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死了,他用这种方式活着 | 李子·早茶夜读

文摘   文化   2024-09-26 15:30   北京  

 

第1542夜



鲁迅梗图



文 / 李子

网络兴起以来,鲁迅逐渐成为大众狂欢的对象,从严肃历史中走出来,失控而去。这就像时代的洪流,源头或有潮起时的颜色,但一旦轰鸣而出,一路上却随着地势,卷起各种各样的波澜。

“潮起”

 在早期,网民对鲁迅仍有严肃意义上的纪念。一些网友重点反思了鲁迅的当代价值。据相关研究,网友陈愚在《鲁迅逝世七十周年祭》(关天茶社2006- 10- 19)曾经指出:

七十年过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在鲁迅那里得到精神的慰籍。在这七十年里, 这片广袤的土地常常显出精神的荒寒,也曾有过持续的无望。但是,他的存在,除了总是让一部分人不快,也总是让一部分人温暖。只要社会不公仍然存在,鲁迅的杂文,就会一遍又一遍地被引用;只要生命依旧虚无,鲁迅的散文就会一次又一次地击中灵魂;只要文学还有价值,鲁迅的小说就会一代又一代成为艺术的源头。这就是我们今天仍然无法忘却鲁迅的理由。

基于鲁迅的作品,来讨论无法忘却鲁迅的理由,在天涯社区这是很常见的。那一代网民,仍然在做严肃的思考,并诉诸大段文字的表达,这是今天短文本、短视频盛行的时代所不能想象的。

另有网友junli6363从另外一个角度,谈及鲁迅对于当时的意义。从文字中可以看出,那个中国网络经过泡沫之后而又大面积繁荣起来的时刻,网络上对鲁迅精神的承续。junli6363在《鲁迅70年杂想》(关天茶社2006-10-21)一文中说:

鲁迅还没有被忘掉,鲁迅仍然被尊敬,不完全是由于鲁迅文字的精美,也不完全是鲁迅精神的伟大,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这个民族自鲁迅之后,……哪一天我们不再崇拜鲁迅的愤怒,或者甚而至于忘掉鲁迅的冷峻,那便是这个民族思想上真正解放,政治上真正民主,精神上真正成为自尊、自立的“人”的时代!

互联网自身有开放自由的传统,作为新的信息媒介,它本可以促发更多的共鸣,促发更多的思考,促发更多的深度对话。潮起时代,我们或许还期盼着,互联网会带来不一样的可能。

与社区论坛不同,博客初兴时,是一个个“个体”表达的阵地。后来,在2006年10月20日,网友姚小远在自己的新浪网博客里发表了《变态的鲁迅》一文,提到:

从跟鲁迅反目成仇或者被鲁迅痛骂的那些人的人格和结局入手,来论证这个被我们穿着华美神袍的鲁迅其实是一个变态的人,还这个人以本来的真实面目。

这一“反叛”的声音,在只有宏大官媒时代的时候,早已压制的不见踪影,而终于在自媒体时代又重新回来。“穿着华美神袍”和“其实是一个变态的人”,这一新时代寓言,强烈的表达着压抑已久的情绪。这篇文章在网络中引发了较大的反响,据说,也是“网络鲁迅”发展史上第一篇引起大规模论争的关于鲁迅的博客文章。

在民国时期的论战,其来有自。鲁迅在世时,对敌人绝不放过。鲁迅去世后,敌人们也绝不放过。鲁迅说,“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

可惜,没有人愿意忘掉他。喜欢的继续喜欢,不喜欢的卷土重来;不让喜欢也不让不喜欢的,本来以为统治了所有的声音,但网潮一旦起势,却都续上了前缘。然后——然后,就不再接受所有人的期待,不再接受某些人的指导。

“影视”

新的时代,传播媒体是多种多样的。影视作品是最典型的大众传媒产物,古有戏曲,今有影视。尤其它在互联网上的再传播,代表了其巨大的影响力,也形成了某种社会化的互动。这也是互联网与“电视”、“电影院”所不同的。

张永新导演的电视剧《觉醒年代》在央视开播,曾经吸粉无数。

观者一边激动于当日大时代之风云,一边又被一个个严肃大师“不严肃”的人物角色设计所吸引。剧中的青年鲁迅喜爱美食、初遇陈独秀时不善言谈——因为这些具有“感染力”的行为,鲁迅被网友贴上了“吃货”“社交恐惧症”等当代的“社畜”标签,仿佛忽然间获得了巨大的亲和力。

尤其剧中鲁迅辞职时的“不幹了”形象,那真是击中了人心,更一度被顶上微博热搜,成为大众吐槽“社畜”生活的代表。

据统计,《觉醒年代》中一些典型的场景,无不获得热评如潮:

鲁迅的这个“破圈”是极佳的——在B站、爱奇艺等视频客户端都可以看到大量的弹幕评论,如:“是我本人了”“俺也一样”“支持鲁迅”等。这样,鲁迅与大众再次“相遇”———原来他和我一样。

终于,延伸品也忍不住出手了,鲁迅和动漫、游戏获得了同等待遇: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也具有了萌萌哒的形象,他以这种方式,摆脱了神袍,摆脱了中小学课文的刻板影响,走进了人群当中。

鲁迅当年体会到的,被赵家还是哪家的狗多看了两眼的心情,引起了那个时代无数人的共鸣。今天,鲁迅“不幹了”的大牌子,仿佛就抓到你我手中,形成滚滚红尘一道洪流。鲁迅说,“我没有举过”,群众不同意。

“鲁迅说”

“鲁迅说”过的多了。

“鲁迅说”表情包在“短时代”大行其道。大众把流行语和鲁迅符号随意的缝合,不断地“造梗”和“玩梗”——如果我们把表情包如烟花般撒向天空,那“鲁迅说”一定是最艳丽的、最丰富的、最引人注目的。如微博网友发布的: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全是套路”
“吓得我都,横眉冷对千夫指了”
“鬼知道我经历了什么”

等内容,令读了无数人民日报的我们,浑身有过电流的感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既包着对原文本刀锋般的记忆、又包着当下荒诞嘈杂无力的痛苦,然后,不是要割出血来,而是疯笑两声,飘起来、飘去,就是这表情包的作用了。

鲁迅对此会怎么看?

鲁迅书信曾经有两句,恰好应景:

“我实在没有说过这样一句话”(《致台静农》)

“的确是我说的”(《复孙伏园》)

这是新的狂欢:

有的时候,我在想,鲁迅当年遗言,“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曾几何时,我们不透过先生的口,或不敢、或不能说出自己的话,或说不出属于我们自己的话。

表情包有的时候,只是嘴替,如灵魂伴侣般的嘴替。

还有抛却表情包,直接嘴替的:

有意思吧?有的人死了,他用这种方式活着。

“朋友圈”

鲁迅“管”我们的生活,在方方面面。我们朋友圈几千个朋友,热闹非凡的时候,绝不能冷落了鲁迅的生活。

新一代网民贴心地为鲁迅打造了“朋友圈”。这鲁迅的一生啊。

例如,少年受冷眼,往返典当铺和学堂的时候:

到了青年时代,直接抛却了科举飞升的光明大道,去异乡,走异路,读了一所职业学校:

后来,在日本转型,弃医从文,但文学之路一直不顺利,回国后教书也不合心意。终于进了教育部,被朋友们追着写文章——发了著名的小说《阿Q正传》:

这其中的况味,这其中的调侃……把鲁迅的“被宏大”降落在我们朋友圈的生活中。有些P图还更加的细腻,文字也在“封号”当中,寻找我们和鲁迅的共鸣:

神坛上的形象——其实并不重要了。在新的生活圈子里,鲁迅灵魂附体。


阅读邻居 | 公号矩阵

早就说过

关注传媒大众的

精力旺盛的文史学者

绿茶书情

爱画画爱探店

爱开箱的书单狂魔

小人多

记录癖患者的

读书、旅行和日常

早茶夜读

几乎日更的

线上阅读邻居

假装活在1984

1984年的新闻

哪条最重要

2024年说了算

阅读邻居

不定期发布

阅读邻居线下活动

预告、影像和发言


欢迎长按二维码,前往关注

本期编辑:白水

早茶夜读
从此阅读有谱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