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帝到土地——阿、以冲突的前生今世

文摘   2023-10-11 23:40   上海  


Original 张立雄 名人轶事表情包 2021-05-17 00:48

 

一,历史背景

 

1,帝国的盛衰

 

公元632-661,穆罕默德的继承人,四位哈里发在短短的三十年里建立起了横跨欧亚大陆、面积达九百四十万公里的伊斯兰帝国,包括了今天的三十几个国家,其扩张和征服的速度空前绝后,堪称历史奇迹。其致胜法宝很简单,史称“书与剑”:接受古兰经,被征服者即是兄弟,获得平等地位;否则,则杀头。在这兄弟和死亡两极手法之下,所向披靡。换句话说,这是第一次的以宗教-救赎为目的的理想主义式的征服,不同于以往帝国的以土地-金钱-奴隶为目的的政治、经济和种族征服。当然征服者和被征服者的差别还是有的,但无以往帝国的法理等级。问题是首先得打败别人,先要会用“剑”,然后才能给别人送“书”。

 

伊斯兰帝国的军事策略,被人称为“后勤战争”,即军队只管攻城掠地、长驱直入,不管打扫战场、守卫和后勤供应。有点象希特勒的闪电战:国防军的摩托化部队只管推进、打纵深,党卫军来“料理后事”。那么谁来替伊斯兰军做后勤呢?说来令人惊讶,是犹太人。一方面因为伊斯兰脱胎于犹太教,是母、子教关系,另一方面犹太人控制了当地的贸易,有这个能力。所以只要允诺给予犹太人以居住权等优惠,犹太人便没理由不跟从。由此犹太人是免于书与剑的选择,而且在帝国的开创期犹太人一直受到宽容的对待;并且总的来说,在对待犹太教徒上,伊斯兰要好过基督教。

 

再创辉煌的是土耳其的奥特曼帝国从1299-1923,是历史上最长久的帝国之二。在鼎盛时期,其疆域有五百多万平方公里,在终结时,也有一百八十万平方公里。尤为重要的是它占领了南欧、东欧地区,阻挡了基督教的急速扩张,奠定了今天世界的宗教和政治版图。问题是奥特曼帝国时期,正是西方基督教世界走出中世纪,历经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科技创新、民主革命、资本积累的发展期,而穆斯林做了什么呢?对世界的贡献除了书和数(代数)就再也没有什么了。史称:希腊哲学是经由伊斯兰的西班牙保存,后经犹太人的翻译传入欧洲,最后导致了意大利文艺复兴,西方进入新时代。如实,伊斯兰世界、教徒要么是发明火药做炮竹-得非所用;要么是郑和航海大撒币-(对新大陆)视而不见,总之,他们错失了先机。从十七世纪开始,英、法从西、南面,俄罗斯从北面以“书与炮”对奥特曼帝国夹击时,“书与剑”就再也玩不转了,到一次世界大战战败,伊斯兰国家已沧为英、法的棋子和玩偶。看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那些如今或腰缠万贯,或誓死圣战的贝督因人(中东沙漠居民),只会在骆驼背上让弯刀飞飞了。就此下去,伊斯兰教徒、阿拉伯人可能就在这沙漠里妻妾成群、自己和自己玩而退出历史舞台了,如果没有这二件事:石油的发现和以色列立国。

 

2,错误的反思、进退失据的改革

 

伊斯兰教徒面对西方的进攻,不是没有反思、改革,也诞生了形形式式的世俗主义、现代主义,其最大的成果便是土耳其之父凯末尔的世俗化、民主化运动,使土耳其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但是略观各种改革运动,总不能与伊斯兰教从理论和实践中分开,如欧美的民主化和资本主义;总象清朝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招数,最后就走入中学/伊教为体、西学难用的死胡同。其中原因既有伊斯兰教义和信仰方式的原因,也有改革者本身的格局限制,容当后述。

 

3,阿拉的玩笑

 

本世纪初,一群瓦哈比(意为:唯一的真神,逊尼派的原教旨主义分支)教徒认为,伊斯兰世界之所以衰落,就是因为没有严格地遵循穆罕默德的教诲和教规,偏离了伊斯兰的原旨,所以要复兴,就得回归原教原旨。(这有点象林 彪在七千人大会上的讲话:{大跃进造成的困难}恰恰是没有严格按照毛 主席的指示去做的。)于是他们来到了沙特的沙漠中去苦行、祈祷.......不久奇迹发生了,真主感动了:1938年在沙特发现了最高品质、最易开采、储量最多的油田-黑色黄金;海湾国家由此也成了世界最富的国家。一个人中了六合彩是运气,一个国家、地区、宗教、信徒天天中六合彩是什么?不是神迹是什么?阿拉是唯一神,其他基督教、犹太教、佛教都是假神。好像宙斯战胜了他的父神乌拉诺斯,成了奥林匹斯之王;穆罕默德战胜了耶苏、压倒了摩西,是最后的先知,而瓦哈比是最虔诚最正宗的使徒:Oh SubhaanAllah/色巴汗、阿拉/荣耀归于真主。这一事件成了原教旨主义的卡巴黑石/基石,如摩西的十诫石板。它既是精神性的-原教旨主义,又是物质性的-实实在在的石油美元:完美的二位一体;以至沙特阿拉伯成了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精神中心和原教旨主义者的资金来源;以至后来又出了一个世界上最著名的瓦哈比教徒-本·拉登。从此,伊斯兰教原教旨主义者走向了一条一摸黑走到底的不归路,但阿拉伯土地上新的宝藏还未发现,那么就走向巴黎、汉堡、伦敦、阿姆斯特丹、走向世界。

 

 

二,作为导火索的以色列立国

 

1,历史上犹太教与伊斯兰的恩怨

 

默罕默德也认亚伯拉罕为他们的祖先,而亚伯拉罕的庶子以实玛利/Ishmael (也译为伊斯目、易司买)是他的直接祖先。《旧约》记述:亚伯拉罕的原配撒拉年老仍无生育,就让亚伯拉罕纳埃及女仆夏甲为妾,夏甲生了以实玛利。后来上帝施灵,让撒拉有孕,生了以撒。这样庶子为长,嫡子为幼的家庭局面是难以维持的,最后撒拉要亚伯拉罕赶走夏甲母子。这是一段令人落泪的故事:“夏甲就走了,在别是巴的旷野迷了路,皮袋的水也用尽了,夏甲就把小孩撇在小树底下......,说:‘我不忍见孩子死!‘就相对而坐,放声大哭。”最后上帝听到了他们的哭泣而救了他们。这个故事暗示了犹太人和阿拉伯人既是兄弟,又是竞争对手。但这仅仅是象征性的,并非史实。默罕默德声称以实玛利为直接祖先,不过是为了攀上和耶和华的关系,取得自己的神圣谱系。他很可能并不在意以实玛利与以撒的关系,但到了巴以冲突的今天,这一点就成了犹太教和伊斯兰教必定你死我活的宿命。

 

纵观七世纪伊斯兰兴起后与犹太人的关系,再比之犹太人在基督教世界的遭遇,穆斯林与犹太人很象一种“统战”关系而非单纯的统治与被统治关系。

1)自穆罕默德始,穆斯林始终承认母教的犹太教和兄弟教的基督教与自己一样具有神圣性-与神沟通的权力和能力。在634-644哈里发奥尔玛/Umar/Omar统治时期,颁布了“奥尔玛协议”,承认犹太教徒和基督教徒的宗教权利,免于“书与剑”的选择,尤其是解除了基督教强加的犹太人不得进入耶路撒冷祭拜的禁令;同时也规定他们不得传教、宣教等限制;如果伊斯兰教徒是什一税,犹太人则要20%税,甚至更高。这样大致奠定了两教关系的基础,虽然常有或好或坏的偏离,但总围着这个轴心转。不象基督教那样对犹太教的彻底否定。

2)犹太人在基督教世界受到的迫害,除了官方,更有暴民的自发运动,而后者更惨更烈;但伊斯兰世界则基本控制在官方范围内,也就是说,穆斯林民众并不象基督徒那样对犹太人怀有仇意。另一方面,穆斯林统治者也更务实、世故,更愿意使用犹太人中的杰出个人为宫廷官僚、顾问、御医、代理人等。犹太人撒母儿·伊本·纳吉拉甚至成了西班牙格拉纳达哈布斯王朝的宰象(1020-1063)。

3)当1492年基督教的西班牙费迪南国王和伊沙贝拉王后开始全面驱逐犹太人,犹太人被勒令三个月离开,这时,唯有新月旗下的奥特曼帝国的疆界向他们打开了大门:从叙利亚、希腊、一直到君士坦丁堡。犹太人在那里获得了一个多世纪的喘息,现代犹太人的第二大群落赛法迪犹太人被保存下来了。

 

 

2,仇雠的开始-锡安主义/犹太复国主义

 

自公元前597犹太人成为著名的“巴比伦之囚”之后的二千五百年,复国是他们的一部心理史和实践史;而耶和华上帝也不断地予他们以复国的承诺,因而也是一部犹太人与上帝祈、应的关系史。其中有二次成功:一次是公元前538的从巴比伦归来,但此次复国并非犹太人的努力,而是打败巴比伦王朝的波斯王居鲁士的恩赐,所以居鲁士大帝曾被犹太人当作上帝派来的弥赛亚/救世主;另一次是马喀比家族武装起义成功,打败了马其顿的塞琉古王朝,在公元前135年建立起了犹太人独立的“哈斯蒙尼王朝”。在这之后,便是不断的亡土亡国,甚至流亡他乡都不可得。所以到了1896年澳地利犹太人赫茨尔出版了小册子《犹太国》的时候,对一部分犹太人来说震聋发聩,犹如来自民族集体潜意识的呼唤;对一部分犹太人来说,简直是一种异想天开的梦呓。从历史偶然性角度说,因赫茨尔个人的激情和执着,唤醒了犹太人的早已沉入潜意识的向往;从历史必然性角度说,赫茨尔之所以会此时提倡,因为复国已水到将渠成。的确,此时欧洲犹太人的实力已昔非今比。仅罗斯柴尔德家族就被称为继英、法、德、俄之后的欧洲第五强国。如叠加欧美两地犹太人的总财富,巳远远超过所罗门王的宝藏。仅过了十一年,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斯就签署了《贝尔福斯宣言》。宣言有两个看点:一,它的抬头是“罗斯柴尔德勋爵”,而非其他任何犹太人的组织,可见柴氏家族代表着犹太人的利益;另一种解释是,柴爵士与英国政府商定:如果柴氏让美国出兵欧洲,帮英法打一次世界大战,则英国允许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复国。但此说未被正史采用,笔者也无力考证其真伪,但却具有逻辑力。二,声明建立一个犹太人的民族家园/national home, 而非国家/state, 什么是民族家园呢?是政治实体,还是社群性质?还有诸如此类的其他不明之处。 史家认为这为巴以冲突埋下了伏笔。但不管怎样,当时英国是世界的老大,虽巴勒斯坦是奥特曼帝国的属地,但土耳其是站在德国一边的同盟国成员,眼看就要战败了。命运开始站在犹太人一边了。

 

3,以色列立国的理论是非

 

1)从赫茨尔到第一任总理本·本古里安,其立国的首要理由都是:以色列自古是犹太人的土地,依据是:圣经早就明明白白的记载了。这显然既不能服众,也不可行。如果失国的民族都本着历史、宗教书要求复国,世界哪有宁日,也不符合两战后美国主导的世界和平框架。所以立国是不合理、也不一定可行的。

2)但犹太人二千来的悲惨遭遇,尤其是被纳粹德国屠杀6百万人的灾难,获得了大多数国家的普遍同情,包括苏联。1947年11月29日在联合国表决和通过以色列立国的大会上,苏联住联合国大使葛罗米柯的发言典型地表达了这种心声,他说:“犹太人有长久的历史与巴勒斯坦这片土地联在一起......。作为战争的结果,犹太人承受的灾难超过了任何其他民族。由此,他们想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国家,拒绝犹太人的这一权利是不正义的。”联合国最后通过立国方案。所以立国是合法合情的。

3),犹太人皆把以色列立国作为一个奇迹,的确是一个奇迹。但既然是奇迹,那就一定是个个案、不合常理,也不合常规。冲突就此埋下。

 

4,阿拉伯国家反对以色列立国的理由和策略

 

1),理由很简单和充足:第一,把犹太人赶出巴勒斯坦土地的是罗马人,对犹太人施害的主要是基督教国家,居住在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是无辜的,如果要让以色列立国,那就应该在基督教的土地上,比如德国;第二,英国作为第三国,是否有权力把第一国{巴勒斯坦}的土地分给地二国{以色列};其实,英国首先提出的复国地是乌干达,但为犹太人拒绝。据说,日本人曾想在满州里或日本本土建一个犹太自治区,但未被官方承认过。第三,联合国是否有权分割领土。

2)在此里有下,由此的策略也就必然是反对,不惜武力反对。于理于力-环比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的人力物力武力,没有理由不反对。

3)如果历史是可计算的力量的加减,那么历史不过是一个数学公式,是一种机械运动的现象和结果,由此历史也就没有历史的意义。必有一种不可计算的作为静水流深的力量在,历史才是人的历史。

 

5,犹太人的态度和状况

 

1)根据联合国巴、以分治方案:以色列占57%的巴勒斯坦土地,而巴勒斯坦国占43%。许多犹太人和全部巴勒斯坦人和阿拉伯国家不同意。本·古里安审时度势,对犹太人说:“这(分治方案)仅仅是开始,而非结束。”——走着瞧。你可以说这是狡猾,也可以说是理性、现实。由此以色列从是非问题跨越到操作问题。但阿拉伯世界仍然停留在“是非”层面,坚决不予承认:不承认以色列,也不承认联合国决议。

 

2)以色列是复土还是复国?

 

大家一般都在说以色列复国主义,但仔细分析、考察,1948年成立的以色列国并非大卫王的以色列,也非哈斯蒙尼、希律王的犹太国,而是单一制议会共和国,是一个现代民主国家,而非古老的宗教/伦理和世俗权力结合的专制王国。从这个意义上,犹太人仅仅是“复土”-在古老的家乡建立了一个新的国家。不仅如此,以色列国中的大多数犹太人,亦非原先的东方犹太人,而是主要在欧洲生活了无数代的西方犹太人,确切地说:是讲意弟绪语(德语和闪米特语的混合)的阿什肯纳兹人(占约80%的德系犹太人以别于占20%的讲西班牙语的赛法迪犹太人。)极端点讲,以色列国是一群崇拜或认同犹太神的西方人在祖先的东方土地上建立了一个西方式的国家,它属于主流世界。

 

3)选择。但以色列走向此路并非必然。本·古里安/第一届总理和魏茨曼/第一届总统当时面临几方面的压力和选项:a)已落户巴勒斯坦的东欧哈西德/虔诚派教徒要求的政教合一的国家,本.古里安本人也属于这一教派;b)受德国马克思主义和苏联社会主义(其中的核心成员本就有许多犹太人)激励而要求建立一个混合犹太教之兄弟情和阶级平等的公有制国家;c)民间暴力反抗英国托管和巴勒斯坦民众欺压的军事组织之倾向的军国主义体制。其代表人物是后来右翼组织利库德集团的创始人、以色列第六届总理贝京。但是来自波兰相信哈西德主义的巴勒斯坦犹太人领袖本·古里安却坚决选择一个民主政体,这背后的原因多少是英法犹太财团的主导(比如英国罗斯柴尔德家族对巴勒斯坦犹太农垦区和以色列的支助是无与伦比、不可或缺的),多少是古里安及其团队的个人认知和选择,怕难以定量。但是一个虔诚的失去故土的人对故土和祖先的怀念和崇拜,就象重力感应那样不可抵挡,因此任何有别于历史经验的创新都是一种奇迹。所以以色列的奇迹,不仅在于立国,更在于“复土不复国”。从这一点讲,上帝耶和华象过去陪伴在摩西身边一样,现在又陪伴在本·古里安和他的以色列国身边。

 

6,阿拉伯国家的状况

 

反观阿拉伯国家,历史本身也非常精彩,但在某些节点上总是阴差阳错,如果我们以“胜王败寇”的眼光看。

 

1)因为土耳其奥特曼帝国后期聘用德国和意大利的军官来训练军队,所以帝国行省-后为各独立国的年经而野心勃勃的一代启蒙于或世俗化于德意两国的“文化民族主主义、国家主义,俾斯麦主义,而对英、法的较理性和开明的“政治民族主义、民主主义、普世主义几无所知。所以一、二战后的独立建国,虽然是世俗政权,却几乎全部是专制政体。从而导致一方面,内政因政、教关系、官、民关系的纠葛而紧张;另一方面比之以色列,也难以得到主流国家美、英、法、德的外部支持。后一点对弱小国家尤其重要。

 

2)谁代表巴勒斯坦人?由于阿拉伯国家一致不接受联合国巴、以分治的决议,所以也就没有去建立一个巴勒斯坦国家和政府,由此巴勒斯坦人的命运并不掌握在自已的手中,而是掌握在埃及、叙利亚、约旦、伊拉克等他国手中。这样主体不明确,如何与众志成城、不惜死战的以色列人对决?

 

3)缺乏国际视野。反以色列立国,也是反联合国决议,而这决议背后是美、苏的联手。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第一阶段5月15日到6月11日当以色列几乎要抵挡不住阿拉伯联军时,美、苏联手在联合国通过停战协议。在停战的28天里以色列一方面成立了国防军并扩大武装人员,一方面从捷克买了一船走私武器,补充了弾药。从这一刻起,以后的战争就只是有惊无险了。

 

在以色列立国问题上,美国虽然在联合国予以支持,但并不想置身于以、阿冲突之中。马歇尔曾警告本·古里安:(如果你们在英国撒出时马上立国)“you are on your own/自求多福吧。”另一方面英国在二战后的托管时期,倍受贝京等领导的民兵组织的恐怖袭击,对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并无好感。蒙古马列元帅有点幸灾乐祸的预言:一旦以、阿开战,以色列将在二周内被打败。其实的确如此,如果没有联合国五月二十九日的停战协定。阿拉伯国家仗着伊斯兰教的唯一性及其阿拉的保佑,混和着刚形成的民族、国家意识的骄傲,根本没考虑到世界格局、大国主导地区冲突的重要性,因而也就不可能去利用以色列与英、美的利益祈求的差异。

 

4)”We are on our own/我们要自求多福”,民族自决。1952年埃及军官纳赛尔政变上台,他信奉强烈的“阿拉伯民族主义”,1956年纳赛尔把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这得罪了英、法。英、法联合以色列于十月二十九日不宣而战入侵埃及,随后英法参战,以色列占领了西奈半岛,英法夺取了苏伊士运河。虽然在美、苏的压力下,以色列和英法最后撤军,但从此阿拉伯国家站在了西方的对立面而投靠苏联,后者被证明是不可靠的。冷战开始了,以、阿冲突被纳入美、苏对峙的体系中,以色列已不可能被灭亡了。

 

5)从第三次到第五次中东战争,阿拉伯国家节节败退,以色列以一抵十、以一胜十。阿拉伯的民族主义被证明是无法抵御犹太复国主义的,由此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要登台了;阿拉伯的世俗政府和军队也是无力保卫阿拉伯世界的,由此激进的民间自发的圣战组织诞生了。由此巴、以冲突成为伊斯兰教和犹太教、基督教的冲突,成为哼廷顿所说的“文明的冲突”。


雪梨司机
个人知、行,有趣见、识----张立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