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悲凉!中国传统邻里关系 竟以这种形式重连

楼市   2024-08-23 18:07   陕西  


城市夜晚灯火霓虹下的形影单只的过客,村里黄昏日暮时的垂垂老矣的守村人,这大概是城市化进程里,最孤独的两个画面,如果对照在一家人身上:


你也孤独,我也孤独。




温暖



网上有这样一类选题:儿时村庄。


明月高悬其上,洒落的余晖照亮了蜿蜒的乡村小道,道路旁,有高大的槐树,有延绵不绝的房屋;或是一条普通的乡间小道,春来发几枝,夏来疾风骤雨,秋时金黄遍地,冬了银装素裹,不变的是那种油然而发的宁静,带给人心中的安定。


你想回到过去吗?


至少在每一个浑身疲惫又无处诉说的夜晚,我们都曾深深的怀念。

 


每个村里,都有德高望重的长辈,他们是红白喜事时必须邀请的对象,也是主持和习俗指导者。


每个村里,也有一群热心肠的人,谁家盖房封顶,他们会早早前去帮忙,谁家喜事添丁,他们会乐呵呵的来道喜,谁家老人去世,他们也会来张罗,聊天、吃饭、打牌,而且经常到深夜,父辈们说,这是对老人的一种尊重,送最后一程……


没事来串门闲聊,有事他们是真来,也真帮忙。

 


但现在城市,大家忙着上班、忙着挣钱,偶尔群里的发言,也都是忍不住时的吐槽与宣泄,楼上噪音小点,物业服务太差等等。


我曾经跟朋友开过一个的玩笑:现在城市里的邻里关系啊,全靠娃跟猫猫狗狗联系着,因为只有这个时候,大家才会放下戒备,主动联络和交流……


凋零的不只是原乡,还有记忆里邻里之间的温暖。




系统



为什么大城没有温暖?也许,这个系统的设定就是如此。


从村里的天子骄子到城里的一份子,一个社区的业主来自于不同地方、不同职业、不同人群,起初的时候大家都不熟悉,于是自然就没了沟通和所谓志同道合的朋友,毕竟你没事去敲个隔壁的门,邻居开门的时候就自带戒心,如果你再问职业、喜好等,就更让人觉得冒昧了。


然后呢,我们就进入了系统设定的流程之中。

 


买了房,就有了贷款,为了还贷款,就只能努力上班,无暇他顾。


每天早上起床上班,每天晚上下班回来,走的时候一言不发,回来后屋门紧锁,住了三五年但连邻居长什么样、干什么的、有几口人都不知道的,比比皆是。


各忙各事,你我皆是如此,房子只是一个稳定的居所,无关其他。


与其说少了温度,不如说在这个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事无关己搞搞挂起”的时代里,大家没有相互联系和联络的必要理由,所以邻里关系好坏就变得无关痛痒了。


除非必要不打扰,成了每位业主的必修课。

 


社区偶尔的社群活动,参加者更是寥寥无几。一位朋友说:我们小区一旦说带业主去哪里参观、办什么活动,那大概率就是开发商又有新楼盘要开了,来薅一波老业主的羊毛!


孤独,就成了习惯和日常。




变化



但现在,业主们有了必须联络的理由,并且义无反顾。


他们有着必须要共同奋斗的目标。


这个故事的起始,大概是源于软件新城的苏宁业主,他们用别开生面的手法让我们看到了另一条获取关注的途径,口罩期间关于监测二维码的建议分析成为城市爆款文章,也让更多人看到了他们的存在。


最近的,当属那群拿着铁锹修路的业主。


记得之前有房企品牌负责人义正言辞的表示:留言区不能放出来业主找业主群的信息,因为这会让他们将来维权更有组织,不可控!

 


但悠悠众口,岂能掩耳盗铃。


各类大会式的PPT开始被制作出来,各种交付倒计时、施工进度、商讨结果等以文字、短视频等形式在网上发布。


我翻看过很多类似内容,业主们从线上走向线下提前见面,各个楼栋群里的业主房号备注的清清楚楚,推举出的业主代表经过公示赢得绝大多数业主认可,发布的各条文章、咨询下面也都有诸多的邻居前来助威……


也有越来越多业主,为其点赞,并自觉加入其中。

 


尽管是以一种所有人都不愿意的奇葩理由,但邻里之间的联系,正在被重新建立!只要你留下你的房号和联系方式,只要你支持并愿意为小区的建设出工出力,我们就是好朋友,是一家人……




名字



记得之前有一位朋友跟我聊天:真羡慕人家小区的业主,真团结。


我知道他的情况。


每年一到供暖季,小区业主们就开始闹,群里群情激奋,一会要换掉“只收费、不出力”的物业,一会要换掉那个日吧歘的供暖公司,有人说联系电视台,有人说要发视频,有人呼吁在领导留言板留言,有人让去相关部分集体开会……


但说的人多,最后真到要出力的时候就有事去不了,换物业的事情挨家挨户上门都很支持,但让签字的时候就担心这担心那的不愿意了。


团结才有力量啊。他感慨道。


我默然。

 


确实,在旁观者看来,那些小区的业主们是真的勇敢、也真的团结,敢说敢做,为了共同的目标有钱出钱、有人出人,而他们凭借着这股力量,成为无数人口中的“别人家小区业主”,也从一个个形单影只的个体,完美融入到了社区团体之中。


相互打气、相互支持、相互祝贺。


但这条路究竟有多么难走,估计也只有他们知道了。


在时代洪流里每个人的力量都显得是如此的渺小,却要逆势而来,生生拼出来一条宽阔大道。突然想起苏东坡,那位生平洒脱而诗人,纵然一生波折,但却有“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迈。

 


究竟怎样的美好未来,才能配得上这一路的颠沛流离?


也许,那些早已熟悉的邻居们,能让我们再次领略“此心安处是吾乡”,有业主代表、有热心邻居,一个传统邻里的温暖框架已经呼之欲出.....


收获的不只是房子,还有温度。大概也只有如此苦中作乐了吧。


End

昔若 |文

不二 |编辑

©本文版权归阿房记所有





这里有料有趣有洞见

长按二维码关注阿房记



阿房记
一只俊笔书楼市 两眼不忘照春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