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感到演化——在自然观察中我们可以体验什么?

文摘   科学   2022-02-14 23:06  

某天晚上和朋友为了钝翅苇莺(Acrocephalus concinens吵了一架,原因是朋友认为钝翅苇莺是一个值得去推的鸟种,而我却觉得区区苇莺罢了,没有突出的颜值,也似乎在印象中也谈不上有什么独特的习性,我实在是兴趣寥寥。所以,钝翅苇莺放在我中国没看完的几百多种鸟来说,它是绝不会排到心愿榜前列的一员。


无论钝翅苇莺究竟值不值得一看,但这确实刺激了我的思考——不同的人对于自然观察的态度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每个人从自然观察中获得的体验也不尽相同。这种体验尽管谈不上高下之分,但毫无疑问的是,当我们去到某个极好的生境之中的时候,如果能从自然中获得尽可能多的体验,是一件物超所值的事情。


于是,我尝试着从自己的感受出发,总结一下我们能够从自然观察中获得的种种体验类型。这篇总结不期能万全,但求能让读这篇文章的自然观察者们找到些许共鸣,而如果我能有幸为您打开新世界的话,实在是荣幸之至。


美的体验


相信绝大多数自然爱好者第一次被自然所吸引的原因就来自于自然中的美感。我没有美学和艺术的基础,但我认为所有能让人觉得“看着很舒服”的自然风物都可以算作其中——它可以是某种鸟类明亮的色彩,可以是花和蝴蝶的对称美,还可以是某个让人感受到愉悦和放松的生境景观。



棕腹大仙鹟的鲜明色彩会让哪怕对自然不感兴趣的人也感到惊艳。



大戟科的龙脷叶(Sauropus spatulifolius)的花虽然直径不足一厘米,颜色也是暗淡的紫红色,但它呈现高度的对称性,依然让人觉得美感十足。



高山栎林是我个人印象最深的生境之一,暗色的高山栎大乔木在高海拔地区恣意生长,冲击感极强。



我认为这种对自然美的体验是自然观察中最基础,最原初的体验。有些人停在这个层面,单纯享受美带来的愉悦感;有的人从美出发,以这种愉悦感作为兴趣的开始,进一步深度地挖掘自然奥秘——两者并无高下之分,但求自己开心就好。



情感的体验


自古以来,自然风物很容易引起人感情上的共鸣,或者说人似乎很习惯把自己的感受寄托于自然风物之中——从杜甫眼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到帕斯卡尔笔下“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我们对自然风物的情感寄托是普遍的,甚至是浑不自知的。


日常生活如是,在自然观察活动中更免不了这样的体悟,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不同情感基础,兴趣偏好,以及知识背景产生不同的体会。出于生物科学的教育背景,我其实一直在主观上避免把人的一厢情愿带入到对自然的理解中去——比如用人类社会的法则去评判自然世界的种种现象,强加其于人类道德之高低,在我看来实在是大可不必的做法。



从杜鹃的“忘恩负义”到鸳鸯的“爱情忠贞”,我虽然并不喜欢以人类道德观来评价自然之“好坏”,但不得不承认,这是人对于自然最直接的情感体验之一。



但我又时常在观察自然时追求浪漫主义自然风物常常能给人带来共鸣,或是能够让人换一个视角反思我们自己的世界。比如我个人就非常喜欢蹲坐在满是招潮蟹的泥滩之中——只要你能保持不动,不一会,大量的招潮蟹就会自顾自地出洞活动,它们仿佛把我当做不存在一般(当然也有可能它们确实认为我不存在),在我们面前展现取食吐泥、威吓战斗、求取异性等等行为。


这种场景很容易让我联想起川流不息的人类社会。而有趣的是,我身处于人类社会之中时,却没有机会以这样的视角和身份审视我所在的这个环境:在观察招潮蟹时,我是一个与它们的利益毫无纠葛冲突的、完美的、冷酷的观察者,这种冰点的视角能帮助我更客观地理解每个个体为生存做出的努力;它们的所作所为之于这片小世界的影响究竟有多大;以及面前这片它们将会在这里终老的小世界之于我所能看到的寰宇又有何种区别。



招潮蟹们总是集大群栖息于泥泞或沙质的滩涂与内湾,蹲下身观察它们的世界,仿佛就和飞鸟俯瞰我们的世界一样。



集邮的体验


人类似乎有收集的天性——从陈列标本的橱柜,到观鸟者们加新的脚步,人们收集自然的方式或许有转变,但兴趣却不见得消减分毫。在自然观察中,以看到、画完、拍到乃至拍好为标准的加新的过程就好像是运动员的一次一次刷新成绩,它能直接地带来成就感,象征着自己的水平到达了某个层次,突破了某种境界;同时,这种过程也像是集邮:将自然物以记忆或图像的形式收藏下来,从而带来确凿的满足感。


这种体验听起来颇有些功利,但我时常能从中感受到它所产生的正反馈效应:更多、更稀有的物种记录不仅能让自己获得满足,也可以帮助自己在圈内提升自己的声誉,获得大众的赞许,让新种数与好的照片成为自己的成绩与能力的证明。


虽然听起来越来越功利,但我认为在不用不道德的方式达成这一目标的前提下,它只是一种个人选择而已。所以,以观鸟为代表的自然观察活动可以有竞技的一面,也可以有休闲的一面;不同倾向的人可以选择玩不到一起去,但互比优劣就显得有些不妥了。



蓝额红尾鸲是我最近的新种,也是我的世界观鸟名录的第780种。尽管个人鸟种数不总是能和个人的观鸟水平挂钩(比如我),但是让这个数字冲破八百、九百以及一千仍是让人期待的目标。



在以看见个人新种才算目标的收集之外,不少偏硬核的自然爱好者也喜欢做某一物种的自然史全收集:例如我的一位朋友:张瑜大师就以记录身边常见动物(如小鸊鷉、刺猬等等)的完整行为生态而在圈内闻名,而昆虫圈更是有不少爱好者热衷于拍摄记录某一种昆虫的全龄期个体,并对其形态、行为、生境等信息做非常翔实的记录。


我自愧不是如此硬核的爱好者,做不到对广大常见的动植物真菌保持如此热烈的喜爱。但从我有限的体验来看,这种收集少了几分竞技性,多的是想把整个过程从头到尾记录完整,如同强迫症般的执着,以及能作为一手记录资料惠及后人的使命感。


也是某种意义的浪漫吧。



回看了一下自己记录过一套完整过程的照片,好像也就只能找到这组老鸦瓣从花苞到开花末期的记录了。看来我对老鸭煲,不是,老鸦瓣是真爱啊。



除了收集,自然爱好者还有把自己拍的照片按某种规律排成合集图的普遍习惯——可能人类就特别喜欢一切事物井井有条的感觉吧。



思考的体验


自然观察所引起的美与情绪的体验,是我们在收到来自自然的信息刺激后,被动产生的反应。而对自然中的事物产生好奇心,提出问题,并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解答的过程,则是在我看来更能体现主观能动性的自然体验。


这里的思考范畴很广,它可以是好奇为什么叶子在秋天变红,也可以是纠结自己看到的究竟是哪一个物种,还可以对眼前看到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形成的原因尝试做出解释......总而言之,只要自然能让脑子开始转起来,面对各种各样的事物都能产生好奇心,发现问题,那就是一个好的开始了——我一直认为,能在自然观察中保持好奇心,保持思考能够极大地丰富自然观察的体验,但这又是一个常常被人忽视的环节。


那么,如果对于深度的自然爱好者而言,我们如何在自然观察中提出好玩的问题呢?在这里,我想借用进化生物学中常用的两个概念:近因和远因——所谓近因,常常是用来回答“这些现象是通过怎样的过程实现的”,即我们所看到的现象的功能机理;而所谓远因,则是回答“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它通常会联系物种之于环境的适应性和它们的演化历史。


例如我们在解释“候鸟为什么会迁徙”时,如果从近因的角度出发,我们会思考鸟类是如何导航、如何记路的,而如果从远因出发,我们则会考虑候鸟迁徙行为是如何演化出来的,或是迁徙行为的产生能给鸟类带来哪些适应上的优势。



常言云,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我认为自然观察的过程其实是一个锻炼提出问题能力的机会,同时,用科学的思维来看待我们所看到的现象,可以获得更多不同寻常的体验。



再举一个实际的例子吧,比如上图是滇西北高海拔流石滩中生长在一块的四种紫堇,那么这四种紫堇为什么会呈现不同的颜色呢?从近因的角度出发,我可能会考虑是不是花细胞内的不同色素沉积造成的颜色差异;而从远因出发,我则会考虑是不是对于流石滩环境稀缺的传粉者的竞争促使它们的生态位发生分化,从而形成不同紫堇吸引不同传粉者的特定信号,比如花色。


这种关注点的不同可能会引导我们继续展开不同的自然观察活动——如果我们关注的是近因,也许观察紫堇花的细胞液泡能够为我们带来答案;而从远因的角度来考虑,我们则会进一步观察不同紫堇上的访花者分别是哪些昆虫。而如果野外观察并不能获得答案,我们还可以寄希望于既有的学术文献,看看他人是否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于是,实际观察和查询资料的过程可能会循环往复,直到某一个我们觉得满足了的节点。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自然观察爱好者不必像科学家一样刨根问底,甚至都不必获得每个问题的答案。但“近因-远因”的思维方式确实能让我们从自然观察中刨出更多乐趣——至少无论我们关注的是什么,我们接下来的时间会变得“更有事做”。而且对于许多冷门的、缺乏关注的物种和自然现象来说,爱好者所做的记录也可能为真正的科学研究提供实在的帮助。



失落的体验


观察活动是中性的,而观察的结果则有好有坏——我们固然可以享受看到目标时所带来的一系列积极的体验,但更多的时候,我们也不得不面对“空了”、“没了”、“飞了”、“糊了”带来的懊悔感,而它们都应该是自然观察所带来的体验。有趣的是,这种体验并非来自于我们对自然物发出的信息产生的情感反馈,而是自然观察活动本身对我们情感带来的冲击。


这种没能实现目标而带来的懊悔感有可能是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因素造成的——一只好鸟今天被人看完之后晚上就飞走了,这确实是明年来推的鸟友的不可抗力;而我错过开头那只钝翅苇莺的一切,差点让我从根源上错过了未来观察钝翅苇莺的机会——而它仅仅是因为我对钝翅苇莺的不了解、成见与傲慢,让我连这些有趣故事的引子都没能抓到。


实现目标的欢乐和未能实现的悲伤反复交织在一起,让我更加重视所谓的“缘分”、“几率”之于自然观察中的重要意义——在某个未知的时间及地点,我会偶然地,基于自身知识地对某些现象、某些物种产生兴趣,从而影响之后自然观察的结果,但是我似乎难以为它们提前做好专门的准备;观鸟者也许这一次会看不到心中想看的鸟,也许下一次看不到想看的鸟,下下次还是看不到想看的鸟(比如我的绿眉鸭)


所以,自然观察的失落体验也是自然观察活动的魅力所在,因为它穿插于自然观察带来的喜悦之间,证明了自然观察活动本身的不确定性,也促使着爱好者们更加狂热地投入其中——因此,下次可能会更好的,下次也可能会更差的,但你不去就是什么都没有的。



“下次会有的”——至少我们都是抱着这个信条出门的。



综上所述,我单纯从个人的体验出发,总结了我在自然观察中能够收获的各类体验。如此分享,我只是希望大家也能够尽可能不漏过自然观察盛宴里的每一顿佳肴。然食客万千,每人爱吃的不爱吃的菜各有不同。但求各取所需,不较高下,在自然观察中获得满足与快乐,才是这一活动的最大价值。



延伸阅读:

关于生物学中的近因和远因,王德华老师的这篇文章读来很有启发,也为我提供了一些思路:

生物学问题有普适的答案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757-613257.html






听  猎  户  说

   

本家生态学背景,虽然看板娘是妹子但是号主还是男的

自然和ACG爱好者。在这里你可以看到:

自然旅行记录 生态保育杂谈 偶然说不定还有很厉害的东西

长按二维码关注,欢迎留言讨论,喜欢的话不妨点个在看

如需引用、使用或转载本公众号中的图文,敬请注明出处。


听猎户说
我希望这里能是“自然爱好者的茶馆”——记录情怀也好,分享新知也罢。我就是那个说书人,您是自由去留的茶客。个人原创的图文可供非商业用途的使用,但敬请注明出处来源,并最好能在使用前与我联系确认。以及无论何时都欢迎您的评论和后台私信留言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