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 | 孝道情结4:女儿情结&总结

文摘   文化   2024-04-29 22:18   北京  

节选、翻译自上图书中的第九章

作者:Ming Dong Gu [顾明栋]

顾明栋,字泽木,中国江苏人,芝加哥大学文学博士,美国达拉斯得州大学中国文学和比较文学教授 ,英国《泰晤士报》世界大学排名学术声誉评议人之一,美国《诺顿理论与批评选》特别顾问。


女儿情结:对父亲的盲目忠诚

在中国文学中,女性的俄狄浦斯情结往往表现为女儿对父亲的深切渴望或对父亲形象的盲目忠诚,以及对爱情和婚姻的抑制。


孝道情结

Fenichel(1931)在他对俄狄浦斯情结的研究中承认,俄狄浦斯情结可能有一个系统发育的根源,甚至没有在任何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也有他们的俄狄浦斯情结,因为他们依然受到社会中的家庭影响。他强调了文化的作用,尤其是家庭结构,对俄狄浦斯情结的具体形式的影响。在他看来,俄狄浦斯情结的形式会随着家庭结构条件的改变而变化(219-20)。

作者(顾明栋)的研究证实了Fenichel的观察结果和见解。中国和西方国家都是父权制的、以家庭为中心的社会。对家庭角色的强调的差异决定了中国社会和西方社会的俄狄浦斯情结的不同形式。儒家的道德体系产生了可能是世界上最系统的关于家庭和个人行为的道德准则。在一个传统的中国家庭中,儒家的道德准则确保了儿童对其社会角色的早期认同。

从儿童早期起,中国儿童就开始学习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中的适当位置,并采取相应的行动。用经典的精神分析理论术语来说,中国的俄狄浦斯情结的解决以一种比西方更彻底的方式发生。如今,大多数精神分析学家不再期望俄狄浦斯情结在儿童发展过程中得到完全解决,而是认为它不会对健康的成年生活产生不利影响。就这一观点而言,如果一些中国儿童的俄狄浦斯情结的感觉保持着强烈直到成年,他们就会被一种强烈的恐惧感严苛地抑制着,这种恐惧直入他们心灵的最深处。

我(顾明栋)的研究表明,与西方文学不同,在中国文学中,具有完整的索福克勒斯戏剧的俄狄浦斯冲突是很罕见的。更罕见的是对异性父母的明显的情欲依恋。我对中国作品的分析表明,俄狄浦斯式的情感总是被移置到具有相似品质的客体之上,或伪装成不寻常行为的表现。因此,我们可以把中国文化中的俄狄浦斯情结称为“被减弱的情结”。令情况更复杂的是,这个被减弱的俄狄浦斯情结是碎片化的。典型的俄狄浦斯情结的情况构成了一种涉及父亲、母亲和儿子的三角关系。在被减弱的俄狄浦斯情境下,俄狄浦斯关系可能表现为父亲和儿子之间的冲突,也可能是涉及到母亲、儿子、儿媳的三角冲突,也可能是儿子对母爱贪得无厌的渴望,女儿对爱情和婚姻的难以理解的抑制,或者男人对姑妈、母亲的妹妹、继母,甚至是母亲的女仆的情爱。从这个意义上说,Harry Guntrip(1961)的术语“家庭情结”可能是对俄狄浦斯情结的中国形式的恰当称呼。

在Jameson(1986)对西方文学文的文化表征研究中,他识别了“私域和公域之间、诗歌和政治之间、性及无意识领域和阶级、经济和世俗政治权力之间根本的分裂”(69)。他将这种分裂简化为弗洛伊德和马克思之间的分裂,或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之间的分裂。

在我对中国文学中的俄狄浦斯情结主题的研究中,这种分裂似乎并不存在。我的分析没有观察到Jameson观察到的分裂,但显示了私域是如何复杂地与公域牵涉在一起,性欲不可分割地与道德捆绑在一起,个人满足绑定着家庭利益。

在我分析过的所有中国作品中,俄狄浦斯情结的欲望总是与父母对孝道的要求或子女对孝道的履行有关。由于孝道的道德动力学对中国文学中的俄狄浦斯主题产生了如此深远的塑造影响,我们也可以把中国文化中的俄狄浦斯情结称为“孝道情结”。


我分析的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俄狄浦斯主题没有索福克勒斯的抽象,不那么具有广泛性,但比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戏剧中的俄狄浦斯传奇更丰富多彩,具有更多方面。这似乎表明,俄狄浦斯情结可能不是一个僵化的、抽象的、普遍的概念,而可能是一个包容性的组织原则,它源于任何孩子进入到性别和代际存在差异的世界中,并在其中成长的必然性。因此,俄狄浦斯情结可能包括一系列的组织图式,儿童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使用这些图式来构建他们的情感生活,并在和社会的道德规范有关的家庭环境中构建他们的自体身份认同。

在概念层面上,我们可以把俄狄浦斯结构看作是一种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广义原则,但我们在现实生活和文学作品中处理的总是它在个别案例中独特的表达。在描述性的层面上,潜在的俄狄浦斯冲突的表达对于每个个体和每个文化都是特定的。在一个特定的文化中,弗洛伊德和其他西方理论家所观察到的俄狄浦斯冲突的某些方面可能会被压抑到深深的无意识中,或移置到看似平淡无味的材料上,或扭曲成我们通常不会联想到原始的俄狄浦斯情结的形式。例如,在我对郁达夫的(1921)《沉沦》的研究——《流亡的中国俄狄浦斯》中,男主人公对母亲的爱变成了对老年女性的情欲(12),以及对自然母亲和祖国的深刻的爱(6-9,16-18)。

在对中国文学作品的分析中发现,几乎无一例外,俄狄浦斯发展的结果都是由孝道或社会责任的道德动力所决定的。孝道的文化必要性对俄狄浦斯情结主题的过度决定,带来了我的研究所揭示的最重要的见解:对俄狄浦斯愿望的憎恶和防御将必然决定在特定文化的文学中俄狄浦斯情结主题被表达文化特异性方式。这一见解可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俄狄浦斯情结的复杂性,它已经让我们为之深深着迷,并将继续吸引着未来几代的学者和分析师们。


普赛克之眼
一个心理动力学咨询师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的痕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