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父母冲突阴霾下的孩子

文摘   2024-05-10 23:20   北京  

一个孩子如果活在父母总是吵架、打架的阴霾之下,是非常不幸的创伤。

也许是因为楼房的隔音效果太差,我总是能听见隔壁邻居夫妻的吵架声。自从他们2年前搬进来,这种频繁的吵架隔三差五地出现,一个星期至少一次。

有时在他们尖锐的高昂的对骂声中,还夹杂着一个孩子的哭声。但那只发生在那孩子3岁之前。在那孩子3岁之后,便只有父母震耳欲聋的争吵声,孩子异常地安静,想来要么是被吓坏了而噤若寒蝉,要么是已经用麻木封印了自己的害怕,去躲到另一个房间里避难去了。

夫妻不可能没有冲突,不可能没有情绪激动的时候,但如果父母总是在吵架或者打架的话,那说明至少父母中的一个人从来都不考虑这些暴力的表达会对孩子造成怎样的创伤。

我隔壁的这一对,女性的声音尤其尖锐而具有穿透性,哪怕有一堵墙隔着她的声音,我有时也情不自禁地瑟瑟发抖。她必然是对她的丈夫有巨大的愤怒,但她的表达没有选择更适合的时机(比如在她和丈夫独处时),要么说明她对表达攻击性的冲动控制能力非常之薄弱(如果她意识中还想控制攻击性的表达的话),要么说明她压根不会考虑她幼小的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父母在孩子面前的激烈争吵是一种非常骇人的过度刺激,会引发孩子恐惧的体验。而父母的频繁争吵或者打架,会让这种恐惧的体验沉淀、固化在孩子的内心结构中,成为孩子人格的底色——总是感到恐惧和紧张。

如果一只动物总是感到恐惧和紧张,它的死亡率会大幅升高。在人身上,虽然恐惧常常不会带来即刻的器官受损和死亡,但会对人的整个身体功能都会产生攻击的作用,身体的免疫功能会比人群的平均水平更低,更容易患上各种疾病。

除了对躯体健康的影响,恐惧也会持久地驻扎在孩子的内心世界,让孩子对人际关系(尤其是成年后对婚姻关系)产生恐惧的和消极的预期。他的童年常常在胆战心惊中度过,他对生活的感觉是痛苦的,对未来能从关系中获得快乐的预期是消极的,就算他在意识中期待家庭以外的世界可能有有所不同,他也总是因为潜意识中对关系的恐惧而不断地在外部世界重现他的恐惧(比如在学校被霸凌、在恋爱或婚姻关系中感到被伤害)

弗洛伊德(1939)在《摩西与一神论》中说,一个不成熟的或被严重淹没的自我甚至无法通过行动和释放来“控制和减轻不愉快或创伤的体验”。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什么可被重复,没有什么可被记住,自我的组织受到回避过程的制约,可能发展成抑制和恐惧”(Potamianou2015,945)。这里指的抑制和恐惧,并不是指的一种短暂的情绪状态,而是指一种持续终生的人格特点,伴随着相应的功能受损。

常年在父母冲突的恐惧中生活的孩子,可能会选择退缩的方式回到自己的幻想中(成为分裂样人格),也可能会像攻击者认同而成为一个无情残忍的人(反社会型人格),或者持久地感受到自己在被他人迫害而挣扎着用暴力去反抗(偏执型人格)。

普赛克之眼
一个心理动力学咨询师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的痕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