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如何养生

文摘   健康   2024-09-22 06:06   天津  




秋分是农历24节气中的第16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秋分,八月中,解见春分。”秋分,处秋季之正中,从此之后,步入深秋,气温及昼夜变化秋分之前大有不同。那么此时节的气候变化特点是什么?而我们又应该如何养生保健呢?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
气  候  特  点


阴阳相半


昼夜均而寒暑平

22

星期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培户,三候水始涸。”古人认为,雷因阳盛而发,秋分过后,阴气渐旺,故雷声减少;天气由凉转冷,蛰居的小虫藏入洞穴并用细土封住洞口;降雨减少,湖河水量变少,水洼、沼泽日渐干涸。秋分前后,太阳光直射赤道,昼夜时长相等。自此之后,白昼渐短,黑夜渐长,气温逐步转凉,渐至微寒。因此养生要顺应自然界“收”特点,要收敛阳气,以防耗损阳气

如  何  养  生


阴阳相半


昼夜均而寒暑平

22

星期日

阳气收敛防耗损

秋分时节,阳气收敛,阳藏易生乏,中医认为,阳气具有养神、养筋的功效。秋季本为阳气收敛的季节,故人体阳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加之秋分之后,阴气渐盛,阳气则进一步潜藏。因此会出现秋乏的生理现象。秋分之后,阴气渐重。经常熬夜,易伤及人体阴气,故要调整作息时间,养成早睡早起的生活习惯,以适应阴阳消长的变化。居室多开窗通风,注意空气流通,但不可开窗而卧。及时收纳夏季使用的凉席、电扇。秋高气爽,也是锻炼的好时节。适当的运动不仅可以调动人体的阳气,以缓解秋乏。而且可以改善恶劣心境,以改善秋悲。但这个季节阳气处于收敛的阶段,故体育锻炼的运动量不宜过大,以免耗损阳气


阴阳相半


昼夜均而寒暑平

22

星期日

秋景生悲畅情志

秋景易生悲,秋季万物凋零,常会使人引发悲忧之感。悲忧是人体正常的情绪变化,中医认为是肺的生理功能的体现。但对于外界刺激耐受能力较差的患者,就容易引起季节性情感障碍的发作。从而出现心境低落、意志活动减退等症状。《黄帝内经》中说:“秋三月……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就是告诉人们秋季的精神情绪要保持平静、安宁,要收敛自己的情绪,使之不急不躁;要控制自己的心情,使之平静自然。因为良好的情绪是治病的良药,不良的情绪是致病的因素。这样也能缓解秋季萧条之景对情绪的不良影响


阴阳相半


昼夜均而寒暑平

22

星期日

秋凉伤表渐增衣

秋凉易伤表,从秋分至霜降,天气渐冷,凉风习习。中医认为,寒凉之邪最易损伤人体的阳气。而肺既与人体肌表相通,又为邪气易侵之脏。故寒凉之邪易侵袭肺脏及肌表的阳气,而出现恶寒、发热、鼻塞,甚至伴有咳喘等症状。故此时要根据户外气温变化增减衣物,切不可一味追求“秋冻”。锻炼后切勿穿着汗湿的衣物在风中逗留,以免寒凉伤身


阴阳相半


昼夜均而寒暑平

22

星期日

秋燥伤津润饮食

秋燥易伤津,津液是人体中起滋润、濡养作用的物质。燥为秋季的主气,燥邪最易损伤人体津液。但与初秋之温燥不同,此时寒凉之气与燥相合,故侵袭人体时可发为凉燥。从而出现恶寒无汗、鼻塞咽干、咳嗽痰稀等症状。预防秋燥是秋季饮食不变的主题,但秋分的“燥”属“凉燥”。因此在饮食上应多食温润之品以防燥,如蜂蜜、杏仁、熟梨、柿子等。另外,还要补充充足的水分,以温开水为佳,坚持少量多次频频饮入,莫等口渴才饮水。

END


















专家介绍

张智龙  博士 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贴专家,天津市名中医,天津文史馆馆员,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全国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中医类国家首席考官临床善于治疗脑血管病、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肿瘤、白细胞减少症及放化疗后副反应、面瘫、高血压病、冠心病、癫痫及妇科、儿科等多种内科病症。

出诊时间地点:

周二全天: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特需门诊(红桥区北马路354号)

周四上午:恒仁中医医院(南开区渭水道3号)

周日全天:天津河西仁华中医医院(河西区大沽南路辅路)

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预约电话

27285073

免费关注订阅号,会有更多精彩文章!

关注方法一:


关注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关注方法二:

点开文章,第二行“ 五味斋医话”几个字,点开就是公众号,点“关注”就OK了!

五味斋医话
五味斋乃张智龙教授书室之名,言五味者,取义《黄帝内经》:“五味入口,藏于胃肠,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五味为人体生命之动力,以五味命名书室,示教授临床重视脾胃的学术思想;又寓含工作之艰辛甘喜,学习之酸甜苦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