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充分杀人动机
文摘
2024-07-20 01:47
四川
大结局,当真凶终于暴露,作案过程一一展现时,追剧人纷纷弹幕:“这杀人动机不充分啊”“杀人的理由感觉好牵强”。是啊,凶手仅仅为了出版一本自己写的小说,就残忍杀死了自己怀孕的女友(女友知道他作品的前六页是剽窃的,强烈要求他撤回出版协议),感觉确实很“划不来”。我一边吐槽附和弹幕,一边心想,其实真实世界反而是另一回事。我喜欢读推理小说,国内外的作者们一般会给出“充分的犯罪动机”,让杀人犯们一步步走向犯罪道路的足迹清晰可见,逻辑上令人信服。比如,他可能最开始和某人发生了冲突,但并没有打算杀对方,随着一个个误会、巧合,包括家里突然发生了某些事故,让这个人最终觉得,“只有杀了对方才能解决这个目前的困境”;即使是激情杀人,也会给出一个强刺激的环境,读者心想,“是啊,在这种情境下,似乎必然会发生不幸”。二十年前做杂志编辑,接触到大量的案件写实。许多案子的原型读起来,简直是匪夷所思的。印象最深的案子之一,是一个凶杀案。凶手来深圳找工作,在街头撞上一个女孩,两人发生了一点口角。很小的事对不对?结果他回去越想越气,晚上怎么也睡不着,第二天又跑到那条路上蹲守。印象中似乎蹲守了一个星期,终于又遇到那个女孩,于是他尾随那个女孩,知道了对方的住址,当天晚上翻墙爬楼,进屋把女孩杀害了。我当时的领导也是这么认为的。她敲敲稿纸,“动机呢?这样的事会让人感觉很莫名其妙啊。”于是我只能继续从原型案件的字里行间去挖掘动机。这个男人,来到深圳找工作是不是屡屡碰壁?撞上女孩的时候,他是不是正饥寒交迫处于低谷?女孩是不是用了很难听的词骂他?——以上可能都是,但也并不构成“令人信服的、强烈的动机”。看多了就发现,精心策划的谋杀案并不多。那种经过严密设计的,为自己制造不在场证据的,伪造出密室自杀假象的,布置出一模一样的假现场来误导侦探的……更多存在于小说和影视中。现实中大多数的凶杀案,狠戾、粗暴、一目了然。更有很多是临时起意,在我们眼中,“缺乏完整的动机”。今晚失眠的我,忍不住又想到刚刷完的这部网剧,忽然意识到,如果放在轮回漫长的时间线中,也许就能找到充分的理由。佛经中有很多这样的公案。一个女妖执意地要杀一个刚生产完的女人的婴儿。女人恐惧,带着孩子上气不接下气地逃到佛陀处,女妖也紧追不舍到了这里。佛陀告诉她们,在很多很多世以前,她们曾是妻妾,主母因为嫉妒,害死了小妾刚生下来的孩子。小妾怀着深仇大恨死去,因为业力,来世她们分别投生为母鸡和猫时,投生为猫的小妾咬死了母鸡刚孵出来的小鸡。如此辗转反复冤冤相报,终于到了这一世,她们的善根苏醒,有机缘遇到佛陀并解怨释仇,纷纷归依于佛陀座下。是的,在佛教的理念中,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往上追溯总能找到一点因由。我们现在觉得“动机不充分”、“莫名其妙”,是因为时间线拉得不够长,也没有足够的宿命通来洞悉过去的一切。这样的故事,在你我身上不知道发生过多少次。我们曾是嫉妒的主母,我们也曾是悲愤的小妾。我们曾是那失业的底层男人,我们也曾是那急着上班被撞的女生。我们曾是那只猫,我们也曾是孵蛋的母鸡。在我们的身上,仇恨绵延不断,悲剧恶性循环。只有业缘,能解释那看起来那强烈的无以名状的执著,那莫名其妙仿佛不知所起的爱恨。我们并不是没有选择的。也许宿缘会让我们爱,或者恨一部分人。但爱也好,恨也好,归根结底都出自烦恼。佛法可以减轻烦恼。而修行佛法又能积资净障,当福报深厚了、业障减轻了,让恶业成熟的“助缘”就会相应减少。于是,我们的心开始变得比从前稳固、有力量,一些冲动性的,可能会让我们终生后悔的事,便因此可以被制止,不再发生。那些合理的、不合理的剧情,都在这一世终结吧,我想从亘古囚禁的牢笼中脱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