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贤:今天为什么经营哲学更加重要了

财富   2024-09-18 07:01   北京  

点击“陈毅贤”关注我,企业经营不迷路

将【陈毅贤】设为 "星标"

第一时间收到更新好文

在这样一个外部环境不景气,内部问题层出不穷的时代,面对阿米巴经营逻辑的课题,我们有必要回归到原点,从经营哲学的维度,重新思考一下企业的经营之道。

正好,最近我之前合作过的一位老师、朋友,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哲学博士,山西大学经管院管理哲学研究中心主任李安,前几天刚参加完一场关于经营哲学、管理心法的研讨会。所以,我特意请到了他,来和大家一起聊聊关于经营哲学的话题。

尤其是今天的市场环境下,为什么经营哲学更加重要。

1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稻盛和夫先生在中日两国的商界可是赫赫有名。27岁的时候他创办了京瓷,只用了10年时间,就把京瓷发展成了世界500强。到了80年代初,他又跨界到了通信行业创办了KDDI。这次他用了18年的时间,把这家公司也做成了500强。2011年,稻盛和夫又临危受命接手了濒临破产的日本航空,经过几年的改革,他又帮助日航重新回到了世界500强行列。

很多人都看到了稻盛和夫的成功,然后就开始学习他的方法,或者干脆就直接尝试移植京瓷、日航的经营体系,但最后往往是“画虎不成反类犬”。比如,稻盛和夫所推行的划小单元,独立核算的阿米巴经营,到了很多企业就成了“承包制”。

为什么直接学习方法和体系的效果不好?

因为我们忽略了稻盛和夫的经营系统的原点,也就是他的经营哲学。

如果说稻盛和夫的方法体系是一座高楼的话,那经营哲学就是这栋楼的地基,在打好地基之前,楼怎么盖的起来呢?

就比如当初稻盛和夫在拯救日航的时候,如果不是先建立了把员工的幸福摆在第一位的经营哲学,如果没有建立一把手到各级管理者都必须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的经营原则,后续很多新政的推行,都不会那么顺利。

其实在跟很多企业家和高管沟通的时候,我发现他们都已经意识到经营哲学作为“无用之用”的价值,但具体怎么用才能把价值发挥出来,是他们一直比较困惑的一个点。

2


作为人,何谓正确


通俗一点来说,经营哲学就是我们设计一切经营和管理动作时需要遵守的原则。

既然是原则,那自然不能过于具象化,比如以具体的财务指标或经营成功的结果为原则,就容易让员工做出一些不利于长期发展的选择;

也不能过于抽象化,比如一开口就是要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公司,没有方向,没有路径,管理者和员工听完也不理解该怎么去做事。

那经营哲学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呢?

稻盛和夫先生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不拿“赚还是亏”做基准,不拿“赚钱多或少”做基准,而是用“作为人,何谓正确”这一原则做判断基准,从这一点出发,去经营企业,去应对和解决一切问题。

从“作为人,何谓正确”这个原则中,稻盛和夫又引申出来一些更具体的要素,比如正义、公平、勤奋、谦虚、正直、博爱等。当企业的管理者或员工具备这些特质,自然会用正确的方式,去做正确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这些都是孩童时代父母、老师教导我们的最朴实的伦理观。如果用这些伦理规范作为判断事物的基准,每个人都能够理解,能够掌握。

3


致良知


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先生的“致良知”的理念,和稻盛和夫提出的这种朴素的经营哲学有异曲同工之处,也可以作为现在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指导原则。

阳明先生认为“良知”是人的先天道德观念,知道是非善恶,只要实实在在依着良知去做,就能达到圣人的境界。而“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回到企业经营的场景,这其实就是践行经营哲学的过程。

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现在很多企业内部,有些人有了点资源就瞧不起比他差的人。人人都这样相互瞧不起,那沟通和交流肯定受影响。合作都形成不了,企业还怎么发展?只会内耗,不会进步。阳明先生认为,人和人都是平等的,都有成为圣人的可能。这种人人平等的经营哲学,对于解决企业内部协同问题,有重要的意义。

圣人之心,人人本有,不假于物,多向内求

我们每个人都有无尽的潜力,得向内求。别总觉得什么都得靠外界条件,外部条件再好也只是个辅助,关键是我们自己得能挖掘内在的东西,把潜力都发挥出来。

就像那句话说的,我们永远挣不到认知之外的钱

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不断增强的今天,阳明先生这种“向内求”的哲学思维,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发现并抓住商机,不至于因为低估自己而丢掉一些机会,也不会因为高估自己导致不能把商机转化为实际的业务。

当然,向内求并不是让我们闭门造车。阳明先生还强调了“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学。简单来说就是我们认为的那个物,其实是我们心中的物,不是客观存在的。因为人的感官接触到的信息很有限,所以每个人的认知也是有限的。

大家都很熟悉谦虚这个词,但很多人并不知道为什么要谦虚。如果有人批评我们的产品做得差,或者服务不够好,我们心里可能会很生气。但如果你真正明白了,任何一个人对一个事物的认知都是有局限性的,那么别人和你谈论这个事物,其实是对你局限性的一种补充。

当你能够站在更高的层面,去看待你与别人的交流、看待别人对你的评价、看待别人对你的批评,你就能心平气和地接受这些东西,作为弥补自己局限性的一种素材来源。

这样,你才能真正做到谦虚,去平等地、善意地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去心平气和地听别人对你的每一个评价,并把这些转化为自己成长和发展的养料。

4


自利则生,利他则久


人天生就是利己的,但后天得学会为他人考虑。这不是学雷锋,也不是什么高尚伟大的事情,这就是一个经营者应该有的哲学思维。

顶级的企业家,都知道一个道理:钱是从内心生发出来的,不是光从外面赚来的。所以他们每天想的是怎么给别人带来变化、怎么帮助下属和员工成长、怎么生产出让客户更持久受益的产品……这才是让企业基业长青的正道。

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这个不是说你说到做到,或者言行一致那么简单,更不是理论联系实际。哪怕你口是心非,那也是因为你认为口是心非是可以这样做的,你有这样的“知”,才会有这样的“行”,才会有这样的“果”。

认知与实践的统一,良知与行为的统一

就像阳明先生强调的,我们要向内求,要有一种致良知的努力和意念。如果我们只把注意力放在工具和方法上,看谁赚了钱就学他的工具和方法,那肯定是学不来的。

我们之前设计阿米巴经营的课程时,研究了各方的资料,最后发现这种模式最核心的东西是会计制度。但光是制度本身是没有价值的,制度背后是授权,授权背后是信任,信任背后是平等。你没有这套哲学的东西,只学表面的东西,那肯定不会有效果的。

所以,很多人学习阿米巴,但效果却大相径庭,有的甚至让企业情况越来越差,这就是因为他们的“知”不是真知,所以“行”的结果也就不是真结果。

再说回来,知行合一的“知”,不是简单的知道或者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良知的生成。当你面对不同的事物时,你会自然生成做好这个事情必须具备的那颗心。但是很多人的良知被遮蔽了,无法生成这样的心。

所以阳明先生非常强调我们内在的、最本质的良知的修炼。不论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去使我们的良知恢复到本来的状态。

这个致良知的概念,其实孟子早就提出了性善论,人的心中天然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些都有。但是,人的良知不会主动发挥出来,这就是知行不合一。

想让良知显现出来,我们必须身体力行,这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所以说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合在一起,才是阳明心学威力发挥最大的模式。

方向正确,动机至善

世界上很多所谓的正与反、对与错,都得在具体场景里看。不能一刀切地说这个就是好事,那个就是坏事。所以,有些时候没有必要苛刻地要求自己达到完美的标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做出调整。

稻盛和夫当年拿IBM订单的时候,京瓷还是也一家小公司,技术水平、生产能力都比较有限,而IBM给的加工说明书厚厚一摞,工艺、验收标准、材料、尺寸都非常严格。说实话,京瓷当时并不具备完成这个订单的能力,但稻盛和夫还是拍着胸脯跟客户说没问题。

底下员工就疑惑了,公司不是一直倡导诚实,怎么又对客户说谎呢?稻盛和夫就回应说,为了拿到订单,虽然撒了点善意的谎言,但承诺的事儿,他觉得自己只要调动资源和技术,下功夫去研究那些产品参数,是能达到IBM的要求的。既然有信心能做到这件事,那就不算是欺骗客户。

其实就像当初阳明先生平定宁王叛乱的时候,也用了各种策略去干扰叛军心理,那对敌人来说,无所谓撒谎不撒谎,就是个计谋问题。

现在这个时代,外部环境变得越来越不确定了。以前做战略,需要像插红旗一样明确路径;现在可难了,像漂流、冲浪一样,下一秒会到哪里,很难预判。所以,只要方向大致正确、动机至善就可以去干了。因为计划永远不可能那么周到,只要你觉得方向对、动机对,不是为了害人、骗人,那就可以开始做。

5


经营哲学落地:经营12条


在企业里,不仅企业家得把经营哲学想明白,更重要的是在经营过程中得有原则,比如利他经营、收入最大化费用最小化等,这些得形成共识。不然缺少一个共同的价值判断标准,问题出现的时候,就容易鸡同鸭讲,乱想一通,甚至各部门目标都对不准,对不齐。

我们可以把稻盛和夫先生提出的经营12条作为框架,通过基于经营原则的讨论,形成企业自己的经营哲学体系。

明确事业的目的和意义。

设立具体的目标。

怀有强烈的愿望。

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销售最大化,经费最小化。

定价即经营。

经营取决于坚强的意志。

燃烧的斗魂。

临事有勇。

不断从事创造性的工作。

以关怀之心,诚实处事。

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抱着梦想和希望,以坦诚之心处世。

比如,就像经营12条里,首先就明确要我们弄清事业的目的和意义,然后就是要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他把这些原则写下来,让我们每个经营者和团队都遵守。这样其实就解决了我们语言统一的问题。语言统一了,经营过程中遇到一团乱麻的情况,我们就能做出更准确的经营判断。

通过经营12条,其实我们是要解决4个问题

第一、解决思维模式问题,如何动机至善,如何重新出发

稻盛和夫先生曾经提出一个人生成功方程式:

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

一个人想要取得人生的成功,或者事业的成功,首先要确保自己有正确的思维方式。如果思维方式不对,那热情再高,能力再强,也只能让事情越变越坏。而经营12条其实就是用经营哲学这种形式,来帮助经营者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式。

第二、解决团队能力问题,如何目标明确,高度协同

很多企业,员工个人能力很强,但团队不行,三个和尚没水吃。或者管理者都是将军型人才,自己的团队很强,但部门各自为政,缺少合力。而我们真正需要的,不仅仅是某个人或某个团队的强大,而是整个组织的强大。

经营12条的是通过共创的形式,在企业内部达成共识的经营哲学体系。这些原则可以很好地将各个部门的意识形态、目标体系拉通,形成1+1≥2的团队效应。

第三、明确事业的目的和意义

经营12条,不仅是企业经营的原则,也是我们经营自己事业的原则。我们做的事情方向是不是对的,初心是不是好的,动机是不是至善的,都会通过这个体系说清楚。

第四、解决建立内部共识的问题,如何利出一孔,力出一孔

很多企业经营哲学或经营原则落不了地,核心就在于没有形成共识,员工没有参与感。而经营12条的设计,通常需要企业内部进行共创,这样形成的原则体系,天然就容易被各级经营者以及员工接纳。

小结:

经营哲学的来源一般有三种:

  • 第一个是父母的言传身教;

  • 第二个是成长的环境的影响;

  • 第三个是习得。


对于我们中国的企业家们来说,我们从小就收到东方哲学思维的影响,我们学习的内容和成长的环境,也都有很强的传统文化底色。所以,东方的哲学思维更适合成为我们企业的经营原则。比如:

  • 致良知:心存善念,多向内求,利他思维;

  • 知行合一:方向正确,动机至善。


当然,东方的哲学思维高度足够高,否则稻盛和夫的偶像和精神导师西乡隆盛也不会学习、借鉴很多阳明心学的内容,但在体系化方面就稍差了一些。所以,我们可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用一些更符合企业经营场景的体系化工具,比如稻盛和夫的经营12条,来承载我们的东方哲学,从而提升落地性。

----------------------------------------

【推荐阅读】

2023年十大经营原则

经营的心法


《经营分析公开课》


聚焦问题、聚焦机会,


确保企业战略落地的利器!


学习形式:线下课程

点击上方链接 ,报名ing!

\ | /

S

 INOROAD

欢迎您“点赞”“分享”“在看”,戳我看看吧!

陈毅贤
点击关注,一起与数百位企业家经营者落地企业经营变革,助力企业利润裂变!国泰道合创始人\x26amp;CEO、企业敏捷经营研究院院长 ;敏捷经营增长、数字化经营、组织变革实战专家;川大、北大校外导师,清华大学金融硕士;《利润裂变》作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