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跌宕三十年(1920-1950)》
前言:由盛世到覆亡的120年
——1792年至1912年的中国
一、由盛转衰的关键节点
清王朝的276年在其中期的发展中有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史称康乾盛世。之所以称盛世,主要是针对国家总体发展、社会安定以及百姓安居乐业等要素而言。清王朝至乾隆时期,清经济、社会的发展方面进入到一个盛世阶段。
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时,朝廷存银约3400万两,到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时,国库所存银两仅三年在3000万两以下,其余年份都在3000万两以上;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至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国库存银长年在3000—4000万两;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国库存银5000多万两;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至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其中只有两年国库存银在6000万两,其余年份均在7000万两以上。
此外,公元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全国田地共开垦7.41亿亩;公元1790年,清户籍人口3.0148亿。
到了公元1792年时(乾隆五十七年),乾隆82岁。全国开垦田地超8亿亩,人口超过3亿,占世界人口近三分之一,国库存银在7000万两以上。这一年,避暑山庄建成。康乾盛世达到了顶峰。
处在全盛时期的乾隆皇帝是极其满足的。就在这一年,他作《十全武功记》,将自己封为“十全老人”。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管窥他当时的心情。
“月盈则亏,水满则溢,人满则损”。此时的乾隆皇帝也许不会想到,处在清王朝最鼎盛时期的他正带领着国家走向一个转折点——从盛世王朝走向覆亡的转折点。
几乎与此同时,大清之外的世界——特别是西方世界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时期,工业革命方兴未艾。
1792年秋,两广总督郭世勋给乾隆皇帝递送了一个紧急奏折。奏折中的内容是一个叫“英吉利”的国家想派人前来进贡。奏折后面附上翻译成中文的“奏文”,大约有两个意思:一、英国国王得知错过天朝皇帝八十大寿十分不安,特意派遣大臣前往天朝朝贡贺寿;二、愿意和天朝永远结好。接到这个奏折之前,乾隆还不知道英吉利国家在哪里,他特意让人拿来地图寻找英吉利国家所在的位置。
就在这一年,远在万里之外的英吉利王国派遣了一支多达600多人的队伍出使中国,正使的名字叫马戛尔尼。他带来了英国国王亨利三世的信件。信件中写道:“……中国有着广阔的市场,英国有大量优质廉价的商品,两国实现贸易往来,将会获得共赢……。”从这封书信的内容可以清楚地知道,马戛尔尼率团出使的目的是希望和中国扩大贸易。
在康熙朝的时候,中国共有4个对外贸易口岸,到了乾隆朝时,只保留了一个——广州十三公行,其它均被关闭。
马戛尔尼率领使团于1792年9月26日从英国出发。在同行的队伍中,还有副使乔治·斯当东。此行的由头是以贺乾隆帝八十大寿(乾隆八十大寿是1790年)。这是西欧国家政府首次向中国派出正式使节。此行携带的“贡品”价值约1.5万英镑。主要包括天文、地理仪器、图书、毯毡、军用品、车辆等,总计600箱,均为精心挑选,以示英国文明。
在此之前的公元1787年,英国国王应东印度公司的请求,曾派凯思卡特为使臣前往中国交涉通商事务并希望建立外交关系,却不料使臣在中途病亡,于是,才有了马戛尔尼的首次出访。
公元1793年6月,马戛尔尼率使团到达天津。这一年的8月,乾隆皇帝在热河避暑山庄接见使团,接受了英使呈递的图书和礼品清单,并向英王及使团回赠了礼物。
当马戛尔尼演示追击炮、连发手枪等先进科技产品时,在场的清朝官员一脸不屑,甚至连比较开明的福康安将军也轻蔑地说:“没有什么稀罕的。”当马戛尔尼向乾隆表达“中英两国通商”的意愿时被乾隆皇帝一口回绝。最终,马戛尔尼只能悻悻而归。临行之际,乾隆皇帝还以对待宗主国的态度给英国国王颁下了一封敕谕。
为了展示中国的地大物博和热情好客,清政府在接待英国使团的过程中约花费了50万两白银,折合17.3万磅白银,还不包括皇帝赏赐的礼品。
1794年3月17日,马戛尔尼一行离开中国。后来,马戛尔尼在日记中写道:中国百姓生活很贫穷,人人都很瘦,而清政府却鼠目寸光,只知道防止人民智力进步。马戛尔尼的助手安德逊在回到英国后,说了三句话直接道出了所谓的“盛世”:“我们进入北京时像乞丐,在那里居留时像囚犯,离开时像小偷。”
马戛尔尼的访华是中国和西欧关系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节点,也为未来中英关系发展埋下了隐患。马戛尔尼使团的报告和游记在西欧国家引起极大的反响,改变了马克·波罗带给西方的“中国印象”,也改变了传教士传播的“中国印象”,从而引发了一股新的“中国热”。西欧人也据此开始重新评价中国的现状和实力,增加了其以武力殖民中国的决心。
在马戛尔尼的使团中,副使斯当东之子小斯当东出使中国时只有12岁,乾隆皇帝非常喜欢这个从万里之遥来的少年并亲自接见了这个能说中文的英国孩子。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之前,已经成为英国议员的小斯当东以他对中国人和中国社会的了解,认为不通过战争无法和清政府达成平等关系,只有枪炮才能让中国人屈服。正是在小斯当东的极力说服下,议会以绝对优势同意对华开战以获得利益。
在马戛尔尼的船队到达天津时,清政府每天派人运送大量猪羊鱼虾供英使团人员使用。由于供应的食物太多,英国人只得把无法保存的食物投入海中。盛世王朝中的子民冒着被淹死的危险跳入海中打捞食物。英国人看到此情此景不仅感叹:繁荣的大清帝国,子民们却如此贫困,毫无尊严,令人震撼。
马戛尔尼回到英国后,在给英国议会的报告中写道:中国是一艘破旧的大船,一百五十年来,它之所以没有倾覆,是因为幸运的遇到了极为谨慎的船长。一旦赶上昏庸的船长,这艘大船随时可能沉没。马戛尔尼的远见终被历史证明。
马戛尔尼在其日记中又写道:“这个政府正如它目前的存在状况,严格地说是一小撮鞑靼人对亿万汉人的专制统治。……自从北方或满洲鞑靼征服以来,至少在过去的一百年里没有改善,没有前进,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成为半野蛮人。”
马戛尔尼的结论充满了因反差太大而形成的偏见。但是,从另一个侧面也可以看到所谓的盛世,就像一座徒有外表,内部已经朽败的大厦,正处于濒临倒塌的边缘。
站在今天的历史维度上,回首1792年的中国。假如从那时候开始,清王朝能够顺利而平等地搭上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快车,中国的面貌或许会发生极大的改变。乾隆皇帝的傲慢和自大终于让中国错过了最有可能和西欧资本主义世界平等握手和发展关系的时机。
1816年,英王国再派阿美士德出使中国,结果出于礼仪问题,他们连嘉庆皇帝的面都没有见到,只好无功而返。
既然无法通过平等的贸易手段达到输出商品的目的,资本主义的狰狞面目随之显现。就在马戛尔尼回国后的第二年,英国人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鸦片贸易渐渐掏空清政府曾经丰盈的国库,毒害了大批的官员和国人。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爆发,也拉开中国百年耻辱的序幕。
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从《南京条约》的内容上可以发现,马戛尔尼当年半跪着乞求乾隆皇帝没有得到的东西,在道光二十年通过战争得到了。
1792年看似是一个普通的年份,但对于中国历史来说却可以说是一个不寻常的年份。在盛世的烟花中,大清帝国开始进入衰败的节点。王朝周期率再一次在大清王朝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