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醉驾意见》之解读

文摘   2024-01-01 09:25   广东  


从前述条款基本上可以推导出如下公安机关查处醉驾案件的立案标准:第一,血液酒精含量达到80毫克/100毫升以下的,一律不立案;第二,血液酒精含量在80毫克/100毫升至150毫克/100毫升的,且不具有《意见》第十条规定情形的,也不立案;第三,血液酒精含量在150毫克/100毫升以上的,原则上应当立案,除非行为人符合《2023年醉驾意见》第十二条第二至第四项之情形。

作者 | 魏远文
广东知恒(广州)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
论衡·明理刑事辩护团队合伙人
本文首发于论衡明理刑事辩护
转载、投稿、交流可添加微信 KYlinLinen

一、问题的提出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于2023年12月13日下发了《关于办理醉酒危险驾驶刑事案件的意见》(以下简称《2023年醉驾意见》),同时本解释规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办理醉酒驾驶机动车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法发〔2013〕15号)同时废止。梳理下来,相较于2013年醉驾司法解释,《2023年醉驾意见》确定了不少新的规则,且新解释有语焉不详之处,有必要作进一步明晰。【文末附“新旧解释对比”】

二、醉驾的刑事立案标准

《2023年醉驾意见》第四条规定,“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经呼气酒精含量检测,显示血液酒精含量达到80毫克/100毫升以上的,公安机关应当依照刑事诉讼法和本意见的规定决定是否立案。对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不予立案”对于条款中的“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2023年醉驾意见》也作了规定。根据《2023年醉驾意见》第十二条规定,醉驾酒精含量在血液酒精含量不满150毫克/100毫升的,且不具有本意见第十条规定情形的,可以认定为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依照刑法第十三条、刑事诉讼法第十六条的规定处理。

从前述条款基本上可以推导出如下公安机关查处醉驾案件的立案标准:第一,血液酒精含量达到80毫克/100毫升以下的,一律不立案;第二,血液酒精含量在80毫克/100毫升至150毫克/100毫升的,且不具有《意见》第十条规定情形的,也不立案;第三,血液酒精含量在150毫克/100毫升以上的,原则上应当立案,除非行为人符合《2023年醉驾意见》第十二条第二至第四项之情形,如(1)出于急救伤病人员等紧急情况驾驶机动车,且不构成紧急避险的;(2)居民小区、停车场等场所因挪车、停车入位等短距离驾驶机动车的;(3)由他人驾驶至居民小区、停车场等场所短距离接替驾驶停放机动车的,或者为了交由他人驾驶,自居民小区、停车场等场所短距离驶出的。

      醉驾案件的立案标准
酒精含
  其他情形

立案标准

80毫克/100毫升以下
/
不立案
80毫克/100毫升~150毫克/100毫升

不具有《2023年醉驾意见》第十条的情形

不立案
80毫克/100毫升~150毫克/100毫升具有《2023年醉驾意见》第十条的情形立案
150毫克/100毫升以上的
/
原则上立案
150毫克/100毫升以上的

符合《2023年醉驾意见》第十二条第二至第四项之情形:

(1)出于急救伤病人员等紧急情况驾驶机动车,且不构成紧急避险的;

(2)居民小区、停车场等场所因挪车、停车入位等短距离驾驶机动车的;

(3)由他人驾驶至居民小区、停车场等场所短距离接替驾驶停放机动车的,或者为了交由他人驾驶,自居民小区、停车场等场所短距离驶出的。

例外可以不立案


可以看出,与2013年醉驾司法解释规定“血液酒精含量达到80毫克/100毫升以上的,一律构成犯罪,应当予以立案查处。”不同之处在于,《2023年醉驾意见》将“血液酒精含量在80毫克/100毫升至150毫克/100毫升的,且不具有意见第十条规定情形”,也列为“不构成犯罪应当不立案情形”。应当说,两高两部的规范本意在于,若将血液酒精含量在80毫克/100毫升至150毫克/100毫升的,且不具有意见第十条规定情形(情节严重)之情形,由公安机关作刑事犯罪立案,而后再由检察机关一律作相对不起诉处理,这有浪费司法资源之嫌。

事实上,将血液酒精含量在80毫克/100毫升至150毫克/100毫升的,且不具有《意见》第十条规定情形(情节严重)之情形,作为犯罪处理,先立案再由检察机关作相对不起诉处理,有明显弊端之处。比如,部分司法机关把醉驾的立案数与办结数(含相对不起诉)作为办案指标考核的“压舱石”,实在是有损司法严肃性。
回归刑法教义学,将血液酒精含量在80毫克/100毫升规范化拟制认定行为人的醉驾行为对公众的交通安全有抽象的危险,存在一刀切的做法,没有考虑个体的差异。比如,不同行为人因体质的差异,对酒精的耐受度存在很大的差异,对车辆的控制人存在明显差异,一律将“血液酒精含量在80毫克/100毫升”作为是否醉驾的规范性判断,有明显的弊端。
比如,加拿大的刑法典规定了可以通过身体协调性测试或者呼气酒精来判断行为人是否存在醉酒驾驶的犯罪事实。在日本或我国台湾地区,除了考虑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同时也考虑行为人是否能够走直线等综合判断标准,确定其醉驾行为是否对公共交通产生产生抽象的危险,进而达到危险驾驶罪的追诉标准。
因此,《2023年醉驾意见》剔除了单纯以“血液酒精含量在80毫克/100毫升”立案追诉标准,无疑是进步的。
三、《2023年醉驾意见》的几点争议
不得不说,《2023年醉驾意见》有可圈可点之处,但仍有诟病之处,需要作进一步演绎解释的空间。
1.抽象危险的具体判断时点与判断资料
晚近以来,对于抽象危险犯的“抽象危险”不再执着于规范的拟制,而是逐步回归具体的判断,使抽象危险的判断逐渐具体化。危险驾驶罪是我国刑法刑罚设定最低的罪名,根据刑罚与法益的匹配度考察,本罪无疑是一项抽象危险犯。如若认为“血液酒精含量在80毫克-150毫克/100毫升”未必导致行为人的醉驾行为都存在抽象危险,而当行为人同时具有某种情节,则一定存在抽象危险。
那么,站在刑法教义学的角度,就意味着《2023年醉驾意见》第十条规定的第十五种情形都属于醉驾是否达到“抽象危险”的具体判断。比如,醉驾行为人血液酒精含量在80毫克/100毫升,同时不能走直线,甚至因此发生了交通事故,很显然该醉驾行为产生了抽象危险,甚至是具体的危险,应是达到本罪的追诉标准。
对于抽象危险的具体判断时点,显然应当站在醉驾行为时予以判断,判断的资料也应当是醉驾时的全部情况,而不能考虑其他不相干的事实。比如,《2023年醉驾意见》第十条规定的第一项至第十一项,这些情形都可合理推定存在抽象的危险。比如,酒精含量在80mg/100ml以上的,且运输危险化学品、危险货物的,或者在在高速公路上驾驶的,很容易推定存在抽象的危险。但是,《2023年醉驾意见》第十条规定的第十二项至第十四项则存在争议的空间,这难以被认为是抽象危险的具体判断。
比如,《2023年醉驾意见》第十条第十四项规定,“五年内曾因危险驾驶行为被判决有罪或者作相对不起诉的”,则不属于“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事实上,有无抽象危险应当是对客观事实的具体判断,而非对“无视法规范”等事实的判断。亦即,曾经因醉驾被判处有罪或被作出相对不起诉,对于案发时醉驾是否对公共交通产生抽象危险并无关联性,这不应当成为“抽象危险”的判断资料与要素。事实上,犯罪前科应当作为是否作相对不起诉的参酌要素,而不能作为绝对不起诉的判断资料。违法是客观的,而责任是主观的。“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是构成要件内罪量要素,而犯罪前科是犯罪论阶层中“有责性”判断要素。
2.《2023年醉驾意见》第十二条第二至第四项之争议
《2023年醉驾意见》第十二条规定:“醉驾具有下列情形之一,且不具有本意见第十条规定情形的,可以认定为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依照刑法第十三条、刑事诉讼法第十六条的规定处理:......(二)出于急救伤病人员等紧急情况驾驶机动车,且不构成紧急避险的;(三)在居民小区、停车场等场所因挪车、停车入位等短距离驾驶机动车的;(四)由他人驾驶至居民小区、停车场等场所短距离接替驾驶停放机动车的,或者为了交由他人驾驶,自居民小区、停车场等场所短距离驶出的。”
根据该条款规定,若是处于急救伤病人而醉驾的,不构成紧急避险的情况下,仍可不作为犯罪处理。站在犯罪阶层论的角度,假如行为人因血液中酒精含量达到150mg/100ml符合构成要件该当性,又因不构成紧急避险等而符合违法性层面,行为人酒精系根据何种理由而出罪呢?这令人十分费解。
这或许过分考虑了“国法天理人情”中的“人情”之因素,司法解释也显得过于“世故”。比如,行为人血液中酒精含量达到了200mg/100ml,同时又具有其他选择权的情况下,依然选择将病人送至医院的,不可谓没有社会危险性。该条款也必要进行严格解释或限缩解释!比如,本条款中的“急救伤病人员”中“急救”必须是被急救对象有生命危险,醉驾行为人完全无法理性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而自行醉驾带被急救对象前往医院的。同样的道理,在居民小区、停车场等场所因挪车、停车入位等短距离驾驶机动车的也应当作限缩解释,这里短距离必须是数百米,而不能是长达公里以上。
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条款存在权力寻租的空间,若不进行严格解释,则容易产生被利用的风险。比如,随意认定为急救伤病人员而醉驾的。
新旧司法解释比对
      2013司法解释
2023司法解释
立案标准

第一条第一款

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血液酒精含量达到80毫克/100毫升以上的,属于醉酒驾驶机动车,依照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第一款的规定,以危险驾驶罪定罪处罚。

第四条第一款 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经呼气酒精含量检测,显示血液酒精含量达到80毫克/100毫升以上的,公安机关应当依照刑事诉讼法和本意见的规定决定是否立案。对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不予立案。

第六条

血液酒精含量检验鉴定意见是认定犯罪嫌疑人是否醉酒的依据。犯罪嫌疑人经呼气酒精含量检验达到本意见第一条规定的醉酒标准,在抽取血样之前脱逃的,可以以呼气酒精含量检验结果作为认定其醉酒的依据。

犯罪嫌疑人在公安机关依法检查时,为逃避法律追究,在呼气酒精含量检验或者抽取血样前又饮酒,经检验其血液酒精含量达到本意见第一条规定的醉酒标准的,应当认定为醉酒。

第四条第二第三款

犯罪嫌疑人经呼气酒精含量检测,显示血液酒精含量达到80毫克/100毫升以上,在提取血液样本前脱逃或者找人顶替的,可以以呼气酒精含量检测结果作为认定其醉酒的依据。

犯罪嫌疑人在公安机关依法检查时或者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在呼气酒精含量检测或者提取血液样本前故意饮酒的,可以以查获后血液酒精含量鉴定意见作为认定其醉酒的依据

对道路与机动车的认定

前款规定的“道路”“机动车”,适用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有关规定。

第五条  醉驾案件中“道路”“机动车”的认定适用道路交通安全法有关“道路”“机动车”的规定。对机关、企事业单位、厂矿、校园、居民小区等单位管辖范围内的路段是否认定为“道路”,应当以其是否具有“公共性”,是否“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作为判断标准。只允许单位内部机动车、特定来访机动车通行的,可以不认定为“道路”


强制措施

第七条第二款

对醉酒驾驶机动车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根据案件情况,可以拘留或者取保候审。对符合取保候审条件,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能提出保证人,也不交纳保证金的,可以监视居住。对违反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规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情节严重的,可以予以逮捕。

第六条  对醉驾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可以依法予以拘留或者取保候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般予以取保候审:

(一)因本人受伤需要救治的;

(二)患有严重疾病,不适宜羁押的;

(三)系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

(四)系生活不能自理的人的唯一扶养人;

(五)其他需要取保候审的情形。

对符合取保候审条件,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能提出保证人,也不交纳保证金的,可以监视居住。对违反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规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情节严重的,可以予以逮捕。

证据收集

第五条

公安机关在查处醉酒驾驶机动车的犯罪嫌疑人时,对查获经过、呼气酒精含量检验和抽取血样过程应当制作记录;有条件的,应当拍照、录音或者录像;有证人的,应当收集证人证言。

第七条  办理醉驾案件,应当收集以下证据:

(一)证明犯罪嫌疑人情况的证据材料,主要包括人口信息查询记录或者户籍证明等身份证明;驾驶证、驾驶人信息查询记录;犯罪前科记录、曾因饮酒后驾驶机动车被查获或者行政处罚记录、本次交通违法行政处罚决定书等;

(二)证明醉酒检测鉴定情况的证据材料,主要包括呼气酒精含量检测结果、呼气酒精含量检测仪标定证书、血液样本提取笔录、鉴定委托书或者鉴定机构接收检材登记材料、血液酒精含量鉴定意见、鉴定意见通知书等;

(三)证明机动车情况的证据材料,主要包括机动车行驶证、机动车信息查询记录、机动车照片等;

(四)证明现场执法情况的照片,主要包括现场检查机动车、呼气酒精含量检测、提取与封装血液样本等环节的照片,并应当保存相关环节的录音录像资料;

(五)犯罪嫌疑人供述和辩解。


根据案件具体情况,还应当收集以下证据:

(一)犯罪嫌疑人是否饮酒、驾驶机动车有争议的,应当收集同车人员、现场目击证人或者共同饮酒人员等证人证言、饮酒场所及行驶路段监控记录等;

(二)道路属性有争议的,应当收集相关管理人员、业主等知情人员证言、管理单位或者有关部门出具的证明等;

(三)发生交通事故的,应当收集交通事故认定书、事故路段监控记录、人体损伤程度等鉴定意见、被害人陈述等;

(四)可能构成自首的,应当收集犯罪嫌疑人到案经过等材料;

(五)其他确有必要收集的证据材料。

第八条  对犯罪嫌疑人血液样本提取、封装、保管、送检、鉴定等程序,按照公安部、司法部有关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理程序、鉴定规则等规定执行。

公安机关提取、封装血液样本过程应当全程录音录像。血液样本提取、封装应当做好标记和编号,由提取人、封装人、犯罪嫌疑人在血液样本提取笔录上签字。犯罪嫌疑人拒绝签字的,应当注明。提取的血液样本应当及时送往鉴定机构进行血液酒精含量鉴定。因特殊原因不能及时送检的,应当按照有关规范和技术标准保管检材并在五个工作日内送检。

鉴定机构应当对血液样品制备和仪器检测过程进行录音录像。鉴定机构应当在收到送检血液样本后三个工作日内,按照有关规范和技术标准进行鉴定并出具血液酒精含量鉴定意见,通知或者送交委托单位。

血液酒精含量鉴定意见作为证据使用的,办案单位应当自收到血液酒精含量鉴定意见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书面通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害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



第九条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经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的,血液酒精含量鉴定意见可以作为定案的依据;不能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的,应当予以排除:

(一)血液样本提取、封装、保管不规范的;

(二)未按规定的时间和程序送检、出具鉴定意见的;

(三)鉴定过程未按规定同步录音录像的;

(四)存在其他瑕疵或者不规范的取证行为的。

加重情节

第二条

醉酒驾驶机动车,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第一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一)造成交通事故且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或者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未构成其他犯罪的;

(二)血液酒精含量达到200毫克/100毫升以上的;

(三)在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上驾驶的;

(四)驾驶载有乘客的营运机动车的;

(五)有严重超员、超载或者超速驾驶,无驾驶资格驾驶机动车,使用伪造或者变造的机动车牌证等严重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行为的;

(六)逃避公安机关依法检查,或者拒绝、阻碍公安机关依法检查尚未构成其他犯罪的;

(七)曾因酒后驾驶机动车受过行政处罚或者刑事追究的;

(八)其他可以从重处罚的情形。

第十条 

醉驾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尚不构成其他犯罪的,从重处理:

(一)造成交通事故且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

(二)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

(三)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驾驶汽车的;

(四)严重超员、超载、超速驾驶的;

(五)服用国家规定管制的精神药品或者麻醉药品后驾驶的;

(六)驾驶机动车从事客运活动且载有乘客的;

(七)驾驶机动车从事校车业务且载有师生的;

(八)在高速公路上驾驶的;

(九)驾驶重型载货汽车的;

(十)运输危险化学品、危险货物的;

(十一)逃避、阻碍公安机关依法检查的;

(十二)实施威胁、打击报复、引诱、贿买证人、鉴定人等人员或者毁灭、伪造证据等妨害司法行为的;

(十三)二年内曾因饮酒后驾驶机动车被查获或者受过行政处罚的;

(十四)五年内曾因危险驾驶行为被判决有罪或者作相对不起诉的;

(十五)其他需要从重处理的情形。

从宽处理

第十一条  醉驾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从宽处理:

(一)自首、坦白、立功的;

(二)自愿认罪认罚的;

(三)造成交通事故,赔偿损失或者取得谅解的;

(四)其他需要从宽处理的情形。

情节显著轻微的具体标准


第十二条  醉驾具有下列情形之一,且不具有本意见第十条规定情形的,可以认定为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依照刑法第十三条、刑事诉讼法第十六条的规定处理:

(一)血液酒精含量不满150毫克/100毫升的;

(二)出于急救伤病人员等紧急情况驾驶机动车,且不构成紧急避险的;

(三)在居民小区、停车场等场所因挪车、停车入位等短距离驾驶机动车的;

(四)由他人驾驶至居民小区、停车场等场所短距离接替驾驶停放机动车的,或者为了交由他人驾驶,自居民小区、停车场等场所短距离驶出的;

(五)其他情节显著轻微的情形。

醉酒后出于急救伤病人员等紧急情况,不得已驾驶机动车,构成紧急避险的,依照刑法第二十一条的规定处理。


第十三条  对公安机关移送审查起诉的醉驾案件,人民检察院综合考虑犯罪嫌疑人驾驶的动机和目的、醉酒程度、机动车类型、道路情况、行驶时间、速度、距离以及认罪悔罪表现等因素,认为属于犯罪情节轻微的,依照刑法第三十七条、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七条第二款的规定处理。

一般不适用缓刑的具体标准


第十四条 对符合刑法第七十二条规定的醉驾被告人,依法宣告缓刑。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般不适用缓刑:

(一)造成交通事故致他人轻微伤或者轻伤,且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

(二)造成交通事故且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未赔偿损失的;

(三)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

(四)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驾驶汽车的;

(五)血液酒精含量超过180毫克/100毫升的;

(六)服用国家规定管制的精神药品或者麻醉药品后驾驶的;

(七)采取暴力手段抗拒公安机关依法检查,或者实施妨害司法行为的;

(八)五年内曾因饮酒后驾驶机动车被查获或者受过行政处罚的;

(九)曾因危险驾驶行为被判决有罪或者作相对不起诉的;

(十)其他情节恶劣的情形。

量刑标准

第四条

对醉酒驾驶机动车的被告人判处罚金,应当根据被告人的醉酒程度、是否造成实际损害、认罪悔罪态度等情况,确定与主刑相适应的罚金数额。

第十五条  对被告人判处罚金,应当根据醉驾行为、实际损害后果等犯罪情节,综合考虑被告人缴纳罚金的能力,确定与主刑相适应的罚金数额。起刑点一般不应低于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的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相应情形的罚款数额;每增加一个月拘役,增加一千元至五千元罚金。

刑事处罚

第三条

醉酒驾驶机动车,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公安机关依法检查,又构成妨害公务罪等其他犯罪的,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

第十六条  醉驾同时构成交通肇事罪、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等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依法从严追究刑事责任。

醉酒驾驶机动车,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公安机关依法检查,又构成妨害公务罪、袭警罪等其他犯罪的,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

自动投案


第十七条  犯罪嫌疑人醉驾被现场查获后,经允许离开,再经公安机关通知到案或者主动到案,不认定为自动投案;造成交通事故后保护现场、抢救伤者,向公安机关报告并配合调查的,应当认定为自动投案。

酌定情节

第十八条 根据本意见第十二条第一款、第十三条、第十四条处理的案件,可以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愿接受安全驾驶教育、从事交通志愿服务、社区公益服务等情况作为作出相关处理的考量因素。

行政处罚


第十九条  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决定不起诉或者免予刑事处罚的,可以根据案件的不同情况,予以训诫或者责令具结悔过、赔礼道歉、赔偿损失,需要给予行政处罚、处分的,移送有关主管机关处理。


第二十条  醉驾属于严重的饮酒后驾驶机动车行为。血液酒精含量达到80毫克/100毫升以上,公安机关应当在决定不予立案、撤销案件或者移送审查起诉前,给予行为人吊销机动车驾驶证行政处罚。根据本意见第十二条第一款处理的案件,公安机关还应当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的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相应情形,给予行为人罚款、行政拘留的行政处罚。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据本意见第十二条第一款、第十三条处理的案件,对被不起诉人、被告人需要予以行政处罚的,应当提出检察意见或者司法建议,移送公安机关依照前款规定处理。公安机关应当将处理情况通报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

原则

第二十一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加强协作配合,在遵循法定程序、保障当事人权利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建立健全醉驾案件快速办理机制,简化办案流程,缩短办案期限,实现醉驾案件优质高效办理。

快速办理机制

第二十二条  符合下列条件的醉驾案件,一般应当适用快速办理机制:

(一)现场查获,未造成交通事故的;

(二)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法律适用没有争议的;

(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愿认罪认罚的;

(四)不具有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三条规定情形的。

期     限

第七条  办理醉酒驾驶机动车刑事案件,应当严格执行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切实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在法定诉讼期限内及时侦查、起诉、审判。

第二十三条  适用快速办理机制办理的醉驾案件,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一般应当在立案侦查之日起三十日内完成侦查、起诉、审判工作。

程     序

第二十四条  在侦查或者审查起诉阶段采取取保候审措施的,案件移送至审查起诉或者审判阶段时,取保候审期限尚未届满且符合取保候审条件的,受案机关可以不再重新作出取保候审决定,由公安机关继续执行原取保候审措施。


第二十五条  对醉驾被告人拟提出缓刑量刑建议或者宣告缓刑的,一般可以不进行调查评估。确有必要的,应当及时委托社区矫正机构或者有关社会组织进行调查评估。受委托方应当及时向委托机关提供调查评估结果。


第二十六条  适用简易程序、速裁程序的醉驾案件,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可以采取合并式、要素式、表格式等方式简化文书。

具备条件的地区,可以通过一体化的网上办案平台流转、送达电子卷宗、法律文书等,实现案件线上办理。

「原创热文」

辩护要点         新刑诉法解        自首认定

会见手记         讯问录音录像        单位犯罪
虚开发票        共同犯罪退赔        社区矫正
  新洗钱罪         淫秽表演直播        贪污贿赂  
作者简介
魏远文,广东知恒(广州)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论衡·明理刑辩团队合伙人,广东省律师协会涉案企业刑事合规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广东省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理事,佛山市禅城区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广州市黄埔区人民检察院听证员。清华大学刑法学硕士,师从张明楷教授。
魏远文长期从事法律实务工作,历时十余年之久,先后办理各类刑事案件数百件,其中“陈邓昌抢劫、盗窃,付志强盗窃案”于2014年入选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五批刑事指导案例。在《北方法学》(CSSCI扩展版)等核心期刊发表《论单位犯罪的"单位"与单位人格否认》等论文多篇,其中《探究我国短期自由刑的非刑罚化路径——基于实证数据的对比研究》一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刑事法学》2018年第10期全文转载。2020年于法律出版社出版《职务犯罪典型案例精解》一书。

联系电话:17620935667(微信同号)



论衡明理刑事辩护
专注于新法解读、办案心得交流和前沿问题探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