿舍送水送粮。吃饭喝水洗漱可不像运行李,一次能搬完。大铁门仍然戒备森严,但只要提着水桶、水壶的、拎着吃食的男生,基本上都被放行。送完东西,大家免不了在阳台上聊几句,有的还磨蹭到晚上,点上蜡烛打牌打麻将,直到熄灯时间清场,才各自散去。
那时候不懂什么极限运动,却有专门出门追台风的同学。大家结队骑车冒着风雨一路沿着海岸线疾行,一路会遇见同学打着赤膊在雨中跑步,胆子更大、熟悉潮汐和礁石状况的同学下海游泳。在空旷无人的海滩上,抱着吉他玩摇滚的同学迎着风,冲大海甩着头发又吼又唱;也有静默伫立在雨里半天一动不动的——据说是学校诗社的“诗人”,台风过后就有新作出现在油墨印刷的诗刊上。
最近老同学聚会,有一年在国庆节假期,一路上手机不停地接收到各种短信微信警报。刚入住酒店,警报升级,通知全市停航停运停工停业。大家一点没当回事——都是“吓大的”,怕啥?结果厦大关闭校园不接待,想去怀旧的餐厅关门了,不想困在酒店出门却打不着车。大伙便去酒店旁边的杂货店买了雨衣,扫了共享单车骑车出门,骑了不到二十分钟,一半人骑不动了。最后还是回到酒店,靠几杯红酒,一边掼蛋,一边回忆那些年一起追过的N号台风。
阅读邻居 | 公号矩阵
早就说过
关注传媒大众的
精力旺盛的文史学者
绿茶书情
爱画画爱探店
爱开箱的书单狂魔
小人多
记录癖患者的
读书、旅行和日常
早茶夜读
几乎日更的
线上阅读邻居
假装活在1984
1984年的新闻
哪条最重要
2024年说了算
阅读邻居
不定期发布
阅读邻居线下活动
预告、影像和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