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策略。这一年,我国的GDP总量为3678.7亿元,占全球经济总量的1.7%,排在世界第11位。随着开放改革的深入,中国经济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快速发展,2000年,我国的GDP总值突破10万亿大关,超过意大利成为全球第6大经济体。
2010年,我国GDP总量突破40万亿人民币,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此时的中国已经成为“第一制造大国”。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2010年,我国的制造业增加值超过美国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2018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世界的份额达28%以上,成为驱动全球工业增长的重大引擎。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中国有22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全球第一。中国产品领域的市场规模位居世界前列。
此时的中国在科技创新能力方面有显著提升。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0年创新指数报告,中国位列14名,是位列前30位中唯一发展中国家(经济体),这意味着我国创新能力的提高。
2000年,中国40万亿元GDP产值大约比日本(GDP产值54742亿美元)多4044亿美元,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尽管如此,中国仍然面临着诸多的问题:
一、经济结构失衡是制约中国经济体可持续增长的根本原因。二、储蓄和消费结构不合理。三、产业解构不合理,集中表现在服务业的发展严重滞后。四、流动性过剩问题较为突出。五、经常账户顺差过大,外部失衡问题严重。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速年均8%以上;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年均经济增速达11%。2010年,中国外汇储备达1.4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
2010年,中国的制造业、货物贸易和外汇储备均为世界第一。
站在今天的平台上回望2010年走过的路,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尽管仍然处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和位列第三名的国家已有相当大的差距,但和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美国比起来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特别是三年疫情的拖累严重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美国的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反观我们的经济增长之路,内需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中国的农村发展也存在着较大的短板,经济增长方式仍然有待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人口老龄化以及“刘易斯拐点”(指人口红利日渐结束)的到来都为我国长期可持续发展敲响了警钟。
绿色可持续发展是未来中国发展的目标,和平的国际环境也是中国希望看到的。但是,一切都需要未雨绸缪,都需要在“内功”上花大气力。只有这样,才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才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继续迈出坚实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