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 陶
中国房间•前贤之教
在黄河南岸,在函谷关的房间内,通过汉字,又一次聆听前贤的谆谆之教。
你欲成就大事,必从最细微处做起;你欲完成难事,必从最容易处起步。这是最具操作性的方法。此理,类同于合抱之木,必生于萌芽;千里之行,必始于足下。
你不要怕挫折、困厄、痛苦——这是人生常见之情形。请记住:它们不会长久占据你的人生,正如狂暴的风刮不了一个上午,骤烈的雨下不了一个整天,它们终究就会过去,你终究又会迎来属于你的丽日晴天。
你要专注,你要专心深挖一口你自己的井。如此,你就不会因旁涉而迷惑;如此,汩汩的清泉就会馈赠给你。
在这个尘世行走、生活,你的内在,必得要有光芒,要有锋锐。但表现于外,你要谦和你的光芒,敛藏你的锋锐。你要向水学习:利益万物而不求回报,何处最低就安居于何处。你必须明白:自然伟大的道,是利益而不害;君子伟大的道,是施为而不争。
在函谷关外,前往灵宝高铁站的田地路边,你买了农妇刚从树上摘下的饱满石榴。鲜润多汁的石榴,进入你行旅中的身体,你品尝到黄土和黄河孕育的精华。你必须感恩。
中国房间•龙
中国房间内,充满了或显或隐的龙之影迹。
龙,在传统观念中,视作人为创造的一种神兽,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象征符号。
那么,龙,究竟是怎么产生的?龙之起源,众说纷纭。
在众多说法中,冯时教授的解释令人豁然开朗。冯时教授是对上古天文学有精深研究的古文字学家,他认为,“龙”的来历,源于中国古人对东方星象的观察。
中国汉字,以象形字为基本,字形构成,是取象成字,即摹写客观世界的象形物。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空中可见的星,分成二十八组,叫做二十八宿,东西南北四方各七宿。而东方七宿的形状,恰恰就是甲骨文中的“龙”字之形。古人观察东方,以此取象,汉字“龙”的形构,正是以象形之法,描绘了东方七宿所组成的形象。
东方七宿,又称苍龙七宿,在东方天空的位置,在不同的时间节点,作周而复始的行天变化。东方的苍龙星象,是指导先民依时安排农事的标准星象,故古人尤为重视。汉字读音并非凭空而来,也具意义,“龙”字读音,同隆重的“隆”,正见此义。
由此,我们对《周易》乾卦爻辞的意思便可理解清楚。《说文》:“龙……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周易》六十四卦中首卦乾卦爻辞中的潜龙、见龙在田、或跃在渊、飞龙在天、亢龙、见群龙无首,原来都是龙形的东方星象,在不同时期天空中变化的视觉记录。
而且,苍龙七宿中的诸宿之名,即角、亢、氐、房、心、尾、箕,皆与龙体有关:角为龙角,亢为龙咽,氐为龙首,房为龙腹,心为龙心,尾为龙尾,而箕,则是龙尾摆动所引发的旋风。
冯时教授总结:“事实上,古代先民对龙的崇拜,只是源于他们对东方星宿的崇拜,而这一崇拜的缘起,则在于龙星对于远古先民的授时意义。”
中国东方靠海,东方之龙,如自海生。故此,龙与水结缘深厚。中国之境,凡大片水域,仿佛皆有龙居。
老家在太湖西岸,生活工作于太湖北岸,沿湖往来之间,似乎常见这片巨大震泽中的抽象之龙。印象深刻的是两个画面:某次午后两点,银日照耀湖面,湖面生成的一条银色之龙,如正跃起,强烈炫耀人眼,无法直视;某次黄昏时分,红日自湖西沉,湖内一条温润赤龙,安静恬闲,正护佑着水畔人间众生。
中国房间•东乡县郊
江西省东乡县。因在古老的临川之东(临川,诞生过晏殊、曾巩、王安石、汤显祖的风水宝地),故名东乡。坐在从抚州(临川)到鹰潭的中巴车上,经过这个县域。这是灰尘、颓败的县城边缘。陕西重卡,中国重汽,红色的沾染污泥的金属庞然大物,呼啸往来。“新杆觉桌球室”。字迹渐褪的“无饿不坐餐馆”。暮前的阳光里灰土腾起。鑫源、煌盛、福鑫……“洗头•足浴”,玻璃破裂的封闭店门,显示关张日久。尘世脏重。一个穿藕色旗袍的丰腴女子,手撑遮阳小伞,出现在这灰尘、颓败的县城边缘,感觉她完全是从另一个世界而来。中国石化。江铃皮卡。冷寂孤独的街头小吃摊。一个标配的、虚幻感十足的中国南方县城之表征。正是放学时间,穿蓝色校服的喧杂学生,似乎突然间,就潮水般拥挤在路上。疲惫的司机被迫减速,同时在打着积累了半天的一个巨大哈欠。东乡,红军书法家舒同的家乡。舒同,这是你最早知道的书法家名字,因为他为你的小学所在地“东坡书院”写过匾额。终于,中巴车就要挣脱这个县城的边缘区域。绿色广大的田,被挖去一半的远山,又出现在视野里。有一个男人,在空旷的田野边招手上车。中巴车喇叭始终在放的流行歌曲,与天地、时间的特性高度一致:它冷酷,完全不关注车中人各自不同的喜怒哀乐,只是自己在唱;或者也可以说,它仁慈,对所有的人完全一视同仁。半开的车窗,有让你舒服的晚风持续吹进来。鹰潭,就在前方渐渐浓起来的暮夜中。
中国房间•巨龙
中国房间内,生息着能量无限、仁慈兼爱的三条巨龙:白龙昆仑、黄龙黄河、青龙长江。
这三条巨龙,在人类睡眠的时辰,都潜跃向东,汲饮并回馈深蓝浩瀚的太平洋。
它们共同腾飞的时候,也携带中国房间一起飞升——由于能量巨大,甚至我们所在的这颗孤独星球,也是在这白色、黄色、青色三条巨龙的带动下,在无限玄幽的宇宙间飞移。
中国房间•早春
中国。东部。空气里仍然满是清寒。但天地在你的感觉中,已经开始强烈萌动。这种萌动,在密集如珠的青色油菜花蕾上得到证明。几株野生的早樱已经绽放,在山麓,像一小片粉色轻云。身旁散漫开阔的溪涧,倒映着醒过来的清新云天,正向着山谷不远处那个微型村庄,淙淙流去。
中国房间•富春江畔芦茨村
富春江畔,青山丛中,白云生处,芦茨,是一处世未尽知的人间村落。它如一颗野朴的明珠,静静闪烁在江南的云山水际。
进入芦茨村,先饮“芦茨红”。
芦茨村口牌坊旁的达然茶坊,是“芦茨红”非遗技艺展示馆,也是富春江慢生活茶文化体验点。主人李馨恬,1991年生人,清爽恬然,散发出茶的气息。
名茶“芦茨红”,是芦茨村所在的浙江省桐庐县特产。此茶来历,跟明朝刘伯温有关。
据说刘伯温到桐庐,曾留宿富春江边芦茨村一户人家。宾主促膝畅谈,主人热心待客,结果把一堆放在楼上的鲜茶叶给忘了。第二天起早,发现鲜叶都焦边了,很感可惜,但闻闻很香,心想就干脆把它揉一把烘烘干留着自己吃。
岂料在烘茶时透发的奇香,熏醒了酣睡的刘伯温。出于好奇,刘伯温让主人泡了品尝,饮后不禁赞不绝口:“这茶如此香,如此红,真乃天赐也!”
主人听成为“芦茨乡”“芦茨红”。从此,“芦茨红”就这样传扬江南。
馨恬给我们泡的“芦茨红”, 茶汤明亮,口感鲜醇,因为还加了当季村中的蜡梅花瓣,饮后更觉风味独特、齿颊留香。
年轻的李馨恬,通晓茶叶生产、制作、泡饮、文化的各个方面。茶室内,还有授予她“桐庐县十佳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的牌子。初觉惊奇,再则释然:原来,她是正宗的茶人之后。馨恬的外公卢心寄,是著名的茶叶专家。
在获赠的由她外公编著的《潇洒桐庐茶》一书中,浙江大学茶学系刘祖生教授专门作序,称其外公卢心寄“一生事茶,一心研茶,全心为茶,是一位在茶区基层奋斗了半个多世纪的老茶人、老专家”。
饮罢“芦茨红”,细访芦茨村。
芦茨村的郑震宇兄,桐庐作家吴燕萍,领着你一路介绍,一路观览。
进入芦茨,我们置身的空气里,充满青山的气息、碧水的气息、古老而又亲切的村落烟火气息。
芦茨村,属桐庐县富春江镇,坐落在风景秀丽的江南龙门湾,与严子陵钓台隔江相望,距桐庐县城15公里。
昔时,芦茨溪与富春江交汇的江岸,常年聚集渔船,岸边有一块很大的“石塔皮”(当地方言,指岩石),平时歇满了会抓鱼的成群鸬鹚。于是,当年这里停靠船只的埠头,就叫鸬鹚埠,所在村落就叫鸬鹚村,这片水湾就叫鸬鹚湾。
现在的村名芦茨,即由“鸬鹚”谐音雅化而来。
震宇兄介绍,当年,鸬鹚埠是金华、东阳、义乌等地通往沪杭的水上交通要道,是来往客商的歇脚地,因此曾经繁华一时。而现在的芦茨湾,更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两江一湖”(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黄金旅游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这里汇峡谷、平湖、悬崖、瀑布、奇松于一身,是一幅天然的泼墨山水图。
芦茨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小气候,还是白云的故乡,被称为“白云源”。
眼前,虽是冬日,但青色的群峦、江水、村落之间,白云缭绕,宛若仙境,才信前人所叹不虚:此处,白云之源也。
江南腹地的芦茨,不仅山辉水媚,而且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芦茨出产诗人。以“官无一寸禄,名扬千万里”著称于世的晚唐诗人方干,就是芦茨人。
方干(836—约888),字雄飞,时称方处士,后号玄英先生。
方干热爱家乡,他的《题家景》诗云:“吾家钓台旁,烟霞七里滩。”
方干倾心诗艺,他自述:“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
方干曾参加科考,才学倾倒众人,但有朝官奏议:“干虽有才,但科名不可与缺唇人,不使四夷闻之谓中原鲜人士矣。”
终因唇缺貌丑,方干布衣终身,赍恨而逝。
方干去世后,他的门生尊称其为“玄英先生”,并辑师诗370余首,编为《玄英先生诗集》十卷,由王赞作序刊行。明、清两代,其裔孙曾三次重刊。《四库全书》收录方干诗八卷,《全唐诗》则收录其诗348首。他的事迹,见于《唐诗纪事》《唐才子传》等。20世纪90年代,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方干诗选》。
芦茨的方干,写到过你的出生地宜兴(阳羡):“虹分阳羡雨,浪隔广陵春。”(《送江阴霍明府之任》)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仰慕方干。他曾两次造访方干故里,并挥毫写下《留题方干处士旧居》《宿方干处士旧居》等诗篇。
景祐元年(1034),严子陵祠堂修建完毕,时谪守睦州(治所在建德梅城)的范仲淹,前来察看。范公登上钓台,“见东岩绝壁,白云徐生,云方干处士之旧隐,遂访焉”。
初访方干故里,范仲淹赋诗:“风雅先生旧隐存,子陵台下白云村。”自此,芦茨遂又称白云村。
初访时,正值方干裔孙方楷考中进士归乡,范仲淹题诗相赠:
高尚继先君,岩居与俗分。
有泉皆漱石,无地不生云。
邻里多垂钓,儿孙半属文。
幽兰在深处,终日自清芬。
不仅如此,范仲淹还应方楷之求,在严子陵祠堂的东壁,画上了方干像,以作配享。
范仲淹再访方干故里,是他自睦州移守苏州之际。这一次重访,他还“更随明月宿诗家”,借宿一晚,继续留诗:
姑苏从古号繁华,却恋岩边与水涯。
重入白云寻钓濑,更随明月宿诗家。
山人惊戴乌纱出,溪女笑偎红杏遮。
来早又抛泉石出,茫茫荣利一吁嗟。
方干自己布衣终身,但到了宋代,方氏后人受先祖恩泽,却是英才辈出,连中了十八位进士。同一个家族、同一个朝代,连出十八名进士,在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因此,芦茨又被称作“进士之乡”。
除了有著名诗人方干,富春江畔的芦茨,还为中国伟大的画作《富春山居图》,提供了自然的范本。
元代画家黄公望(1269—1354,字子久,号大痴道人)的晚岁大成之作,有“画中兰亭”之称的《富春山居图》,最精华部分的取景地,就在桐庐芦茨。
黄公望晚年,很多时候居于富春江畔。在《富春山居图》上自题:“至正七年仆归富春山居,无用师偕往。”至正七年(1347),黄公望七十九岁。
黄公望作品,多来源于写生。他在《写山水诀》中写道:“皮袋中置描笔在内,或于好景处,见树有怪异,便当摹写记之。”
元代夏文彦《图画宝鉴》也说:“公望居富春,领略江山钓滩之概,性颇豪放,袖携纸笔,凡过景物辄模记。”
以芦茨一带富春景色为范本的《富春山居图》,始画于元至正七年(1347),完成于至正十年(1350)。历时三年的这幅“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画成之后,便惊动艺坛。
明代松江画家董其昌,称其画为“神交师友”,经常随身携带。“黄大痴《富春山图》……吾斋神交师友,每有所如,携以自随。”
明代苏州画家张宏:“世传大痴老人《富春山图》甚快人耳,难于一观,己丑秋日特买舟游荆溪,得遇于吴氏亦政堂中把玩之际,炫目醉心。”
清代常熟画家王翚:“子久《富春山》脍炙艺林,为海内第一名迹。”
摹绘芦茨风光的名画《富春山居图》,其传承过程,也颇为曲折,这里可顺带一说。
1350年,黄公望将此画题款后,送给同门师友郑樗(字无用),即题款中的“无用师”。从此,开始了《富春山居图》在人间六百余年的坎坷历程。
《富春山居图》的第一位藏主“无用师”,在公望画作初成之时,就“顾虑有巧取豪夺者”,不幸被他言中。
明代沈周收藏此画时,便遭遇“巧取”者。沈周请人在此画上题字,却被这人的儿子藏匿而失。后来此画又出现在市上,高价出售,敦厚的沈周难于计较又无力购买,只得默临一卷以慰情思。
之后,《富春山居图》又经樊舜、谈志伊、董其昌、吴正志之手。清顺治年间,你的同乡前人宜兴收藏家吴洪裕得到此画后,珍爱至极。清初常州画家恽南田《瓯香馆画跋》记:吴洪裕于“国变时”,置其他家财不顾,唯独随身带了《富春山居图》和《智永法师千字文真迹》逃难。
清顺治七年(1650),吴洪裕弥留之际,因太爱这两件字画,嘱咐家人“焚以为殉”。“先一日焚《千字文真迹》,自己亲视其焚尽。翌日即焚《富春山居图》,当祭酒以付火,到得火盛,洪裕便还卧内”。这幅被吴家老少视为传家宝的《富春山居图》,就这样,在众目睽睽之下被丢入火中。
就在画卷即将付之一炬的危急时刻,有人“疾趋焚所”,抓住入火的画用力一甩,“起红炉而出之”,将画抢救了出来!这个人,就是吴洪裕的侄子,名字叫吴静庵(字子文)。为了掩人耳目,他又往火中投入了另外一幅画,用偷梁换柱的方法,救出了《富春山居图》。
火中救出的宝画,已经被火断为一长一短两截。
1652年,吴家子弟吴寄谷得到后,重新装裱。前半卷后来被人称为《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后半卷人称《无用师卷》,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芦茨佳山水,引无数画家竞折腰。
继著名的黄公望之后,当代国画大家李可染、叶浅予、罗铭、陈秋草等一大批画家,也纷纷来此写生、创作,代表作有李可染的《家家都在画屏中》、叶浅予的《芦茨》、罗铭的《芦茨溪归筏》、陈秋草的《芦茨乡的晴秋》等。
芦茨村民风淳朴、民俗淳厚,与水清山秀的自然景观相得益彰。
郑震宇兄告诉你,现在置身的芦茨村,建于20世纪60年代;早前的芦茨老村,因为修建富春江水库,已经没入水中。
富春江水库建设,历经漫长的10年:1958年8月动工,1962年停工缓建,1965年复工续建,1968年,终于截流蓄水。
现在的芦茨,虽是复建,但也已经承受了超过半个世纪的时光洗礼。
芦茨村的核心,是芦茨老街。
芦茨老街,在青山绿水的包裹之中,犹如一幅悠长清幽的天然画卷。
老街由青石条交叉铺就,泛着淡淡的幽光。老街两旁,是连排的两层瓦房,青砖黛瓦,散发出安静闲适的气息。
老街曾经繁华。这条村中石道,往南连着浦江、义乌,往北通往桐庐、杭州,是南来北往的必经之路。
昔日的重阳节期间,往来过客会达数万人之多。街上的地摊要从桥边延伸至街末,南北货源、生资铁器、木制用具,应有尽有。还有卖梨膏糖的、磨剪刀菜刀的、爆爆米花的、挑担剪头发的,这些声调各异的吆喝声,如山歌般飘荡在整个村庄……
临近春节的老街,现在又是另外一番风景,浓浓过年的味道弥漫全村。人家屋檐下,堆满了柴火,挂满了一条条腌制的诱人咸肉。平时摆放石臼和石磨的街头,有人家在忙着做麻糍年糕,吱吱呀呀石磨声、麻糍年糕翻捣时的吆喝声、孩子们的欢笑声,让老街透出生活的富足和喜悦。
芦茨老街的中心区域,坐落着芦茨标志性建筑:芦茨大礼堂。
芦茨大礼堂建于20世纪70年代,状如T字形,高大宏敞。
你们进入大门,迎面是一块巨大的木制屏风,屏风正面介绍芦茨村概况,背面为芦茨村十八进士图。
大礼堂大厅为长方形,屋顶为木结构人字梁,两脊各开设4扇玻璃天窗,厅内光线十分明亮。大厅两边墙上,各装饰4幅油画,右边为:钓台春色、远眺芦茨、钓鱼岛唐松、李可染《家家都在画屏中》;左边为:严陵濑图、桐江书院、陈公寺、白云飞瀑。四周墙上、栏栅上,饰挂着串串玉米和红辣椒,一派春华秋实的风景图。
大礼堂的功能随季节而变化,在4月到11月的乡村旅游旺季,大礼堂是游客接待中心;到了春节期间,这里又成为芦茨的娱乐中心,全村男女老少,都在这里看戏、看电影,其乐融融。
震宇的家,就在芦茨大礼堂的对面。他家利用多余的房间,也和村里许多人家一样,开办了民宿,他家的“老街驿站”,每逢节日假期,生意兴旺,房间供不应求。
芦茨民宿为什么生意好?
主要还是芦茨山水景色美,人文历史深,独特风味浓。
震宇介绍,芦茨自古就有“高山瀑布、下湾渔唱、孤屿停云、暮鼓晨钟、东山书院、玉阶古桥、双溪流月、凤山夕照、清芬高阁、盘山石壁”十景。
岁月沧桑,虽然这旧十景中的一些景点,因20世纪五六十年代建造富春江电站而永沉江底。但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开展,芦茨村重新焕发生机,在旧十景的基础上,崭新的芦茨新“十景”又已经诞生:远眺钓台、白云飞瀑、下湾渔唱、唐松迎客、盘山石壁、清芬长亭、风雅广场、陈公古寺、芦溪嬉水、土屋风情。
芦茨的民风淳朴,远近闻名。
在村内观走,你恰好看到“江丽萍8000元钱完璧归赵”的“好人好事”:
“9月3日下午6时左右,许昌明在杨家村给老人办理意外伤害保险时,不慎老年人购买意外伤害的保险金8000余元现金遗失在江丽萍家。
“当晚7时15分许昌明回到家时,就接到江丽萍的电话说你的8000元钱遗失在我家了,请你马上过来拿回去。当许昌明到她家时,江丽萍就将8000元原原本本交还给许昌明,许昌明感激不尽,送她200元作为谢意,而江丽萍坚决不肯收。
“这样的好风格,我们大家应该为她点个赞!赞!赞!”
芦茨以唐代方干的方姓为大姓,在村中公共区域,还看到醒目的“方氏祖训”:
敬天地,奉祖先,孝父母。
和兄弟,正夫妇,教弟子。
立家法,亲宗族,慎交友。
戒邪淫,勤职业,崇简朴。
敦诗书,优奖励,严惩戒。
慎冠婚,重丧葬,全节孝。
芦茨一代又一代后人,恪守祖训,他们敬老爱幼,亲远睦邻。
郑震宇兄说,芦茨每年在重阳节期间都要办长寿宴。宴席在老街露天一溜摆开,村中各民宿竞相提供美食佳肴,宴请村中全体长者。芦茨长寿宴,已经成为村中最盛大欢乐的敬老项目。
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五至初十重阳节前后,芦茨还会上演传统芦茨戏,专门纪念村人敬重的陈老相公。
陈老相公,历史实有其人,他名陈杲仁,是晋陵(江苏常州)人,隋末官封大司徒,曾统兵平乱,素有威望。
隋灭,陈杲仁遣散部下,隐居芦茨。芦茨木炭很有名,古有“白云源盛产木炭,青炭最上”的记载,他遂在白云源烧炭为生。
芦茨处水陆交通要道,山高林密,时有歹人出没,商民不安。陈老相公又身先士卒,率众出阵,保一方平安,他的声望逐渐威震四方。去世后,当地人建庙祭祀,称其为“芦茨老相公”“芦茨菩萨”。神像红颜,披袍挂甲端坐。
每次的芦茨戏开场,是排八仙、财神送元宝,然后开始做利市戏,如郭子仪拜寿、桃园三结义、东吴招亲等。埠头船上爬雀杆、荡秋千,还有传统踩高跷等也同时上演。初八至初九,要演“天亮戏”,将老相公正身从轿里抬出来,换上最新、最华贵的衣袍。
如果遇上农历闰五月,陈老相公庙会便更为热闹,称为“大会”,要持续十天之久,届时庙门大开,通宵达旦。香客往来络绎不绝。
……
出品:芳草杂志社
编辑:李 娟 陈 瑶
监审:邓 鼐
投稿:fc82627200@vip.163.com
声明:本公众号/网站转载其他媒体内容,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有版权异议及其他任何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