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陈毅贤”关注我,企业经营不迷路
之前,我们在开年七讲的系列直播中,聊到了“事前算赢”这个话题。
后来收到了很多朋友的反馈,有人问算不赢怎么办?有人问战略项目怎么算赢?也有人问算赢了,但不知道如何干赢,该怎么办?
这些问题,其实就是一个问题:从算赢到必赢的过程如何实现?
算赢,本质上是一个数字工具,需要实实在在地落到经营上,才能创造实际的价值。
从算赢到必赢的过程中,有很多的细节和干货,值得我们去共同探讨。在这里,我请到曾经在小米担任GTM的娄老师,一起来给大家分享一下。
1
自我修炼,而不是整天想着如何击败别人
《孙子兵法·军形篇》里说:“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意思是说,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先要做到不会被敌方战胜,然后,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时机。
不会被敌人战胜,取决于自己,战胜敌人,则取决于敌人的有机可乘。
也就是说,战争的胜负决定于敌我双方力量的大小,要想战胜敌人,就必须在力量的对比上使自己处于绝对优势,造成一种迅猛不可抵挡之势。
所以,事前算赢,首先是盘清楚自己的优劣势、谋划好尽量提高自己胜算的战略,而不是直接就冲上去想击败别人。
这恰恰是很多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常常忽略的的地方:
很少去进行市场细分、分析客户、分析竞争对手,总是过多地分析自己的优势,容易自嗨,而不是我应该做些什么才能算赢,根据市场、消费者日益变化的需求、竞争对手的差异化的策略点,来做我自己的业务。
真正的机会点,往往来自客户。我们应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客户身上,关注他们的需求,发掘他们的痛点,以此来创造自己的商机。
事实证明,当我们的经营,对准客户的需求洞察,有一套迅速“事前算赢”的方法,也能抓住先机,赢过对手。
那说了半天,具体应该怎么干呢?
2
建立基于算赢的预测模型
算赢,本身是预测的经营结果,但如果你不付出相应的努力,结果是不会陪你玩的。
但是话又说回来,努力的方向在哪,需要重点关注的关键事项有哪些呢?需要哪些产品?面向什么类型的客户?开拓哪些市场区域?
想要找到明确的答案,需要我们去建立基于算赢的预测模型。
1.面向整个经营周期的全面预测
首先,基于算账的过程和结果,我们可以填写一张事前算赢表。把全年的机会点识别出来,并将从算赢到必赢需要的关键任务,拆分到每个月的工作计划当中。把整体的目标,变成可量化、可执行、可考核的具体目标。
2.阶段性的预测与改善
老话说得好,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从算赢到必赢的过程中,很多事情未必会按我们当初设想的方式去展开,总是需要通过阶段性的经营分析复盘以及分析后的针对性改善,来保证最终的结果能够顺利实现。
所以,在全面预测的基础上,在经营分析的重要节点上,我们也应该进行阶段性预测与改善。
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在没有具体操作之前,去规划全面的战术动作,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即使是经验丰富的经营者,也难免会存在一些疏漏。阶段性的预测、经营分析和改善,其实就是为了在执行中及时发现问题,快速进行调整、改善。
事前算赢表上的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对我们经营水平和敏感性的考验。各种经营数据、供应链情况、库存情况等等,我们每个月都要关注,并判断有没有提升的可能性。
包括竞争对手的一些动作,比如市场大促、营销活动,或者其他针对我们产品的饱和式攻击,都会对算赢到必赢的过程产生干扰。对于这种变化,经营者更应该保持敏感,提前预测,并制定相应的预案。
3
把地里的变成锅里的,
把锅里的变成碗里的
面向整个经营周期的全面预测也好,阶段性的预测也好,目标的实现总需要一些支撑,比如产品策略、客户服务、产品线升级、区域开拓,等等。
而在这些重要任务当中,有一些是非常确定,能够稳妥拿在手中的,叫“碗里的”;有一些比较确定,但有一定风险的,叫“锅里的”;还有一些不那么确定,是否能够实现也未可知的,叫“地里的”。
从算赢到干赢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地把地里的转换成锅里的,把锅里的转换成碗里的。换句话说,就是把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变成确定性;把预测变成现实的过程。
这种转变,对于组织胜任力和个人胜任力来说,是一次挑战。“先胜而后求战”,我们可以打硬仗,但不能打呆仗,更不能打无准备之仗。
在动手之前,我们必须先确定这场仗有没有胜算,自身和算赢的结果之间存在哪些差距。如果是组织能力、客户能力、产品能力不足,就应该先把这些能力弥补上来,然后再去作战。
如果我们愿意花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持续提升自己的组织能力、产品能力、核心竞争力。那在未来的3-5年,我们就会看到自己和其他竞争对手之间的差距,5-10年里,我们就可以遥遥领先。
比如说芯片,过去我们总是依赖从其他国家进口,在国际贸易环境正常的时候,自然不是什么问题。但现在,随着国际贸易关系的恶化,芯片已经成了限制国内企业发展的“卡脖子”的关键。反观华为,在很多年前就开始自研芯片,经过多年的发展,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技术和核心产品。在其他企业被卡脖子的时候,华为却成功实现了“遥遥领先”。
4
GTM,
解决从算赢到干赢的组织、机制问题
前面我们讲到,从算赢到干赢,我们需要对准市场和客户的需求,需要阶段性滚动预测和改善,需要组织胜任力的快速转变与适应,这一切,都在对组织的敏捷性提出更高的要求。而GTM,刚好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敏捷组织模式。
1.什么是GTM
GTM其实就是“go to market”,走向市场。直白点说,就是找市场、判断市场、从市场拿利润回来的这么一个岗位。GTM就好像一个班长,要组织团队,要判断市场,要组织调动公司内、外部的各类资源,向市场要利润。
GMT的主要职责,其实就是围绕4P展开:
第一,Product,选赛道,定产品;
第二,price,定价格;
第三,Promotion,定营销;
第四,Place,渠道规划。
4P到底怎么组合才能够达到一个最佳的投入产出比,由GTM决定。
2.GTM模式的关键优势
(1)虚拟组织,灵活百搭
从算赢到干赢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时刻紧盯自己所选的赛道,每天观察它的变化。同时,还要去寻找新的商机,新的业务孵化的机会,关注市场有没有新的窗口期、哪些核心的技术又开始裂变、有没有新的国产技术突破,成功替代了卡脖子技术,等等,这些非常细微但又非常关键的变化。
随着组织、业务越来越多样化,领导层不可能还像初创阶段一样,事事关注,层层把关。但如果设置相应的固定团队,有可能造成人员的冗余,和额外的人力成本。
这样也可以考虑虚拟组织的敏捷组织模式,就是将和4P相关的专业人才组合在一起,组建一个虚拟的团队,由GTM牵头,去完成某个赛道从算赢到干赢的任务。
这样,企业既能培养出某个赛道的专家,找到别人所忽视的机会点;同时也能打破部门墙,通过团队成员的调整,从一个赛道灵活转移到另一个赛道,复用成功率更高,效果更好。
(2)责权利匹配,压实经营责任
GTM既然直接负责经营结果,企业自然也会授予其相应的权力。同时,GTM以及他所领导的团队的考核,也会和业务线的成功直接挂钩。除了日常的绩效考核的奖励之外,根据最终的经营结果,GTM和团队还有可能会获得超额利润分享、甚至是期权、股权。
这样一来,整个团队就变成了这条赛道,这条业务线的“爸爸妈妈”,不管出什么事,大家都要负责到底。换句话说,就是压实了GTM和团队的经营责任,让他们能够主动、积极地为最终的经营结果负责。
GTM组织模式,其实就是一个个虚拟的敏捷经营单元,这样的团队多了,企业就可以像章鱼一样,伸出更多的出手,获得比别人更多地接触市场的机会、接触客户的机会。然后迅速地帮捕捉商业机会,迅速组织资源进行饱和攻击,达到费用最少,收入最大的完美经营状态。
3.GTM与团队的目标,必须服务于企业整体战略
培养GTM,或者建立这种组织去寻找新的第二曲线,这个过程并不是随意的。GTM每个小组想切的赛道、想选的品、想干的业务,必须和公司的战略一致。
所以,我们在授权给GTM的同时,也要在组织内部,搭建经营委员会,负责审核GTM的操盘方案。如果发现,有的团队生意虽然赚钱,但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护城河没有关系,那就要及时纠正,避免更多的无用成本的产生。
4.GTM的最佳人选,是经营人才
GTM本质上是一个操盘手的角色,这个岗位对人的综合能力要求非常高,他既要懂商业模式的设计、赛道的判断、客户的定位、客户需求痛点的把握、产品的定义;还要懂营销,懂渠道,了解互联网、新媒体,知道怎么把销售费用降到最低;同时,GTM还必须是一个高水平的管理者,能够调动不同部门的员工,集合大家的这个力量,保证力出一孔,对最终结果负责。
所以,GTM有自己的专业,但同时也要有足够强的经营意识和经营能力,就在一个小CEO,能够独立领导团队,完成既定目标。这样的人,和经营人才的能力模型,高度吻合。
总结:
从算赢到必赢,核心其实就是围绕事先算赢的目标,谈预测、谈差距、谈机会。
通过预测,发现问题;根据问题,明确差距;填补差距,把握机会。
无论是处在市场下行期的行业,还是飞速增长的行业,其实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未来的不确定性。所以,即使我们拥有极强的专业能力,具备丰富的经营经验,有着强大的数字化系统辅助,但依然难以有100%的成功把握。
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不断地强化敏捷组织能力,提高团队的经营能力。这样,每一个商机出现时,我们都能以最快的速度感知到,并快速调整到最适合新业务展开的组织模式,把机会转化为现实,把线索变成“碗中之物”。
----------------------------------------
【推荐阅读】
\ | /
S
INOR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