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环县,毛井很有辨识度。说方言时分不清前后鼻音的环县县南人,在和毛井的朋友熟人打趣斗嘴时,总要特意把“毛井”的“井”后鼻音和声调读出来,来区别和强调“毛井人”和他们的不同。其实,毛井的风土人情和环县西北偏西的其他几个乡镇是比较接近的,可能是“体量”比较大,或者是“个性”更鲜明,毛井沉淀出了自己的“场景”,关于风俗、物产和文化。
毛井算得上在“高处”了。平均海拔1800米,境内的马大山(2089米)是庆阳“屋脊”,因为这“高”,春风难度马大山,秋早春迟;又因为接壤宁夏原州区和同心县,季风带来的多是“西海固”的寒冷和干旱,风高土燥。因为粗砺的风,寒冷和干旱,毛井养眼的丘陵,平坦开阔的掌地经常被辜负,不能盛满葱茏和膏腴。很少被上天眷顾,生存不易,磨砺出了毛井人特有的性情,男人讲究“泼实”,要能吃得了苦,受得了累,背负起一家老小的生计,面对灾难变故时,一个人扛下所有。女人主打“麻利”,要有好针线,好“茶饭”,进得厨房,上得厅堂,在窗明几净的日常里撑起半边天。毛井人待客交友不“穷气”,客人进门来,最差得有酸汤臊子面端上桌;送亲朋的洋芋是一大麻袋,猪肉是一个“后座墩”。读书受教育是毛井人的头等大事,“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世间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户老”这么劝诫族人,父母这么唠叨儿女,他们觉得书上这么写,戏里这么唱,错不了,人们挂在嘴上的话就是“头跘烂也要供娃娃上学”。
毛井算得上有“品牌”了。因为通风好,昼夜温差大,无霜期短,荞麦、糜子、谷子、燕麦、扁豆等杂粮在毛井的土地里找到了归属,当然最具内核的物产是鲜美的羊肉。毛井人经常说他们的小杂粮和羊肉是环县特产的内涵担当,还真不是“卖派”。环县小杂粮和羊肉很早就在陇东一带有些名气,羊肉这几年远销“北上广”、长三角、珠三角,还出口到迪拜,获得了一些高大上的称号,但在环县人的认知里,毛井小杂粮和羊肉在环县的江湖地位,相当于阳澄湖之于大闸蟹,全聚德之于北京烤鸭,吐鲁番之于葡萄干。
毛井人算得上有追求了。历史上很长时期,庆阳都是中原王朝和西北少数民族拉锯对峙的前沿阵地,毛井作为庆阳的西北门户之一,是直面敌阵的一个军事单元。走出历史的烽烟,毛井人的勇武风气转化成对速度和激情的热爱——酷爱打篮球,并且是全民化、生活化的。毛井人的尚武一点儿都不影响崇文,爱唱秦腔,秦声秦韵里独属西北人的浪漫毛井人拿捏得够好,高兴时唱,苦闷时唱,劳作时唱,休闲时唱,甚至直播卖大件羊肉时也要唱!村子里过红事,婚庆仪式结束后,新娘子的二爷爷、三公公、四婆婆登台献艺了,生旦净丑,念唱做打,有模有样,请的专业演出队根本没用上!毛井人喜欢书法,爱练字。有一年,市里大学的美术系学生到二条俭村去做暑期社会实践,看到一村民提着半桶水,拿着“如椽大笔”蘸水在自家瓦房的后墙上练字,凑近一看,遒劲有力,笔走蛇龙。该学生没见过这么野路子的练法,就问为啥这么练,咋能练好的,答案居然是这几天收麦收得腰疼,这么练字为了“直”一下腰,“缓缓”人,练字和耕地打场、铡草喂羊是一回事,心用上就行。
毛井人的“眼窝子”是够亮的,面对汹涌而来的时代浪潮,爱好和“念想”该怎样安放,幸福和富裕该怎么书写,他们,和他们的领路人心里是笃定的,要把自己生活深处的“场景”融汇到时代的“风口”,浪潮的高处。
林立的风车,摇曳的牧草,云朵一样的羊群,丘陵连绵的草原,就让这些只是成为文字里的歌吟,图片里的风景吗?当然不能。“大红马草原”、草羊产业、风光电资源、大件羊肉都妥妥地成为了环县西北部草原风情旅游精品线路里的元素,成为了外地人的诗和远方。高家洼村乡村旅游项目很快要投入运营,到时候“想你的风吹到了毛井镇高家洼村”,来这里的人们吃美食,住窑洞,买土产,看山野苍茫、风吹草低,在峁顶上追风……乡村旅游会走得更远、更好。
毛井,在自己的场景里成长。
(图片 来自网络 | 文稿 来自《视听庆阳》2024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