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宜常梳,是说用木制或牛角梳子或者用十指从前到后梳理头发。药王孙思邈活了141岁,平生十分讲究养生,常梳头便是孙真人养生秘诀之一。“头为诸阳之会”,头为经脉汇集之所,而本病治标,常梳理头发,可促进诸阳经脉的气血运行,疏通气血,从而发挥气血濡养的作用。局部气血旺盛了,自然可使头发黑密;经脉气血旺盛了,就可增强人的体质,使精力充沛,有效的缓解学习和工作带来的疲劳。
眼宜常运,是说闭上眼睛,使眼球顺时针转动10次,逆时针转动10次,反复转动2~3次,转动速度宜缓慢,转动的幅度要尽量大,但不可以太用力。《黄帝内经》中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头,而为之精”,我们可以把脏腑比作树根,那么眼睛就是枝叶,枝叶茂盛便会反过来滋养树干。经常运眼可以涵养并且调节五脏六腑之精气,进而达到调节脏腑平衡,使脏腑气血旺盛。同时运眼可以通过运动眼肌,来促进眼部血液循环,进而缓解手机、电脑、读书给人们带来的眼睛疲劳,保护视力。所以经常运眼既可缓解眼部疲劳,又可调养全身脏腑的气血。
齿宜常叩,是说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齿互叩,无需太用力,但牙齿互叩时须发出声响。《黄帝内经》中说“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跟运眼的道理一样,轻轻地叩齿就好比在给肾做“按摩”。肾为人体先天之本,肾气盛衰直接决定一个人的寿命和健康。叩齿就是追本溯源来调养肾气,以此来达到保健的目的。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曾经描述,他常因为饮酒劳累而导致牙齿浮动,他指出要轻轻咬牙使牙根牢固,他也因此七十多岁还没掉一颗牙。经常叩齿可以坚固牙齿、调补肾气,孙思邈《养性篇》:“琢齿,使人丁壮,有颜色,去浊而坚齿。”
津宜常咽,是说口微微合上,将舌头伸出牙齿外,由上面开始,向左慢慢转动,然后将口水吞下去。唾液有金津玉液的美称,是养生延年不可多得之宝。《黄帝内经》中说“五脏化五液……肾为唾”。张景岳曾说:“咽气津者,名天池之水,资精气血,荡涤五脏,生溉气海,一名离宫之水,一名玉池,一名神水,不可唾之,但可饵之,以补精血,可益气海也。”意思是说,唾液可以补养气血,清理五脏,滋养先天元气。唾液在食物的消化过程中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绝大部分淀粉首先被唾液分解,然后才能进一步消化吸收。而我们每天吃的米和面其主要成分正是淀粉。所以,唾液不仅是我们养生延年不可多得之宝,更是食物消化吸收之宝,应该时时常咽。孙思邈《养性篇》:“言人当朝,服食玉泉,……玉泉者,口中唾也,朝且未起,早漱津含满口乃吞之。”
颈宜常转,是说端坐或者站立姿势下左右缓缓摇摆头部。也可以保持肩膀不动,用下巴书写“鳯”字。动作一定要缓慢柔和,不然会引起头晕甚至损伤颈部肌肉。手机、电视、电脑带给我们新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来了颈椎病,有些朋友会认为颈椎病只是让我们脖子僵硬疼痛,其实颈椎病可引起很多全身不适。比如《黄帝内经》中说:“膻中者,为气之海,其腧上在于柱骨之上下,前在于人迎。”古人说的柱骨就是颈椎的最后一节,人迎就在颈动脉颈搏动处。颈部僵硬必然也影响到气海。“气海有余者,气满胸中,悗息面赤,气海不足,则气少不足以言。”所以,很多颈椎病的朋友都会出现胸闷、憋气以及气短乏力的症状。经常转一转颈部,可以缓解颈部肌肉紧张疏通经脉,从而有效预防或者减轻颈椎病造成的不适并且梳理一身之气。(有关颈椎操的内容我们会在以后的专节细讲。)
肩宜常耸,是说头要正直,挺胸拔颈,两臂垂直于体侧,然后两肩同时尽量向上耸起,前后环转。耸肩,最直接的是舒活肩关节周围气血,改善肩周不适。除此之外耸肩还有着更多的益处。当人们疲劳的时候捏一捏肩膀总会觉得全身都很舒服,耸肩与捏肩膀有异曲同工之妙。伏案工作或者长时间盯着屏幕都会让我们感觉到颈肩部的僵硬不适,因为颈部和肩部的肌肉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颈肩疾病常常相伴而至,对此《黄帝内经》有这样的描述,“手太阳之筋……上绕肩胛,循颈”。这就说明,从“筋”的层面来讲,颈与肩本来就是一个整体。而耸肩也可以通过放松肩部来达到缓解颈部肌肉疲劳,进而改善头部供血,人们自然会感觉一身的轻松。所以,经常耸肩不但能改善肩周不适,更能给我们带来一身的轻松。
腹宜常收,是说可以不拘姿势,缓缓收紧腹部坚持几秒钟再缓缓放开,如此反复。腹部是最容易堆积脂肪的地方,腹部堆积脂肪说明我们脾胃运化水谷的功能出了问题。这并不是我们消化功能好的表现,恰恰相反,我们的脾胃制造了大量的“半成品”,堆积起来就成了大肚腩。如此一来,我们的脾胃不但要消化日常的食物,还要处理这些“半成品”。结果只能是出现工作量越来越大,“半成品”却越来越多的恶性循环。收腹动作可以有效的调动腹部的脂肪,每个人的肠胃外面都有大量血管,整个肠胃的面积展开有一个足球场那么大,收腹运动能很好的调动这些血管来帮我们搬运这些“半成品”。所以经常收腹不但可以减去大肚腩,更能为我们的脾胃“减压”。
腰宜常摩,是说用双掌按在腰部上下搓动,直至感觉掌下发热,最后掌心不要急于离开腰部,让余热慢慢渗透进体内。《黄帝内经》中说“腰者,肾之府也。” 那么肾对人体到底有多么重要呢,举个例子:“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八八则齿发去。”这段内容是在讲,肾气的盛衰过程是如何影响人一生的成长与衰老。可见肾气旺盛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从出生到老去的每一个环节。摩搓腰部可以通过摩搓产生柔和的热气来疏通经络并温养肾气,不但可以缓解肾气不足造成腰腿疼痛,遗精盗汗等症状,更能达到促进生长或者延缓衰老的作用。摩搓腰部时,有的人稍一停手马上会感觉手下发凉,好像掌中的热气一下子被“吸”走了,这说明您的阳气不足,或者腰府中有寒气,这时就更宜多多摩搓腰部以温经散寒。
肛宜常提,是说将肛门慢慢收紧,坚持一会儿,就像轻轻的忍住大小便似的,再慢慢放开,如此反复。刚开始做不到,也可以连续稍快的收紧放开。《黄帝内经》中指出,肾开窍于前后二阴,主司我们的大小便。肾主水,而水性趋下,肾又开窍于二阴。所以说肾气最易向下流失,前后二阴则是我们顾护肾气的一道闸门。二阴不能守住大门,便会出现遗精、带下、腹泻这类“泻”的症状。这些看得见的精微物质称之为肾精,是化生肾气的仓库。提肛就是帮助我们更好的关闭肾精这个仓库的“后门”。这样肾气才能源源不断输往全身。所以经常提肛可以改善由于肾精不足造成的头晕乏力,性功能低下等症状。
脚宜常按,是说经常按揉整个足部及相关穴位,如:足底涌泉穴,足背太冲、足临泣,内侧公孙、照海,外侧京骨、申脉等等。人们常说脚是人体第二心脏,其原因何在呢?让我们看看《黄帝内经》中如何解释的:“能知六经标本者,可以无惑于天下。”六经“标”、“本”指的是什么呢,是说经脉之气起于四肢末端似涓涓细流,这是“本”,渐渐汇成大河,融入大海进入躯干部,这才是“标”。《黄帝内经》还提出,“根”、“结”的说法来比喻脉气的“根”和“果实”,脉气“根”并不在躯干脏腑,而是在四肢末端,相反脉气的“果实”在躯干及头面部。要让果实丰硕就得从根部施肥,因经脉气血发起于手脚。那为什么要常按脚而不是手呢?《伤寒说意》中提出:“独言足经不言手经者……经大则气旺,气旺则病加也。”意思是说,足经从脚到胸腹,再到头部,覆盖的范围比手经更大,得病也更多、更重。所以说,养脉气之根本正是要从双脚入手。
这十个小动作看似简单,如能长久坚持,确能有意想不到的养生功效。此外,养生还注意“树根”和“树叶”的关系,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要懂得“以根滋叶,以叶养根”的道理。
人体健康在于经脉气血的顺畅运行。这些经脉穿行于筋骨肌肉之间,如果筋骨肌肉柔顺,那么经脉自然通畅。然而生活中,我们却没有让全身的筋骨肌肉平均的运转。举个例子:肩关节是我活动范围最大的一个关节,但是日常生活中经常运动的范围不过三分之一。如此,肩周肌肉也随之用进废退,常用的越来越灵活,不常用的更加僵硬。这样不平衡的筋骨肌肉带来的必然是不平衡的经脉运行,最终也必然导致脏腑气机的失衡。
人体好比一部车,经脉运行就好像车轮,沿着一定的顺序不停地转动,车轮转动顺畅车子才能跑得快。轮子转的不顺畅,有时只需要在正确的位置上轻轻一推就可以让他恢复正常。这些小动作,就是在帮我们时时调整车轮,让车轮越跑越顺。这正是“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道理。
免费关注订阅号,会有更多精彩文章!
关注方法一:关注方法二:
点开文章,第二行“ 五味斋医话”几个字,点开就是公众号,点“关注”就OK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