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检、最高法规定,同一诽谤信息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或者被转发次数达500次以上,以诽谤罪判刑。

文摘   2024-12-29 07:41   北京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根据刑法,诽谤他人,除“非诽谤行为”严重危害了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被诽谤的人或者法定代理人主动向司法机关告诉的,才予以处理。所谓诽谤罪,是指行为人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行为。犯诽谤罪,依法应当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本文向大家介绍在信息网络上诽谤他人,构成犯罪的法律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什么是“捏造事实诽谤他人”?


本文所称的“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是指行为人在互联网上所实施的下列2种行为,分别是:


(一)捏造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  


(二)将信息网络上涉及他人的原始信息内容篡改为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 


如果行为人明知是捏造的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情节恶劣的,以“捏造事实诽谤他人”论。


二、情节恶劣的情形有4种。


根据最高检、最高法规定,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具有4种情形之一的,属于“情节严重”,分别是:  


(一)行为人在互联网上发布的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互联网用户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  


(二)因行为人发布诽谤信息,造成了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  


(三)行为人在2年内曾因诽谤受过行政处罚,如被治安罚款或者拘留等又诽谤他人的;  


(四)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值得注意的是,行为人一年内多次实施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未经处理,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转发次数累计计算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定罪处罚。


三、什么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

        和国家利益”?

根据司法解释,行为人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具有7种情形之一的,应当属于“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  


(一)因该诽谤信息的发布引发了群体性事件;  


(二)发布的诽谤信息引发了公共秩序混乱;  


(三)所发布的诽谤信息引发了民族、宗教冲突;  


(四)实施诽谤多人,造成恶劣社会影响;  


(五)诽谤信息损害国家形象,严重危害国家利益;  


(六)造成恶劣国际影响的;  


(七)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情形。


具有上述7种情形之一的,应当按照公诉案件的程序,由公安机关予以侦查并移送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


四、辩护实务。


卢某发现苏某在直播间对其售卖的产品做虚假宣传,给予了差评,苏某知道后截取了卢某的头像,在其直播间指着卢某头像,编造了卢某是“涉黄”的某人的虚假信息,当时有7100余人在其直播间内观看。


卢某找律师维权,经过深入调查取证,后向北京市某区法院提起了刑事自诉并获得立案,案件审理过程中,代理人全面展示了调取的相关证据,充分证明了苏某的行为构成了诽谤罪,在可能被定罪的压力下,苏某请求卢某谅解并表示愿意赔偿损失,后主动向卢某赔礼道歉并赔偿了巨额损失,卢某给与了谅解。之后卢某撤回自诉,获人民法院批准。

上期,向大家展示的法律格言:“如平直必以准绳。”这句话出自—《吕氏春秋分职》,您答对了吗?

本期的法律格言是:“法不阿贵,绳不绕曲。

您知道这句话出自哪里?请知道的读者在留言区作答,欢迎大家的参与。

答案我将在下期文章中公布。

我是杨律师,北京威诺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从事法律工作30多年,擅长刑事辩护、金融不良资产处置、公司与投资兼并、建设工程纠纷,执业期间我接手过很多疑难复杂、社会影响重大的案件,愿以我的微薄之力帮助有需要的人,更愿法治的阳光照耀每一寸土地!

如果你正面临刑事纠纷,欢迎随时来找我:18600904838👈(备注公众号添加更快),我为你答疑解惑、帮助你和你的家人走出人生中的至暗时刻!

缓刑取保一点通
一个有趣的侦查、公诉、审判领域科普人。研究与学习各省市刑事领域办案细则,取保候审,退赔,罚金,非法所得,量刑,监外执行,刑罚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