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误区
大米、小米谁更养胃?
粳米
粟米
别名
出处《别录》
粳米
【别名】大米《滇南本草》,硬米《本草求原》
粟米
【别名】小米《本草蒙筌》,白梁粟、粢米(陶弘景),粟谷《齐民要术》,硬粟《医学入门》,籼粟《纲目》,谷子、寒粟《植物名实图考》,黄粟《陆川本草》,稞子《滇南本草》整理本
性味
出处《中药大辞典》
粳米
【性味】甘,平。
《别录》:"味苦,平,无毒,"
《千金•食治》:"味辛苦,平,无毒。生者冷,燔者热。"
《七卷食经》:"味甘,微寒。"
《纲目》:"北粳:凉,南粳:温,赤粳:热,白粳:凉,晚白粳:寒,新粳:热,陈粳:凉。"
粟米
【性味】甘咸,凉。陈粟米:苦,寒。
《别录》:"味咸,微寒,无毒。陈粟米:味苦。"
《本草衍义》:"陈粟米:性冷。"
《纲目》:"咸淡。"
《本草备要》:"甘咸,微寒。"
《陆川本草》:"甘,平。"
归经
出处《中药大辞典》
粳米
【归经】《本草求真》:"入脾、胃经。"
粟米
【归经】《本草求真》:"专入肾,兼入脾、胃。"
功用
出处《中华本草》
粳米
《别录》:主益气,止烦,止泄。
《千金·食治》:平胃气,长肌肉。
《食疗本草》:温中,益气,补下元。
《日华子本草》:壮筋骨,补肠胃。
《滇南本草》:治诸虚百损,强阴壮骨,生津,明目,长智。
《纲目》:粳米粥:利小便,止烦渴,养肠胃。炒米汤:益胃除湿。
《本草思辨录》:粳米平调五脏,补益中气,有时委顿乏力,一饭之后,便舒适异常,真有人参不逮者,可以想其功能矣。
粟米
《别录》:主养肾气,去胃脾中热,益气。
《本草经集注》:陈粟米:作粉尤解烦闷。
《食疗本草》:陈粟米:止痢。
《本草拾遗》:粟米粉解诸毒,水搅服之;亦主热腹痛,鼻衄,并水煮服之。
《日用本草》:和中益气,止痢,治消渴,利小便,陈者更良。
《滇南本草》:主滋阴,养肾气,健脾胃,暖中。治反胃,小儿肝虫,或霍乱吐泻,肚疼痢疾,水泻不止。
《纲目》:煮粥食益丹田,补虚损,开肠胃。
古籍论述
各家
粳米
①宁原《食鉴本草》:"粳米,即今之白晚米,惟味香甘,与早熟米及各土所产亦白大小异族四、五种,犹同一类也,皆能补脾,益五脏,壮气力,止泄痢,惟粳米之功为第一耳。"
②《本草蒙筌》:"粳米,伤寒方中,亦多加入,各有取义,未尝一拘。少阴证,桃花汤每加,取甘以补正气也;竹叶石膏汤频用,取甘以益不足焉;白虎汤入手太阴,亦同甘草用者,取甘以缓之,使不速于下尔。"
③《纲目》:"粳稻六、七月收者为早粳,止可充食;八、九月收者为迟粳,十月收者为晚粳。北方气寒,粳性多凉,八、九月收者,即可入药;南方气热,粳性多温,惟十月晚稻气凉,乃可入药。""按罗天益《宝鉴》云,粳粟米粥气薄味淡,阳中之阴也。所以淡渗下行,能利小便,又张耒《粥记》云,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诀。"
④《本草经疏》:"粳米即人所常食米,为五谷之长,人相赖以为命者也。其味甘而淡,其性平而无毒,虽专主脾胃,而五脏生气,血脉精髓,因之以充溢,周身筋骨肌肉皮肤,因之而强健。《本经》益气止烦止泄,特其余事耳。"
⑤《随息居饮食谱》:"粳米甘平,宜煮粥食,功与籼同,籼亦可粥而粳较稠,粳亦可饭而籼耐饥。粥饭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强食亦能致病戕生,患停饮者不宜吸粥。痧胀霍乱虽米汤不可入口,以其性补,能闭塞隧络也。故贫人患虚证,以浓米饮代参汤。至病人、产妇粥养最宜,以其较籼为柔,而较糯不粘也。炒米虽香,性燥助火,非中寒便泻者忌之。又有一种香粳米,自然有香,亦名香珠米,煮粥时加入之,香美异常,尤能醒胃。凡煮粥宜用井泉水,则味更佳也。"
粟米
①《本草衍义补遗》:"粟,陈者难化。《衍义》云,生者难化,熟者滞气,隔食生虫。所谓补肾者,以其味咸之故也。"
②《纲目》:"粟之味咸淡,气寒下渗,肾之谷也。肾病宜食之,虚热消渴泄痢,皆肾病也,渗利小便,所以泄肾邪也。降胃火,故脾胃之病宜食之。""按罗天益《宝鉴》云,粳粟米粥,气薄味淡,阳中之阴也,所以淡渗下行,利小便。韩愗《医通》云:一人病淋,素不服药,予教以专啖粟米粥,绝他味,旬余减,月余痊,此五谷治病之理。"
③《随息居饮食谱》:粟米功用与二米略同,而性较凉,病人食之为宜。
④《医学入门》:粟,即今之小米。山东最多。五谷中最硬,谓之硬粟,得浆水即易化。无毒。
食用注意
注意事项
粳米
①养脾胃最好选择陈粳米,陈米性缓不易滞气。
陈廪米味兼咸、酸。即粳米贮仓廪年深,致性缓调脾胃效捷。——《本草蒙筌》
新米乍食动风。陈者病患尤宜。早米受气既早。性虽温而质多粘。食之反能恋膈。晚米受气既迟。其性稍凉。服之不无稍清。——《本草求真》
②蒸饭熬粥要保证熟透,防半生不熟伤脾。
拯病煎汤,惟白最胜。充飧为饭,过熟则佳。——《本草蒙筌》
然稍生则复不益脾,过熟则佳。——《本草衍义》
③忌与马肉同食,以防引发它疾。
惟忌马肉同食,恐发痼疾难瘳。——《本草蒙筌》
粟米
①养肾气,去脾热宜选择新粟米,胃热的患者,宜选择陈粟米。
陈者∶味苦,主胃热,消渴,利小便。——《千金翼方》
养肾调脾,须分新陈。新粟米,养肾气不亏,去脾热常益中脘。陈粟米,止泄痢,分渗却胃热,大解渴消。——《冯氏锦囊秘录》
②勿多食久食,尤其脾胃虚寒患者少食。
食多昏五脏贪眠,食久缓筋骨绝脉。小儿食足难健步,猫犬食脚忽偏斜。——《本草蒙筌》
此生者硬而难化。(得浆水即化。)熟者滞而难消。故书言此雁食则有足重难飞之虞。——《本草求真》
生者难化,熟者滞气,隔宿食,生虫。胃冷者,不宜多食。粟浸水至败者,损人。——《饮食须知》
③忌与杏仁同食,以防吐泻不止。
与杏仁同食则有吐泻之虑。——《本草求真》
从性味上看,大米性平,而小米性凉,所以脾胃虚寒的人平素适合吃大米粥来养胃,而胃热患者适合喝小米粥。
粳米即日常人们食用的大米,亦称粳稻米。它的营养成分主要有蛋白质、脂肪、淀粉、维生素,以及钙、磷、铁等矿物质。粳米性味甘平,具有健脾养胃、止渴除烦、固肠止泻等功效。故药膳中多用粳米,且常作粥食。用粳米煮粥时浮在面上的浓稠液体叫做米油或粥油,其营养丰富,可滋阴强身,有医家称之“可代参汤”。因此粥被誉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食物疗法》
张智龙 博士 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贴专家,天津市名中医,天津文史馆馆员,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全国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中医类国家首席考官。临床善于治疗脑血管病、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肿瘤、白细胞减少症及放化疗后副反应、面瘫、高血压病、冠心病、癫痫及妇科、儿科等多种内科病症。
出诊时间地点:
周二全天: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特需门诊(红桥区北马路354号)
周四上午:恒仁中医医院(南开区渭水道3号)
周日全天:天津河西仁华中医医院(河西区大沽南路辅路)
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预约电话
27285073
免费关注订阅号,会有更多精彩文章!
关注方法一:
关注方法二:
点开文章,第二行“ 五味斋医话”几个字,点开就是公众号,点“关注”就OK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