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草》访谈录 |房伟 张丽军:一切伟大的力量都源于生活——70后作家房伟访谈

文摘   文化   2024-08-26 17:02   湖北  




一切伟大的力量都源于生活

——70后作家房伟访谈

房伟  张丽军


○○○○
时间:2023年5月14日、24日;2024年1月6日
访谈形式:网络采访
受访人 :

房伟  |  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作家

访谈人 :

张丽军  |  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出版社总编辑



张丽军(以下简称“张”):

作为一个山东人,故乡的生活经验是如何塑造您的性格,在您的生命中处于怎样的地位?


房伟(以下简称“房”):
我在山东出生,读书、成长、工作也在山东,一直到接近40岁才离开山东,到了苏州,可以说,山东人的情感体验和文化积淀,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了我的基因里。朴素守信,诚恳待人,宽厚坚毅,这些品质,是我看重的性格,我想,这也是家乡赋予我的。

同时,很有趣的是,一个人的乡土经验和记忆往往是在异乡被赋予的。也就是说,在一个不同的文化环境之中,在文化的对比和张力之中,家乡的那些有趣的体验、刻骨铭心的人和事,才一点点地浮现出来,出现在我的笔下。我也是到了苏州之后,才在苏南文化之中,更加深了我对家乡的感情。

而且,这些东西,可能更多是潜在层面的。比如,来到苏州之后,那些精细小巧的苏南风味的文化现象,对我产生了很多影响,但我对慷慨悲歌的宏大性故事也非常感兴趣,这构成了我写的战争文学的重要介入点。这也让我的战争小说,和纯粹从南方长大的作家相比,在表现方式、主题内容和整体风格上,有比较大的差异性和辨识度。

这都是山东给予我的文化经验和记忆,这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当然,文化上的东西,最好的可能未必是单一的,也可能是融合的,江南文化对我的影响也不小,但山东的齐鲁文化,这些影响还是更关键的因素。


能否分享一下童年的经历,这些经历对于您以后的生活观念,包括文学创作,有怎样的影响?


我的童年,是在油田的一个矿区度过的,从地理位置上,属于黄河入海口的渤海湾鲁北地区,那里非常荒凉,周围是盐碱滩和红柳,还有就是流入大海的黄河。周围村里人很少,矿区有独特的工人文化,有战天斗地的豪情,也有比较粗野的一面,工人们喜欢打架,但也豪爽仗义。而这些工人来自五湖四海,最后形成了独特的“油区文化”,我们都说一种特殊的“油田普通话”,外人很难分辨,只有我们油田子弟能听出来。而荒野文化也让我很早就习惯了孤独,喜欢从孤独之中寻找心灵的自由。我那时喜欢一个人在荒野间游荡,用弹弓打小鸟,捉鱼,捕虾,烧野火,捉各种野物,也会将那些捉来的野物烤熟了来吃。这也许是我走向文学的最初动力,希望用文字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内心感受。

可以说,工人文化与黄河口文化,是我童年最重要的体验。高高的石油井架,一成不变的“磕头机”,都放在荒凉的荒原之中。石油工人去巡线,也是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我喜欢跟着成年人一起,在荒原中走来走去,虽然没有人,但能感受到一种默默的人生孤独感。


在您的童年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或者说让您感觉到获得最大成长的童年经历是什么?


如果说印象深刻的童年记忆,可能还是些比较压抑的感受,我小时候比较叛逆,学习成绩差,喜欢读杂书,也不太合群。大概初二吧,我开始尝试文学创作,那时主要是写古体诗和散文。在我童年的那个时代,矿区工人子弟学校比较混乱,打架斗殴成风,教师酷爱体罚。我曾在《天涯》杂志发表过一组散文,对那时的记忆有过回望。在中篇小说《九三年》等作品之中,也有过一些童年和少年的记忆影子。

如果说获得最大精神成长的童年记忆,可能是小学二年级,掉进冰窟窿差点淹死,被救后发了好几天高烧。这让我清晰地感受到了死亡的影子。小学五年级,我们开始有了晚自习,每天放学,都要经过一片片孤坟。我们那里都是荒野,到处都是那样的野坟,晚上走着,能看到鬼火。我记忆之中,还有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因为当地野坟特别多,我小时候也挺淘气,但属于那种蔫坏,当时经常跟着一位个子高大的同学瞎混,我们常去那些野坟探险,曾挖出过骷髅头骨,我洗干净后,带回教室,就放在抽屉里,结果把一个女同学吓得发高烧。还有一次,我们摸到了死尸身上戴的银饰,一碰就散掉了,但那股死亡的臭味,洗手很多天都未能除去。后来这个故事细节,被我写入了小说《九三年》。死亡,让我在恐惧之余,增长了人生的勇气,也让我间接思考生与死的问题。


在《血色莫扎特》中我们能够清晰地感觉到一个游子对故乡复杂的心理,这其中有没有您自己对故乡的情感?


也有些共鸣的感受,矿区连成了一片,后来发展成了石油城,虽然人口依然不多,但和中国很多北方中小城市类似,石油城也有着改革转型期的诸多问题。当然,小说还是以虚构为主,故乡的体验只是一个潜在层面的东西。

其实,在中国文学之中,有关石油城的描述是不多的,美国女作家安妮•普鲁的《恶土》系列小说,我非常喜欢,她写出了美国荒凉的怀俄明州系列故事。我们那里也是非常荒凉的,等我完成了目前的写作计划,我肯定也要写一组家乡记忆的中短篇小说。油区在山东东营市,也是山东半岛最东边的石油城,靠近渤海湾,清末黄河改道,才在这里形成了黄泛区,进而淤积出了黄河口荒原。这里的生活非常艰苦,我小时也见过野狼和狐狸,曾有形容说,三个蚊子一麻袋,两个跳蚤一盘菜,这里不常刮风,一次刮半年。在民国时期,这里土匪横行,抗战时期,则成为山东地区重要的军垦之地,被称为“山东的小乌克兰”。新中国成立之后,这片土地发现了大油田,很多复员军人和知识青年,都来到这里搞建设。我的父亲,是省卫生学校毕业的医生,母亲是青岛知青。他们刚来此处,还住过“干打垒”,就是一种在地下安家的“地窝子”,条件非常艰苦,但后来石油城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前期,国际石油价格高的时期,有一段飞速发展的好日子,油田的各种第三产业也发展得很好,但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的金融危机,对石油城的影响很大,有很多工人下岗,我大学刚毕业那段时间,正好经历了那段大的社会冲击,见到了很多令人震撼的人和事,也对我的一生有着很多影响。《血色莫扎特》只是写了很少一部分记忆中的故事,我会陆续将它们写出来。

……
(全文请阅《芳草》2024年第4期)

责任编辑:王倩茜



作者简介


  房伟,1976年出生于山东滨州,文学博士,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紫金文艺英才。于《文学评论》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4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部级项目多项,获国家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刘勰文艺理论奖,欧阳山文学奖等,同时在《收获》《当代》《十月》《花城》等发表长中短篇小说数十篇,有学术著作《王小波传》等7部,另有长篇小说《英雄时代》《血色莫扎特》《石头城》,中短篇小说集《猎舌师》《杭州鲁迅先生》《小陶然》,长篇非虚构《太湖万物生》。曾获茅盾文学新人奖、百花文学奖、《当代》文学奖、紫金山文学奖、汪曾祺文学奖、中华宝石文学奖等。现执教于苏州大学文学院。

  张丽军,山东莒县人,现任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暨南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曾任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院长、文学院副院长,山东省齐鲁文化英才,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兼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新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现代作家研究会副会长等。迄今已出版著作10部。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报刊发表论文30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主持等省部级项目10余项;获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等省部级奖励10余项。在20世纪乡土文学研究等领域有较大影响。




END



出品:芳草杂志社

编辑:陈 瑶

一审:李 娟

二审:张好好

三审:邓 鼐

投稿:fc82627200@vip.163.com






芳草文学杂志


关注我们

声明:本公众号/网站转载其他媒体内容,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有版权异议及其他任何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妥善处理。

芳草文学杂志
大型文学双月刊,关注一线汉语文学创作,铸造时代品格的文学表达,深入发掘基层优秀作家和优质作品,设有“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新鄂军”“讨论课”“风土集”“人间书”“诗歌现场”“访谈录”等栏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