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发表在Review Front Immunol. 2019 Jun 11:10:1320.的一篇综述文章。
摘要
血小板的作用已在凝血和血管完整性的背景下得到广泛研究。它们的止血失衡会导致已知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栓形成和缺血等疾病。尽管如此,关于血小板对不同细胞类型的调节的知识在过去几年中呈指数级增长。在这些生物系统中,先天免疫反应受到与血小板的串扰的显着影响。这种相互作用可以来自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的形成,通过膜表面分子之间的直接接触或通过血小板分泌的可溶性因子和活性微粒刺激免疫细胞进行信号传导。这些无处不在的血液成分能够感知危险信号并对其做出反应,将白细胞引导至损伤部位,并为形成细胞外陷阱提供支架,以实现有效的微生物杀灭和清除。使用几种不同的机制,血小板具有一项重要任务,因为它们调节无菌炎症或感染性损伤时不同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释放、细胞标志物的表达以及细胞死亡和存活的调节。因此,血小板不仅仅是凝血剂,而且是宿主良好炎症平衡中的关键参与者。在这篇综述中,我们提出了更好地了解血小板如何控制和调节先天免疫细胞的指针,并总结了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为治疗机会提供了重要步骤,并为未来感染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提供了指导。
Keywords: cell survival; cytokine production; inflammation; innate immunity; leukocyte migration; platelets.
关键词:细胞存活;细胞因子产生;炎症;先天免疫;白细胞迁移;血小板。
引言
血小板是源自巨核细胞 (MK) 碎裂的小圆盘状细胞,其过程受血小板生成素 (TPO) 与其受体的结合调节。人体包含大约 7500 亿个循环血小板,正如最近所描述的,它每天能够从骨髓和肺部的前体细胞中产生 2000 亿个新细胞。这些细胞在循环中保持长达 10 天,然后被捕获在肝脏和脾脏中进行降解。随着它们衰老,血小板会失去其膜唾液酸残基并减少 TPO(血小板生成素) 掺入,这是它们清除的迹象。Ashwell-Morell 受体可感应衰变,并在 JAK2/STAT3 依赖性机制中刺激肝细胞产生 TPO(血小板生成素),以指挥新血小板的产生。由于它们基本上是有组织的细胞质片段,因此血小板携带几种 MK(巨核细胞)衍生的分子和因子,这些分子和因子可以在激活时释放。它们没有细胞核,但富含线粒体 DNA 和 RNA,后者可用于从头蛋白质合成。小分子、核酸、脂质介质和蛋白质可以储存在不同类型的细胞器中:α 颗粒、致密颗粒和溶酶体囊泡。一旦被激活,血小板会发生剧烈的形状变化,并可以这些因子以其可溶形式或封闭在生物活性微泡内释放到细胞外区室。囊泡中存在的大多数这些分泌成分和膜结合蛋白在免疫系统的控制中起着重要作用。鉴于这种特色细胞类型的普遍性以及人们对它在生物体防御中的作用日益增长的兴趣,我们在这里简要总结了血小板对先天免疫细胞(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的一些影响。血小板在免疫细胞迁移、吞噬作用和病原体清除中的作用
除了已知的止血功能外,血小板还可以在身体抵御入侵病原体的防御中发挥重要作用。它们具有大量膜受体,能够检测病原体和危险相关分子模式(PAMP 和 DAMP),例如 Toll 样受体 (TLR)。因此,血小板是免疫介质的直接来源,分泌多种因子,这些因子既作用于入侵的病原体,也作用于周围细胞(图 1)。Figure 1
图 1. 血小板对免疫细胞功能的调节。血小板不仅直接参与免疫防御,还协助和调节先天免疫细胞的多种功能。血小板通过物理拴留或释放血小板衍生的微泡 (PMV)、脂质介质、核苷和线粒体 DNA、生长因子以及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直接参与免疫细胞功能的调节。血小板及其释放物对先天免疫细胞的分化、迁移、吞噬和杀微生物活性、细胞外陷阱的形成、病原体清除和细胞因子反应具有更广泛的影响。除了作为免疫细胞的活性功能外,血小板还将白细胞引导至损伤部位,增强和促进其免疫功能。在肝脏中,血小板通过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WF) 与其血小板受体(糖蛋白 Ib α 链 gpIbA,也称为 CD42b)之间的相互作用瞬时扫描 Kupffer 细胞。一旦出现感染迹象,血小板由 Kupffer 细胞通过整合素 GPIIb (CD41) 触发,以促进更强的粘附,并包围微生物,促进其清除。血小板受体失活的小鼠在感染时表现出炎症标志物增加和死亡率增加。在血液中,血小板以依赖于 GPIb 和补体 C3 的方式将血源性细菌重定向到脾树突状细胞 (DC),从而促进微生物清除和适应性反应的启动。
除了与微生物直接聚集外,血小板还通过协调免疫细胞(如中性粒细胞)的活性来促进病原体清除,免疫细胞通过 P-选择素糖蛋白配体-1(PSGL-1,CD162)探测活化的血小板,以便反式迁移到炎症部位。在血小板耗尽的小鼠中,或者当 PSGL-1 与其在中性粒细胞上的受体的相互作用被阻断时,中性粒细胞典型的爬行被抑制。这些结果通过一种新的离体微流控系统得到进一步验证,该系统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两种细胞类型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 P-选择素和 PSGL-1(P-选择素糖蛋白配体-1)在这种情况下的重要性。奇怪的是,这种相同的相互作用也导致产生充满花生四烯酸的中性粒细胞衍生的囊泡,这些囊泡通过 Mac-1 迅速被血小板内化。一旦进入,花生四烯酸就可以转化为血栓素 A2 (TXA2)。接下来,血小板衍生的 TXA2 作用于中性粒细胞,增加 ICAM-1 的表达,从而增加爬行和外渗。脓毒症小鼠模型中血小板的耗竭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中 Mac-1 的表达,减少了水肿和中性粒细胞流入肺部和支气管肺泡室。研究还证明,血清素 (5-HT) 在中性粒细胞粘附和滚动中起主要作用。由于血小板是外周血清素的主要来源,因此 5-HT 信号转导的药理学和遗传抑制导致细胞翻滚和外渗到肺、腹膜和皮肤伤口的显著减少,以及在 LPS 诱导的休克下存活率增加,支持血小板衍生的 5-HT 对先天免疫细胞的作用。在内皮破裂的情况下,血小板可以通过 CD41 和 CD42b 募集并覆盖损伤周围的大面积,继续覆盖但不阻塞血管。然后,迁移的中性粒细胞使用血小板支架附着并爬向炎症部位。研究还表明,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之间的这种初始相互作用也可以将炎性单核细胞带到损伤部位,这是 CD40-CD40L 依赖性机制。这种信号转导级联反应的阻断导致迁移效率低下,揭示了血小板对透析的关键作用。血小板还与中性粒细胞结合并协同作用,通过血小板来源的 CCL5 和中性粒细胞来源的 HNP1(α-防御素)的异聚体促进单核细胞募集,这些异聚体通过 CCR5 介导单核细胞粘附。在心肌梗死小鼠模型中,HNP1-CCL5 相互作用的破坏减弱了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募集。此外,当血小板被激活时,它们会释放其 α 颗粒的内容物,暴露出重要的介质,例如二磷酸腺苷 (ADP)。该分子与 P2Y 受体的结合导致 P-选择素快速转位到膜上,从而增加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募集到损伤部位的可能性。一旦它们被募集,白细胞的活性似乎也依赖于 ADP:P2Y12 受体的化学阻断导致小鼠和人中性粒细胞产生活性氧 (ROS) 减少。血小板释放的 HMGB1 是血栓形成发生的关键蛋白,也参与免疫细胞的募集和存活。血小板中缺乏这种蛋白的小鼠表现出较低的单核细胞向发炎组织的迁移,其机制取决于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 (RAGE) 和 TLR4 衍生细胞凋亡的受体。最近的体外数据还指出,CXCL4(也称为 PF4,血小板因子 4)— 一种由活化的血小板分泌的重要趋化因子 — 在与 CCR1 受体结合时可能参与单核细胞迁移。涉及血小板参与白细胞募集的分子途径范围从粘附、爬行、血细胞渗出和组织侵袭到损伤清除和炎症消退,应进一步研究和探索观察到的机制。图 1 总结了这些概念。血小板不仅可以将细胞驱动到发炎部位,还可以主动向损伤方向移动。使用体内血小板报告基因模型,表明移动血小板能够在依赖于 ADP 和 TXA2 的过程中通过与内皮相互作用来主动粘附和滚动。此外,血小板可以包裹和收集入侵的细菌,充当清道夫并增强吞噬细胞(如中性粒细胞)的活性。白细胞-血小板聚集体的形成也构成了血小板调节先天免疫细胞的标志。细菌可以通过增加与中性粒细胞的潜在相互作用来激活血小板,导致吞噬作用、杀伤和清除增强,其机制依赖于 TLR 识别。细胞条件模型显示,接受血小板耗竭的小鼠容易出现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血症。另据报道,凝血酶激活的血小板及其释放物可以增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中革兰氏阳性菌的吞噬和消灭。在前两种细胞类型中,这种效应依赖于细胞骨架重塑。在 DC 中,CD40-CD40L 的结合对炎症反应至关重要。在巨噬细胞中,血小板在限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中也起重要作用。除了血源性细菌,血小板还可以与感染疟原虫的红细胞形成聚集体,导致寄生虫死亡。血小板计数、红细胞-血小板复合物和血小板相关杀伤与寄生虫载量呈负相关,表明血小板可能有助于人类疟疾寄生虫的发病机制和控制。除了血小板本身,血小板衍生的微泡 (PMV) 在它们与内皮细胞和先天免疫细胞的通讯中也起着重要作用。PMV 是体内最丰富的循环颗粒,可以加载来自血小板或 MK 的核酸、蛋白质、脂质和小分子。使用该系统的分子方法,表明加载了 microRNA 的 PMV 可以调节巨噬细胞中不同 mRNA 的转录,将它们重新编程为吞噬表型。有趣的是,除了刺激白细胞更有效地吸收病原体外,血小板还具有几种不同模型中的吞噬活性。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是免疫细胞起源、生长、分化和功能的基本组成部分。它们构成了一个一致且可调的通信渠道,旨在使生物体保持体内平衡状态。损伤、感染和自身免疫反应打破了这种平衡,导致产生大量这种高反应性成分。由于血小板在体内分布如此广泛,因此可以合理地假设它们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或分泌可溶性因子(如 CCL5、CXCL4 和 CD40L)来感知这些波动并做出适当反应,以便恢复到稳态状态。众所周知,单核细胞与血小板的粘附(炎症条件下的常见事件)将导致 NFκB 易位到细胞核,从而触发单核细胞增强 CCL2 和 IL-8 的表达。来自血小板的第二个信号 CCL5 将激活单核细胞促炎趋化因子的释放,并通过 P-选择素加强相互作用。趋化因子 CXCL4 对全身炎症(例如感染性肺损伤)具有重要作用。炎症性损伤后,血小板通过 Rac-1 释放 CXCL4,促进中性粒细胞募集、水肿、组织损伤以及高水平的 CCL5、CXCL1 和 CXCL2。CXCL4 的药物中和降低了促炎因子的水平并改善了动物的整体状况。血小板是 CD40L (CD154) 的细胞来源,这种蛋白质对白细胞有很强的影响。在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 中,发现血小板通过 FcγRIIA 被自身抗体之间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激活,然后被驱动形成与单核细胞和浆细胞样 DC 的聚集体。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后一个细胞通过 CD40/CD40L 释放的 IFN α增加。在同一项研究中,一项实验性小鼠模型表明,狼疮易感小鼠血小板的耗竭或阻断会引起更好的临床参数,而血小板输注会加重疾病。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通过 CD40 的相互作用也已知会激活一个正反馈回路,其特征是白细胞释放超氧化物和活性氧的增加,刺激血小板分泌 CD40L。在存在自体血小板的情况下,与年轻人相比,来自老年供体的单核细胞具有更强的产生 IL-8 和 CCL2 的能力,其机制由血小板分泌的颗粒酶 A 启动。该因子的抑制以 TLR-4/Caspase-1 依赖性方式恢复 IL-8 和 CCL2 的水平。然而,血小板活化的经典标志物 P-选择素、CCL5 和 CXCL4 与这种作用无关。一个重要且严格调节的细胞因子值得关注:IL-1β 是 caspase 裂解的前蛋白的产物,是炎性小体激活的结果之一。白细胞是体内这种细胞因子的主要来源,鉴于这些细胞之间的持续相互作用,人们可以推测血小板如何调节这种关键蛋白质的表达。在由 500 名健康个体组成的队列中,在不同情况下发现血小板与 IL-1β 血浆水平之间存在相关性:血小板计数与细胞因子的血浆浓度呈正相关,并且 P-选择素的表达与离体刺激后较高水平的 IL-1β 和 IL-6 有关。深入研究此类事件的机制,据报道,病毒感染后,由于活性氧激活 NLRP3,血小板会释放充满 IL-1β 的 PMV。接下来,暴露于感染患者血小板的健康单核细胞分泌更多的细胞因子,例如 IL-1β 、 IL-8 、 IL-10 和趋化因子 CCL2。这种作用需要形成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 (PMA),但当使用健康血小板时不存在。其他研究表明,血小板本身可能是炎性小体成分的来源,包括 IL-1β 本身以及另一种炎性小体相关细胞因子 IL-18。然而,血小板上存在一些 IL-1 细胞因子存在争议。部分差异可能是由于从新鲜全血中分离血小板的过程造成的,该过程很费力并且容易被白细胞污染。鉴于这些有核细胞的反应能力,血小板悬液中白细胞的最小比例 (1:105) 都可能导致误导性解释。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以确定血小板作为 IL-1 细胞因子来源的作用及其对免疫细胞产生 IL-1β 的影响。尽管有大量报道称血小板对先天免疫细胞具有促炎作用,但血小板也被证明可以通过直接相互作用或释放不同因子来抑制炎症。最近显示血小板在调节脓毒症免疫反应中至关重要。使用血小板耗竭小鼠模型,通过化学或遗传干预,据报道血小板及其释放物可以在无菌或感染刺激后降低促炎细胞因子如 TNF-α 和 IL-6 的浓度。在感染性休克的小鼠模型中,血小板耗竭导致更高的死亡率和器官衰竭,而血小板的给药会抑制普遍和有害的免疫反应。血小板通过激活巨噬细胞上的 COX-1-PGE2-EP 4 通路防止感染性休克。其他独立研究表明,在单核细胞培养物中添加血小板或其上清液会导致 IL-6 和 TNF-α 的产生受到抑制,而 IL-10 的产生增加。CD40-CD40L 的阻断阻止了调节作用,证明了 duo 信号转导对血小板调节作用的重要性。后来,还发现对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分泌 TNF-α 和 IL-10 的类似影响与血小板释放 PGE2 及其与特异性前列腺素受体的结合有关。血小板分泌的可溶性因子还能够调节炎症标志物 mRNA 的表达,包括 NOS2 (iNOS) 水平降低和随之而来的一氧化氮 (NO) 产生抑制,然后抑制 NFκB 信号转导和精氨酸酶-1 表达升高。使用临床方法测试输血中使用的血小板浓缩物是否会对树突状细胞的反应产生影响。在模拟病毒和细菌感染时,髓系细胞显示共刺激分子减少,IL-6、IL-8、IL-12、IP-10 和 IFN-γ 的产生减少,这表明接受血小板输注的患者可能无法对感染威胁产生适当的反应。与白细胞相互作用形成细胞外陷阱(NET相关文章后续还有分享)
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 (NET) 是由细胞浆蛋白和胞核内容物组成的物理屏障,被排出到细胞外腔隙以捕获和消除病原体,尤其是在全身炎症中。在原始描述后不久,研究表明血小板通过最初检测 TLR4 配体并诱导粘附到中性粒细胞,在脓毒症模型中这些结构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循环细菌可以被这些结构缠缠,尤其是在肝窦和肺毛细血管中,阻止它们通过血液传播。后来,据报道,涉及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之间键合的机制依赖于 αLβ2-整合素 LFA-1 (CD11a/CD18)。
除了已知的在炎症和其他传染病中的活性外,最近还发现了血小板和 NET 在系统性硬化症中的作用。载有 HMGB1 蛋白的 PMV 在患者和小鼠疾病模型中丰富,能够引起 NET 的形成,具有更高的蛋白水解活性和脱颗粒。血小板 GPIb 与中性粒细胞 CD18 的相互作用以及 VWF 和 CXCL4 的释放参与 NET 的形成。该事件依赖于血栓素 A2 的产生,可被阿司匹林和前列环素抑制,显示血小板成分对 NET 形成的重要性。除了形成细胞外陷阱外,活化的血小板还可以触发其他炎症过程。在静脉血栓形成模型中,血小板通过 MLKL 和 RIPK1 通过坏死性凋亡诱导中性粒细胞死亡,导致细胞聚集和最终凝块形成。巨噬细胞也可以形成细胞外陷阱,如急性肾损伤模型所示。在肌肉损伤导致横纹肌溶解的情况下,血小板被坏死肌肉释放的血红素基团激活,并作为形成巨噬细胞细胞外陷阱的支架。血小板能够通过炎症介质的释放或通过细胞间接触调节先天免疫细胞的其他功能。这种相互作用可导致细胞标志物和表型的变化,诱导细胞活化和细胞因子的产生,这与炎症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感染的消退有关。单核细胞是先天免疫系统的中心枢纽,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具有促炎和抗炎特性,也可以成熟为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根据 CD14 和 CD16 的表达,人单核细胞可分为三个不同的亚群:经典单核细胞(CD14高CD16−)、中间单核细胞(CD14高CD16高)和非经典单核细胞(CD14低CD16+)。尽管不同亚型单核细胞的功能仍存在争议且依赖于环境,但 CD16+ 单核细胞亚群与炎症特征有关,例如 IL-1β 和 TNF-α 的释放、TLR 的差异表达、清道夫受体以及共刺激分子 CD80 和 CD86 的表达。CD16 + 单核细胞亚群也与 PMA 相关。这些复合体与各种炎症性疾病有关,例如急性血栓形成事件、糖尿病和自身炎症性疾病,并且是血小板和单核细胞活化的标志物。血小板与单核细胞共孵育以诱导 PMAS 形成导致 CD14高CD16− 单核细胞向 CD14高CD16 + 亚型转移。活化的血小板和单核细胞的物理相互作用主要由 P-选择素-PSGL-1 介导,并诱导 COX-2 上调,从而诱导整合素 CD11b 和 CD11c 的更高表达。此外,据报道,PSGL-1 参与还增加了整合素 CD49d 的表达 (α4β1) 并降低了 CD62L 的表达。血小板相互作用促进的表型变化通过与纤连蛋白、血管细胞粘附蛋白 1 (VCAM-1) 和细胞间粘附分子 1 (ICAM-1) 的更高结合,促进了单核细胞对活化内皮细胞的粘附。研究还发现,类风湿性关节炎中 PMAS 的形成通过活化血小板上 CD147 表达的增加来驱动促炎性 CD14高CD16+ 单核细胞亚群的诱导。在无血清条件下,血小板的胞质组分能够诱导 CD16 和羧肽酶的更高表达,从而加强了细胞间接触对诱导单核细胞成熟的重要性。然而,尽管细胞间接触可能对单核细胞的调节至关重要,但据报道,活化的血小板局部释放 TGF-β 也会导致 CD16 在浸润或驻留单核细胞上表达,从而促进小鼠抗 CD16 杂交瘤的裂解。血小板还有助于从外周血单核细胞产生 CD14+CD16+树突状细胞 (DLC)。在 M-CSF 和 IL-4 存在下,用固定的 P-选择素培养纯化的 CD14 + 单核细胞诱导分化为 CD14 + CD16 + DLC,CD1a 表达增加。所得 DLC 表现出吞噬活性降低和对初始 T 细胞的同种异体反应性增加。有趣的是,P-选择素与单核细胞的相互作用也能够抑制单核细胞分化为巨噬细胞,以响应 M-CSF。单核细胞和血小板是几种炎症性疾病的基本组成部分,其中最重要的疾病之一是动脉粥样硬化,这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特征是由于脂质积累和炎症而在动脉中形成斑块。血小板是疾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因为它们能够与免疫细胞和内皮细胞相互作用,并通过摄取低密度脂蛋白 (LDL)。血小板释放可溶性炎症介质(如 CCL5、CXCL4 和 CXCL7)会诱导单核细胞、树突状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向受损部位迁移和激活,从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104)。血小板还分泌 CXCL12,CXCL12 介导 CD34+ 祖细胞向损伤部位的趋化性,并促进其分化为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泡沫细胞表型。在小鼠中,血小板衍生的 CXCL12 使 CXCR4 和 CXCR7 双重结合诱导单核细胞分化为 CD163 + 巨噬细胞,这有助于血红蛋白清除,因此与动脉粥样硬化保护有关。然而,据描述,CD163 + 巨噬细胞与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样本中的斑块进展、微血管分布以及缺氧诱导因子 1α (HIF1α) 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A (VEGF-A) 的上调有关,表明这些细胞也可以发挥促炎作用。迁移到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单核细胞可以进一步分化为巨噬细胞泡沫细胞,上调清道夫受体 CD36。该受体可识别病原体和凋亡细胞,但也可识别氧化 LDL (oxLDL)。CXCL4 的局部释放促进单核细胞成熟为巨噬细胞,并支持 LDL 在细胞表面的保留 。此外,PF4、CLXC4、CXL12 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 (PDGF) 会促进巨噬细胞对 oxLDL 的摄取。此外,血小板对 oxLDL 的摄取会诱导血小板凋亡,并促进其被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吞噬,也有助于泡沫细胞的形成。尽管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是动脉粥样硬化生成的关键参与者,但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中性粒细胞聚集体 (PNA) 在此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与在 PMA 中观察到的情况类似,P-选择素-PSGL1 相互作用对 PNA 的形成至关重要,并诱导中性粒细胞上 CD11b/CD18 的更高表达,有助于中性粒细胞激活和粘附在活化的内皮细胞上。对细胞死亡和存活的作用
细胞凋亡是一种程序性细胞死亡,有助于终止免疫应答和控制炎症 。尽管血小板阻止人多形核 (PMN) 白细胞和单核细胞死亡的确切机制仍未确定,但文献中有证据表明血小板可以提高细胞存活率。与单独培养的中性粒细胞相比,中性粒细胞与凝血酶处理或未处理的血小板共培养能够减少中性粒细胞凋亡,其机制似乎独立于 P-选择素。在另一项研究中,源自凝血酶处理的血小板或外源性 TGF-β 的 TGF-β 能够以剂量依赖性方式减少中性粒细胞凋亡。在动脉粥样硬化中,据报道 CXCL4 的释放可以防止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凋亡。腺苷 5′-二磷酸活化的血小板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分离中性粒细胞共培养也能够减少中性粒细胞死亡。此外,单核细胞对血小板的摄取会下调 caspase-9 和 caspase-3,从而抑制单核细胞凋亡。血小板还可以通过诱导中性粒细胞自噬来促进细胞存活。自噬是一种高度保守的生物过程,负责细胞器和细胞成分的降解。该通路可在饥饿时被激活,以补充营养储备或避免产生来自不需要的细胞器和蛋白质的有毒副产物,从而有助于维持细胞稳态。冠状动脉血栓中活化血小板释放的 HMGB1 及其与中性粒细胞上表达的 RAGE 受体的结合被证明可促进这些细胞上的自噬途径。自噬的诱导可防止细胞凋亡并增强细胞存活,为中性粒细胞的产生启动并导致静脉血栓形成。此外,自噬依赖性 NET 形成也被描述为导致肺纤维化。由于已经描述了血小板在这种情况下的作用,因此这些细胞也可能有助于在纤维化中诱导自噬依赖性 NET。血小板诱导促存活信号的能力有助于先天免疫细胞功能,但也有助于加剧不同疾病的炎症。由于细胞凋亡诱导是确保炎症反应消退的基础,因此细胞死亡的药理学调节可在炎症性疾病中产生有益影响。观点
血小板以前被称为止血守护者,由于令人兴奋的发现使它们成为先天免疫系统的关键参与者,血小板在过去几年中变得越来越重要。血小板可以直接或通过调节免疫细胞来帮助感染的消退以及自身免疫和炎症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最近,文献中的兴趣和证据表明,血小板也可以成为治疗炎症的靶点,并取得了可喜的结果。然而,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更好地了解血小板如何调节免疫反应。对血小板在感染和疾病中的作用的深刻理解将允许开发治疗策略来治疗血小板具有有害作用的疾病。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