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个概念拿出来,你都会迷茫,都觉得这搞啥呢,搞得昏头昏脑的,这才身口意分离了。理论一定要说清楚,把理论说清,讲清楚理论,然后再修行,然后再起步修行。明心见性是要的,但是理论不清楚,你连见性是什么都不知道,什么叫根尘脱落?十八界是什么?你这些光介绍概念有啥用?从人的角度,先静下来,才能看清楚。佛一直打比喻说,我们的头脑意识,就像这个不断波浪汹涌的大海,你水是浑浊的,你这个不断地运动。你要先从静下来,慢慢才能透彻到水底的东西。你如来藏是个概念,本性是个概念,空性就在这,谁能找到它?你给我见到,说出来。老师是有不同层面的老师,初中的,高中的,大学的,看他讲到哪个地方,不能说小学老师讲的就错了,当你上大学的时候,大学老师在这样讲,你不能否定小学跟初中老师的讲法,只是说他没讲透大学的东西,而你去探索的是更高级的东西,只是说没给你讲透,最高的那一点没讲透。相对成立的,就像一个根茎开的两朵花,这边如果消失,这边如果没有梦幻泡影,这边也会,根尘是相对,要么就同没有,要有就同时起。但是你认为不是的,你认为这个世界的所有一切,在你没生以前,这一切都是存在的。你妈妈,你爸爸是相对你存在的。根尘识同时起来的,其实在你的世界里,一切是同时现起的。如果没有你,怎么会有你爸爸妈妈呢?因为没有你,他们就当不了你的爸爸妈妈,因为这都是相对生出来的。我们认为的很多东西是错觉,所以这个根跟尘是相对,六根六尘,再加上根对尘,眼耳鼻舌身意,对色声香味触法,形成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十八界,那十八界就是你全部的世界,就是你现在这个混乱的全部的世界。但是没有根跟尘,十八界也免谈。所以开悟,破关,不管是破第一关,第二关,就是根尘脱落。六根六尘是个错觉,如来藏,就是本心的一个错觉。我们的本心叫什么?叫如来藏也罢,叫心也罢,叫本性也罢,我们的如来藏心,就是本心,本心的一个错觉产生了根尘,所以修行最终是脱落根尘,就是开悟那一刻,根尘脱落。你会看到六根六尘如梦幻泡影。所以它需要一些方法,来导致这个六根六尘如幻境。你现在不觉得,你看到那个公司的一大堆事情,也是乱七八糟的,而且你的六根也是乱七八糟的,这两个都不如梦幻泡影,都不是假相。然后你里边有一个觉知,你知道自己也这边有点懵了,外边乱七八糟。这两个都叫相,在佛学里面,《金刚经》里面都叫相。你执着了这两个,你就定义了它是乱的,定义了你是懵的,那么好,这两个相就都存在了。这两个相导致你的如来藏,你的本性显现不出来,你的破关就存在障碍了。因为这两个相,这就叫着相,你一下定义,这已经着相了。我是这样的,我是个女人,我是个男人,这已经着相。你下任何一个定义,都在本能的着相。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已经全着相,着相了以后,这个着相障碍了你的破关。这个关是什么,并不是说有多大的障碍,是你执着了,就有关,关是你自己设立的。关不是说我们本来有障碍,是当我们有一层执着,就有一层关,有一层执着,就有一层关。当我们在对六根六尘有认识的时候,有本能的认知的时候,我们也自己给设置了一个本能的关卡。这个关卡是障碍我们回归到本性的,就看到自己的如来真心的,就看到自己本性是佛的。这就是关,这就是障碍。所以修行最终是要根尘脱落,然后看到自己的本性。但是根尘脱落,它本来如虚幻,本来根尘是我们错觉,所以它需要意识层面,它不是说你把这个六根抛弃了,把这个环境抛弃了,把我自己也抛弃了,就能达成。这两个根尘本来如幻,为什么我们会认为它真实?或者我们在那儿去纠结它的对错真实,该怎么样。是因为头脑里边有一个错觉,就意识层面,很深的意识,我们发生了错觉,就是本心发生错觉。那么这个本心的错觉,佛学把它叫分别执着。如果把这个错觉跟分别执着停下来,停下来,然后去校正它。它自然停下来以后,它自然就看清实相,那根尘就脱落了。你最终停的是你的分别意识。那么这个六根六尘,不管它是散乱的,还是不散乱的,是清净的,还是什么样的,它都会如幻。最主要是你意识层面那个分别执着要校正,要清零。所以修证始终是修的分别执着,与你的头脑的认知有关系。你怎么认知?那一刻你处在什么状态认知?但这个处在很清明的,了了分明的状态,需要修行的,需要靠定来达成。所以佛学有戒定慧三学,所以你要先修定力,你才能这个分别认知处在一个如如不动,很清晰的状态,然后六根六尘才能脱落,才能导致《金刚经》说的如梦幻泡影。如果你的这个意识层面不能够很清净,很定,如如不动的话,这个根尘永远存在。它要么就是混乱的,要么就是有条不紊的,要么就是清晰的,要么就是......始终在分别执着里边。那始终破不了关,今天破了这个关,明天那个关你又建立起来了,那什么叫破关呢?不管叫破关,叫什么,名相而已。从古至今起的名相,都是认为的。但是最根本的一点,释迦牟尼只讲说,他说众生都是佛,每个人都是佛,只是分别执着,不能证得。因为我们在意识层面有一个错觉,有一个分别执着,所以我们的六根六尘不断地形成各种相,影响我们。所以我们见不到自己的本性,见不到自己如来本性,成不了佛,见不到自己的空性。空性就在这里,但是你如果没有定,你是无法建立,无法看清楚的。所以修定是第一步,不管你跟谁学,定是必不可少的,定力。所以如果你没有定力,只是说你坐在那,就希望在做事的过程中,有一个事情过来,我起心对治,然后在这里边看清自己的贪嗔痴慢疑,再校正。你知道这个也是色空不二的修法,但这需要八地以上菩萨这样修吧。八地以上菩萨,就是最起码他证入不动地了,已经定力非常好了。他能在每一个对治里边,清晰地看清楚根,看清楚尘,看清楚自己的贪嗔痴慢疑。根也虚幻,贪嗔痴慢疑也虚幻,尘也虚幻,他在对治的过程中,内外境虚幻。一个是内证的心态,一个是外境,他在对治的过程中,贪嗔痴慢疑也虚幻,三轮体空地去修。这是《金刚经》的修法,就是这个空,这个空,这个空,毕竟空,然后了知毕竟空的思想,然后再做对应地修。他才能够在这个修法里边成长,否则他就一败涂地,就越来越混乱。这方法没有错,但是它不适合初修。不适合你们刚开始初修。这必须是有一定的定力基础上的人,才可以这样修,他必须是在坐垫上,跟世俗红尘中同时这样修才可以。比如说,你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这样修,但是必须配合坐垫上的功夫,先在坐垫上修定力,修不分别的,了了分明的觉照力,定力,止力,修这些。这些如果不讲的话,不提醒的话,到我这也说,大家也不修,不修是不修,但是不代表我没说。止力定力,这些一定要修的,在坐垫上如如不动,觉而不动,保持,保持了了分明,但身心不动。一定要修,没这些,你无法在红尘中看清楚。先修专注力,为啥都要先盘着腿坐在坐垫上?你看所有的佛菩萨都成道了,果位成就了,都还盘着腿坐在那给你示现,还是双盘坐在那。哪个不是坐莲花座上动也不动?那是他们修行的一个痕迹。盘着腿坐着,身心不动,专注于当下,专注当下。为什么我们坐在那就很散乱?专注不了,是因为专注不了。所以念佛,持咒,以一念代万念,持咒,数呼吸,陪呼吸,所有的一切不过是让你专注,专注在当下,身口意停在那个座垫上,让你停下来。先修专注力,专注力自然到一定,日常生活中在做事时候修觉照力,就像刚才我教你的。你在做事,外边是外境,内在是内境,心态,起心动念是内境。外在的滚滚红尘是外境。内境对外境的时候产生了贪嗔痴慢疑一大堆,那个我就出现了。内外境一对,我就出现了。在我出现的时候,以利他作为,修功德,利他,然后呢,这三个毕竟空,因为总要有一个选择,那把利他放在第一位,菩萨道,布施自己,破我执,内境外境,然后呢我,然后破我执,然后就是以利他作为第一位,然后好,利益众生。第一是利他。第二呢,我所说的话,我所做的事,有利于没利与他成道?如果对他成道有帮助,我就做,我就说。如果对他成道没有帮助,我就不做。这就是一个道场要具备的能力,就是这样。在红尘中是另一码事。你说你进了商界了,内外境相对的时候,你是不是把赚钱放在第一了? 在商场上你是把赚钱放在第一位。但是对一个修行人怎么做生意呢?内外境相对的时候,当然要赚钱,你不赚钱,你的工厂可能要破产。但是你的破,你也是利益每一个消费者作为第一位的。你把利益每一个消费者放在第一位,钱自然会来。如果你把赚钱放在第一位,去坑害消费者,我想也做不成,一样的了。这都是修法,那是日常生活中的修法。平时在座垫上修专注力,专注力修好了,止力就修好了。但不是说你专注五分钟就可以,至少你要训练自己专注十分钟。从五分钟开始,五分钟,十分钟,十五分钟,二十分钟到一个小时,两个小时,如如不动的能坐在那二儿。然后慢慢的,再了知佛学的空性正见,然后知道,专注这个境界也不过就是一个,就算像虚空一样,也是个假相,然后慢慢慢慢等待,等待,等待,慢慢就从专注力,到定力,就开始接近定力了,把呼吸停下来,慢慢慢慢你就开始进入定力。定力它是个逐渐过渡。止力,定力,然后进入空性,证入如来藏。这就是修行的,始终是,佛法没有太多的东西,其实没有那么高深,就是破个分别执着。根尘如幻,其实我们头脑复杂的是什么?是一个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一个外境,色身香味触法。滚滚红尘,内外境。内外境比较复杂,分别执着就一个。你还不是?你对境的时候起了一个我,不管他叫贪,也是你贪,我贪,我嗔,我恨,中间那个我。破的是那个东西,而不是根尘,所以修证跟根尘无关,你怎么想,怎么看。但是你怎么想,怎么看你不得把佛学的东西学通了?否则你应该怎么想,你懂吗?你应该三轮体空的想,你知道吗?你不学《金刚经》怎么知道呢?
杨宁老师说:因为是随意聊天,故视频中有些说法只是个人角度,而且有些措辞欠精准。还有一些聊天内容只是为了调整提问者目前的身心状态,无法重视见地阐述上的条理与圆满。再加上视频剪辑后的去头掐尾等,故视频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愿智者闻之,能明辨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