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余启泓
凋亡细胞:细胞凋亡是基因调控的主动而有序的自我消亡过程,亦称程序性细胞死亡。显微镜下凋亡细胞有以下几个特征:①细胞变小、变圆:细胞脱水、核糖体和线粒体等聚集,使细胞体积缩小,结构更加紧密;②核固缩:染色质不断凝聚而呈均一的致密物,进而核碎裂为大小不一的片段;③凋亡小体形成:细胞凋亡晚期,其胞膜通过出芽、起泡等方式形成球形的突起,并在其根部绞窄而脱落形成一些大小不等的小体,内含胞质、细胞器及核碎片(1至数个)的小体称为凋亡小体,一个凋亡细胞可变成2~20个、圆形或卵圆形的凋亡小体,凋亡小体被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吞噬、降解。形态学观察到凋亡小体是细胞凋亡的金标准,但此法并不敏感。由于凋亡发生过程中,细胞膜保持完整,细胞内容物不释放出来,所以不引起炎症反应。凋亡细胞与凋亡小体结构很相似,两者主要区别点在于胞体的大小,而两者胞体的大小又没有规定,所以两者划分界限不清晰。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技术,人民卫生出版社,P25。
嗜酸性中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5~20μm,比中性中幼粒细胞略大。胞核与中性中幼粒细胞相似。胞质多,蓝色,内含较丰富的粗大、大小一致、圆形、排列紧密的嗜酸性颗粒,呈橘红色,并有立体感及折光性,如剥开的石榴,有时嗜酸性颗粒呈暗黄色或褐色。有的胞质中除嗜酸性颗粒外,还可见紫黑色颗粒,似嗜碱性颗粒,这种嗜酸性粒细胞称为双染性嗜酸性粒细胞,常出现在中幼粒、晚幼粒细胞阶段,随着细胞的成熟变为典型的嗜酸性粒细胞。
临床血液学检验 ,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P42。
原始细胞:原始单核细胞,其胞体直径14~25μm,圆形或不规则,有时可见伪足,胞核圆形或不规则,可有折叠、扭曲,核染色质纤细、疏松,呈细丝网状,核仁多数1个且大而清楚。胞质较多,呈灰蓝色或蓝色,不透明,毛玻璃样,可有空泡,颗粒无或有少许。原始单核细胞分为Ⅰ型和Ⅱ型,分型方法似原始粒细胞。
临床血液学检验 ,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P46。
裸核型巨核细胞:其胞膜不完整,胞质无或有少许(胞质中有较细小、大小一致的淡紫红色颗粒),胞核巨大(直径约20-40μm),核型不规则,核染色质呈条状或块状。由于胞体较大,该细胞常位于血涂片的尾部,应注意与破碎细胞鉴别。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技术,人民卫生出版社,P46。
嗜碱性点彩红细胞:红细胞内出现的蓝色点状物,该点状物为核糖核酸(RNA)。颗粒大小不等,多少不一。含有这种成分的红细胞属于未完全成熟红细胞。
血象-外周血细胞图谱,人民卫生出版社,P42。
卡波环:为一种紫红色细环状结构,有时绕成“8”字形,存在于红细胞、嗜多色性红细胞及点彩红细胞中。有学者认为卡波环是核膜的残余物,现认为系脂蛋白变性所致。
实用血液学图谱,人民军医出版社,P39。
异常细胞: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胞体大或巨大,核染色质粗网状或粗块状,核仁不可见或隐匿可见,胞质丰富、灰蓝色、深蓝色为主,嗜碱性强,可见空泡及多少不一颗粒。
血液病临床检验诊断,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P275。
白细胞:尿液的白细胞主要是中性粒细胞,但也可出现少量嗜酸性粒细胞、单个核的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尿液常规检查无需对白细胞进行分类。不染色、不做特殊处理时,白细胞一般不宜鉴别类型。中性粒细胞常分散存在,在炎症中破坏或死亡的中性粒细胞,外形不规则,胞核不清,胞质中充满颗粒或空泡,易聚成团,通常称此类细胞为脓细胞。如滴加冰醋酸可显示出白细胞内的胞核结构,可粗略分为单个核与分叶核白细胞。
临床体液及排泄物形态学检查图谱,第2版,科学出版社,P7。
肝吸虫虫卵:形似芝麻,黄褐色,大小为(27~35)μm×(12~20)μm,一端较窄,顶端有一个微凸的卵盖,盖周围的卵壳增厚形成肩峰状,一端较宽呈钝圆,底部有一个小疣状突起,卵内含有一个成熟毛蚴。
临床寄生虫学检验,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P175。
淋巴细胞:胞体大小不一,多呈圆形,胞浆量少,染透明淡蓝色,少有颗粒,核浆比例大,核形态规则,核膜光滑,染色质致密成块状,染深紫红色。
浆膜腔积液细胞图谱新解及病例分析,人民卫生出版社,P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