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志刚发言实录 | “防范内卷式恶性竞争,共建电商行业良性生态”学术交流研讨活动

文摘   2024-11-09 18:01   中国  

年会回顾


龚志刚,上饶市博宏箱包有限公司董事长

*本文根据嘉宾于“防范内卷式恶性竞争,共建电商行业良性生态”学术交流研讨活动的演讲整理而成,本文较演讲内容略有增删。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及本机构立场。
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们,大家上午好。我是上饶市博宏箱包有限公司的董事长龚志刚,今天很高兴能与大家分享在电商行业的个人经历。我从事电商行业已有13年,最初我从淘宝起步,之后逐步转向工厂生产,现主要在拼多多等多个平台上经营。

目前,公司业务状况还算可以,但面临价格上的恶性竞争问题,平台压价的情况相当严重,迫使我们不得不降低成本,甚至偷工减料,以维持利润。随着低价产品泛滥,消费者逐渐对高价产品失去兴趣。

最初,公司计划发展自有品牌,生产高端产品,但这两年来由于价格压制,导致市场上的高端产品几乎无法销售。基本在新产品推出后不到15天,市场上便出现竞争对手,使用更低质量的材料,迅速降低成本。举例而言,原本使用200克材料,由于成本压制而降为150克,最终替换为100克,甚至更低,以至于最终能成型就足以出货。

这种情况下,退款问题也愈发严重。过去我们很少遇到退款问题,但现在“仅退款”的情况屡见不鲜,许多客户只需随便发张图片,就能发起退款,甚至我们的产品尚未到达客户手中,退款便已经完成。我们目前的退款率还算可以,大约15%,但服装类目的退款率却高达60%70%。这两年,很多小商家纷纷倒闭,原因正在“仅退款”,因为大商家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不断壮大,而中小卖家的生存环境日益艰难。

作为曾在义乌从事电商的商家,我深知工厂与电商结合的重要性,但即使是我这样自产自销的企业也濒临生存边缘。

去年,一家工厂的产品价格下跌,质量也随之下降,最终只能以更低的价格清货,结果导致企业倒闭。面对这些情况,中小商家几乎无路可走,尽管我们进行各种推广,费用支出却常常无法计算清楚。公司财务常询问是否算账,但可能计算也意义不大,因为目前工厂的利润也要补贴给电商,因此根本不存在利润。

在义乌有很多商家抱怨,虽然年销售额能达到千万元,但净利润却微乎其微。这种情况下,即便想做高端产品,也根本无法实现,因为一旦新产品上市,价格就会被迅速压低。平台上的跟价、比价系统进一步加剧恶性竞争。同时由于库存压力,商家也只能跟到最后。此时考虑的已经不是产品质量问题,而是最终利润能否能够支撑起工人工资。同时,工厂工人也习惯生产这些迅速并且来钱快的产品,再安排精致产品的制造任务,可能事实上也无法完成。

在市场环境恶化的情况下,电商平台的规则也让商家感到困惑。客户只需提出退款请求,平台便会自动处理,而商家几乎没有反对的余地。退款决定往往由平台自动发起,商家失去了对售后处理的主动权。我们的客服售后服务无法及时介入,导致许多订单直接退款。对比而言,在淘宝平台上,如果存在问题,可能会有电话调查。但拼多多平台则完全没有,平台将自动操作退款。

通过与其他商家交流,我们发现许多小商家也面临类似困境。大家都在努力维持生存,然而,实际利润却被各种隐性成本侵蚀。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必须寻找各种降低成本的办法,比如降低产品质量,以便能够继续运营。

同时,目前情况与过去相比确实发生变化,商家在某种程度上把定价权交给平台,导致平台能够自动调整价格。然而,平台并不知道商家的成本结构和利润率,却依然可以进行定价调整。这直接影响了作为企业主的核心利益。

在这个平台上,不仅仅是一家企业在运营,任何商家都可以模仿我们制造的产品。一旦产品在销量排行榜上表现良好,竞争对手就会盯上,然后通过压低价格以迅速完成赶超。而平台对定价的监管几乎不需要与商家商量,价格被自动下调,理论上我们通过协议同意这种安排。针对比价情况,我们甚至选择不跟单,因为竞争过于激烈,而且每次只要点击店铺都会弹出促销窗口,一旦进入再想退出就会非常困难。

似乎消费者和平台都在获利,而平台内商家则面临巨大压力。实际上,平台竞争日益激烈,损失的往往是商家,而不是平台。我们时常感叹,客户赚了钱,平台也赚了钱,快递公司同样盈利,而商家却面临亏损。

虽然投资在厂房、设备上的成本很高,但商家却往往难以看到相应收益。最终,经过一年的运营,实际收入可能与打工收入相当,这样的现实让人无奈。

敬请持续关注

会议成果发布

为活跃电子商务法领域的讨论,使更多业界同仁享受到本次会议的讨论成果,北京大学电子商务法研究中心“电子商务法研究”微信公众号将在未来几天持续发布本次会议的嘉宾发言内容,敬请关注。


北京大学电子商务法研究中心



电子商务法研究
由北京大学电子商务法研究中心组织管理的公众号,致力于成为电子商务法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