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陈毅贤”关注我,企业经营不迷路
最近,我们的一些客户,后台的一些粉丝,都想让我们聊一聊“出海”这个热门话题。尤其是经过三年疫情后,国内市场已经进入经济下行周期,竞争、内卷越来越严重,在这种局面下,很多企业都开始把眼光放到国际市场,希望出海找到新的增长点。
在这里,我们有幸请到了曾经在小米国际、小牛电动车负责海外业务的白老师,从实操的角度,一起探讨一下出海的经验,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有效避坑,更好地把握机会。
1
水土不服的各种坑
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出海主要靠两个驱动力:
第一,产品确实好,海外消费者也有相应的需求。而且这种产品在海外还没有流行起来,蓝海依然存在,有很大的机会。
第二,产品在国内面临的竞争压力很大,企业为了发展,急需拓展海外业务,增加收益的同时,也为远期的战略规划做铺垫。
但凡是产品出海,肯定会面临水土不服的问题。因为文化差异,在国内很受欢迎的产品,在国外不一定也能被消费者喜爱。
在这一点上,白老师提到了他前段时间的一个经历。
这就是文化差异:
在国内,我们更多地是把宠物看做一种情感陪伴,所以更看重这些宠物用品的便捷性;
但在国外,消费者是把宠物当做家人对待,更看重与宠物的情感交流。因此,在国内卖到断货的智能宠物用品,在国外的市场前景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
所以,产品出海之前,准备工作一定要到位。
1.确定产品适不适合海外市场
“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通过系统的市场调研,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海外市场消费者的需求和潜在需求。
就目前来说,普遍的市场调研基本有三个方面:
(1)走别人走过的路
实地走访,到国外的各类卖场中去,看看这个产品有没有人在做、有没有人在看、有没有人在买。
(2)听别人说过的话
找专业的行业分析报告,搜索相关数据,来判断产品、品类的潜力。
现在中国是整个世界的制造中心,从供应链角度入手,我们可以抓到很多有效信息。比如,我们可以去江浙沪或者广东的一些外资工厂,看看他们最近在大批量生产什么产品,从而找到国外市场的风口和热门赛道。
(3)迈出自己的一小步
如果你的产品新到没有足够的对比样本和数据支持,那出海的第一步一定要谨慎一些。我们可以做一些小范围的试点,众筹也好,线上短期的销售也好,来判断海外消费者对你的产品的接受度。
2.确定产品能不能在竞争中取胜
产品出海之后,通常都会面临和本土品牌以及其他出海品牌的竞争,如果没有办法赢过竞争对手,那我们一样没法在海外市场立足。
产品竞争,无外乎3个维度:价格、性能和外观。外观这个东西因人而异,太主观,所以优先级没那么高,主要就是看性价比。中国制造之所以能够在海外占据大量的份额,主要就得益于物美价廉的属性。
如果是品牌出海,那胜负手不仅仅是在竞争中取胜,关键还要找对锚点。和消费者心目中的好品牌做对比,而不是为了凸显自己的优势,对标一些影响力较低的品牌。
说到这里,我要想到白老师提到的另外一个案例。
国外消费者,对于自己喜欢的品牌,一般都会有较强的忠诚度。在他们眼中,这些品牌的产品,就是高质量的。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和这些品牌的产品对标,突出我们的优势。
3.确定是不是选择了合适的赛道
中国企业出海,已经形成新的潮流,但也带来了一种更卷的现象。有些企业,觉得国内卷跑到国外,发现国外也卷,而是还是和同一批竞争对手一起卷。
最典型的一些品类,在海外,无论是超市还是卖场,都能发现大量中国企业的产品,尤其在一些个人护理领域,如牙刷、吹风机等,竞争特别激烈。
这其实就是赛道选择的问题。目前真正适合中小企业出海的,是那些有需求但尚未普及的赛道,比如新能源、移动储能等新兴产业。
4.确定产品是不是符合当地的准入标准
在出海过程中,法律法规是一个主要的壁垒。每个国家、地区,对产品本身,包括其质量体系、包装等,都会有特定的要求和限制。
比如行车记录仪,现在几乎已经是汽车产品的标配。但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是不允许售卖的,因为拍到前面车的车牌号,属于侵犯隐私。不是说你的车不够好,或者质量有问题,单纯只是因为法律不允许,所以没法上市销售。
如果你想要将产品真正合规地卖到海外时,首先需要获得各个国家的相关认证。这就像是我们在国内销售产品需要获得3C认证一样。在欧盟或美国等国家,他们都有自己的质量认证体系,你的产品必须通过这些认证才能在这些国家销售。
2
出海,组织支撑是关键
企业出海,尤其是产品出海,主要分为四个步骤:
第一步,找赛道,确定要做什么产品或服务。这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从零开始寻找市场领域,二是基于已有的产品或想法评估其在海外市场的适用性。
第二步,建立生产制造能力,把产品生产出来,确保能够合规合法地在海外销售。
第三步,把产品运出去。设计和建立安全和效率最优的物流运输系统,合理配置物流资源。
第四步,把产品卖出去。选择和建立线上线下海外销售网络体系,并不断优化。
很多时候,为了控制成本,同时提升经营和管理的效率,企业会选择到海外市场投资建厂、建物流体系、建销售网络,让海外事业部作为独立的经营单元运作。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建立合适的组织基础,就成了出海企业们头疼的问题。
1.中外搭配,干活不累
到海外市场,进入一个新的环境,不管是建厂,还是建物流体系,还是建销售网络,都不可避免地要调动当地的资源。但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很多海外市场,对于外国人和外国企业并不友好。比如你去法国、意大利,你说英语,当地人可能对你爱答不理,他们更愿意用本地语言跟你沟通。
换句话说,我们需要一个当地人,或者对当地比较熟的人去打通渠道。
最理想的状态是,我们能够在当地,招聘到一个既熟悉市场,掌握资源,又懂经营和管理的经营人才。由他领导,去打开局面,推动当地业务的开展。
但有一说一,这样的经营人才非常稀缺,大多数情况下,出海企业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一些虽然经营管理经验欠缺,但熟悉当地市场,能够辅助企业整合资源的人。
这样的员工,哪怕工作能力有限,但有了他们就像有了敲门砖,最起码能让你跟本地人用当地习惯的语言、习惯的说话逻辑去沟通。不至于因为一些细节的疏忽,影响海外业务的整体发展。
如果是这样的情况,那在组建团队的时候,我们就需要派遣一名中国的高管,去领导这个海外业务团队。因为他熟悉自己的产品,熟悉自己的文化和体系。
我接触到的很多大型的中国企业,他们在海外的人员设置都是这样:
每个国家或者每个区的一把手一定是中国人,他能清楚地理解战略,非常有效地跟国内沟通,快速消化国内总部的意思;
而负责渠道、销售、市场等具体工作的,基本都是外国人。这是很多中国企业在出海的过程中,趟出来的一条正确思路和经验。
同样的道理,我之前在外企担任高管的时候,顶头上司们也基本都是外国人。他们有多少能力吗?不见得。但对他懂他们的文化、懂他们的产品、懂资源协调。
2.合理试错,找到适合自己的人才
当我们从国内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虽然有一定的预期和计划,但组织的构建,是一个从不断试错中走向正确结果的过程。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要到实践中去寻找答案。
经过这个试错之后,下次再找人,我们就知道需要招一个具备哪些能力和经验的人才。
当然,如果自己实在对人才的选择没有把握,我们也可以去寻求“明白人”的帮助。比如一些熟悉出海业务的人力资源公司,或者专业的出海培训和业务代理机构,都能帮助你少走很多弯路。
3.找不到,不如自己培养
现在,实话实说,真正具备出海操盘能力,有产品出海经验的人才,并不多。因为本身这类人才的门槛就比较高:
第一,语言要过关。
第二,懂得产品,懂得基本的法律法规。
第三,懂得市场规律。
如果外部招聘找不到这样的人才,我们的建议是企业自己去培养。
4.有效激励,成功激活海外组织
保持组织的高效和稳定,有效的考核和激励必不可少。但问题是,不同的国家、地区有不同的人文特色,员工需要什么样的激励,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设计。
比如,在东南亚、非洲和菲律宾等地区,可以采用周薪或双周薪的薪酬方式,因为他们通常不爱存钱,甚至有时借钱消费。
比如在欧洲,欧洲人特别好面子,可能就是负责一个销售,负责一个渠道,但是他希望你给他一个title,比如国家代理,地区代理之类。当然,德国人比较务实,他们更看重实际的回报,比如薪酬、股份等。
组织激励,本身就是一件灵活的事情,怎么做有效就怎么做。同时,考核一定要与业绩挂钩,并且要足够严格,否则就容易开天窗,给公司,给你自己带来比较大的损失。
总结:
中国企业的频频出海,本身预示了一个变化:
过去,中国是凭借廉价的劳动力,在整个国家供应链上占据了一席之地;而现在,在科技、高端制造等新赛道、新领域,中国已经占据了优势,甚至成为了领军者。
这预示着什么呢?中国将来所有的企业,一定是面向全球市场。
所以,无论是企业的经营者,还是创业者,都应该具备国际化的视野和格局。为了未来那个更广阔的舞台构建组织、规划战略、设计机制,而不是还和过去一样,为了一亩三分地上的利益争抢不休。
----------------------------------------
【推荐阅读】
\ | /
S
INOR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