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安妈妈:学会如何学习之感想20.1

健康   2024-07-07 22:46   美国  


2024,学会如何学习




园园分享


新思维儿童数学2A第八课(20)

一.测量长度

今天的内容看起来很简单,讲厘米和米,是我们日常生活经常要用到的。是不是真的如此简单呢,如果我还是这样认为,就还是不会学习,没有深入思考。
黄婷婷老师从标题到内容,整个讲解非常有结构性和有序性
🔷第一题讲的线段长度,用肉眼就能判断出曲线比直线长
🔷第二题是螺丝的长度,看每一个螺丝钉对应的长度是几格,就能判断出长短。
🔷第三题课桌的边长,每个小朋友使用的工具测量桌子长度,因为他们使用的标准不同,所以各说各的,旁边的一个小朋友很困惑,为什么他们量的长度不一样呢。
🔷第四题则是用到了同样的标准,这里没有讲一个积木的长度是具体多少厘米,但是每个积木的大小一样,所以数出每一排积木的个数,就能判断长短。
这一节很有意思,以前学长度时,不知道为什么觉得没有意思,但是当我看到钉子,量桌子的长度,特别是量桌子的长度,不同的人量的长度不一样。因为每个人测量的单位不一样,然后又用了一个立方体的积木来看长度。就会感觉跟我小时候学的完全不一样,因为都是很具体的测量每一种物体,把生活中的一些实际的场景都放进教材里,看起来很直观。
二.厘米
一根食指尖的宽度是1cm,这样就非常具象,孩子对具象的东西更容易接受,特别是这些来自生活,和自己的日常生活有关系的内容。
1米=100厘米,婷婷老师和宇睿在互动的过程中,跟宇睿把米和厘米讲得清清楚楚的。
👉梁博讲解:
  1. 哪条线长?从图中很容易判断出长短,小孩子也可以,梁博说有判断长短的本能,不用教。
    这让我想到幼儿,拿一个长的饼干和一个短的饼干给他时,他会拿长的,拿一个大的面包和一个小的面包时,他也会拿大的。如果把大的拿走了,他们会着急,甚至会哭。这就说明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有判断大小长短的能力。
  2. 螺丝的长度,把它们从短到长编号。
    一般一眼就能看出来,但这里有格子,就可以用数格子的方式,格子没有刻度,但是格子是一样长,所以它是一个相对的标准。
  3. 课桌的边有多长?
    测量课桌的边长时,有4个小朋友,用4种不同的测量工具来测量课桌的长度,所以他们得出来的结论都不一样,那么就需要思考,4个人怎么测量桌子的长度才能一致,那就需要统一测量工具
  4. 测量积木搭成的积木条长度(一个立方体积是单位长度)
    第一行有3块,第二行有4块,第三行有6块,第四行有7块。一方面我们有判断长度的直觉,另一方面一个立方体积木就是一个单位长度,这里有相对的标准,还有一点是数字可以帮助我们知道谁长谁短。
    用统一标准去测量,在我来说用格子时,我的格子大小不一定。这就是为什么我要学数学,不能让自己的脑子跟过去一样,没有什么标准,或者我的标准只是格子,如果我的格子跟书上的一样也还好,但我的格子长短往往会变来变去,对孩子来说这就很糟糕。
    厘米:英文是centimeter,缩写是cm;测量直线的米制单位,百分之一米,约等于0.3937英寸。(这些内容是我们大人要知道的,我们需要对概念更清楚,不然就会乱用尺度度量孩子
    张先生从厘米开始讲,因为我们的肉眼看1厘米比看1米更容易达到准确,所以让孩子先学更容易理解,更容易掌握,非常细心地充分考虑到孩子的接受程度。梁博跟张先生一样,都是从孩子的理解出发。
三.米
米是国际上通用的单位。
孩子们先学厘米,在现实中多接触实物长度,建立数感,再学米,用米换算厘米。孩子理解后,就能了解身高,再到跳高的各种高度。最后再到操场一圈的长度,马路的长度。
第三题和第四题都是计算题,这种题需要孩子自己做,而不是妈妈教,耐下心来让孩子自己读题,而不是抢在孩子前面讲解,这样孩子既学不到东西,还会对妈妈产生依赖。
我有个朋友家的孩子就是这种情况,孩子偶尔考的不好了,妈妈就着急,每次孩子写作业都要在一边给孩子讲解,后来这个孩子只要妈妈不在就不写数学作业。妈妈陪着做家庭作业每天都做得很好看,但是一考试就错题一堆,而且有些本来会的也都出错。这样的陪伴造成孩子不再愿意动脑,也不再相信自己。是梁博说的完全有害的陪伴,是放毒,不如不陪孩子。有一次我去他们家,孩子正在写作业,她妈妈正在给她讲数学题,越讲孩子越不明白。后来,我们用摆水果的方式帮助她理解了题目,我请她自己做另一个题,她自己读题,刚开始她一直说自己不会,后来多读了几遍后,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四.练习八
这里出现了换算,梁博说如果孩子不懂,是很正常的,我们不能自以为很简单,就要求孩子一定要懂。
篮球架高度、游泳池的长度,树的高度等,这些其实是日常比较常见的,但如果平时没有跟孩子多练习,对孩子来说也是有难度的,要充分考虑孩子的理解情况。还有我们做父母的平时要跟孩子一起多观察,通过网络和实际测量让孩子慢慢建立数感。
长度的概念就是在生活中多练习测量,才能建立具象,而不只是用头脑去想,只记公式。我以前在学校里学习时就是只记公式,而没有具象认知,导致我对于各种长度单位记得一塌糊涂,总感觉自己的脑子就只有那么大,怎么记得了那么多内容呢,这就是完全没有用前额叶学习的反面例子。
梁博一直反对我们给孩子讲数学,是真的完全不能讲吗?不是,给孩子讲之前,我们自己要先弄明白,而且要按照孩子的年龄和接受程度跟孩子一起学习。不然就是填鸭式,这样对孩子的大脑百害而无一利。
梁博问了马娜的儿子(feifei):65厘米等于多少米?他很快回答上来了,接下来,梁博又问他长度单位,然后问上海的面积,还有北京大还是上海大……,每次看梁博跟孩子的对话,梁博的问题都像是在为孩子缓缓打开一个世界。让孩子接触的内容越来越多,非常丰富。这本是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应该做到的,孩子是我们自己的,我们有责任让孩子接触到这个世界。
梁博请feifei把人民币的单位,长度单位,重量单位,时间单位都说出来,除了一天里的时间,还有一个星期、一个月、一个季度、一年。
所有这些都可以用结构性记住,用结构性记忆时,就不再是死记硬背。让我想到我看过的一本书里讲的关于记忆抽屉的内容,各种单位,就像是贴在抽屉上的标签,而里面的内容就是抽屉里的东西。按照结构性和有序性,这些记忆都很简单,而且可以长久在大脑中储存,非常清晰并且不会占用大脑很多内存。跟我曾经的死记也记不全,又记不住是完全不同性质的记忆。
课后,一次跟佳安吃饭时,我突然想到我们刚学的测量长度,我问佳安我们正在用的筷子有多长,他猜十几厘米,我猜二十,结果是24厘米,正好桌子上有四个盘子,大小都不一样,于是我们又测量了盘子,在测量之前先目测一下长度,结果我们测量的盘子跟我们目测的都有一些距离,后来又测量橡皮,跟我们估算的数值还是有一些距离,我看了橡皮的宽度,把食指放上去比了一下,猜着大概是1厘米,一量果然如此,心中感慨张先生编制的书真的非常用心。后来我们又找来播放器,梳子,小刀等物品测量,佳安用手量了一拃,他知道自己的一拃是多长,然后再测量小刀,就估算得比较准。看来我们自己的身体也自带着一个个小“量器”。
如果在佳安小时候,我每天都这样跟他玩,那么测量这一部分的内容,就不是数学,而是一个个好玩的生活场景。
张先生编制的教材,总是围绕着实际的生活场景,只要能用生活中的场景具象化的内容,就一定用生活中的内容,是学习的孩子们平时几乎都能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总结



长度的测量和其他学科的知识学习一样,如果在我们的生活中慢慢积累,形成具象,孩子们在学习难度加大时,也不会觉得很困难。
当孩子所学的知识与他当时的年龄和接受程度不相符时,要停下脚步,看孩子在什么程度,父母要退到孩子目前的学习程度中,看孩子卡在什么地方,如果孩子目前实在不能理解,就要暂时先放弃。教服务于学,学服务于大脑发展,所有的学习都应该以孩子的大脑发展为前提。


推荐阅读






扫码报名//学会如何学习 I

讲员:梁博士 


36次1小时视频互动

(讲解,讨论,答疑小学数学任何问题)

周一到周四晚八点到九点

福利:梁博士每日五题免费

飞书群里小学数学题目答疑(到12/31/2024)


老师微信|suremiidrliang


学米屋
家门口的学习乐园,与家长朋友们一起探讨子女的教育问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