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每个人生来都渴望被爱、被关注、被认可。但这件事情却在中国家庭中变得很难实现,尤其是“被认可”。中国父母常常给予孩子爱的方式是照顾孩子的生活方面,比如衣食住行,却对情感的部分非常忽视,甚至会贬低孩子的情感需要。
我们从一个3-6岁的孩子的成长开始说起。这时孩子已经具备了一些言语能力,可以尝试着去表达他们的需要。但是当孩子的需要表达给父母时,却会遭到非常多的挫败。在我们的文化中,需要会看作是在给别人添麻烦,而这个现象在家庭中的表现就是,父母会觉得孩子的需要是一种麻烦。比如所谓的“挑食”,是父母很不满意孩子有不喜欢吃的食物,尤其是父母做出来的、或者父母买来的。这时父母常常会责怪孩子(哪怕是以一种更温和的嗔怪的方式):你怎么嘴那么叼、你怎么那么多事儿。这些时刻不断的发生,会让幼儿感觉到自己没有不喜欢吃某些东西的自由,而不喜欢吃这些东西的自己(幼儿的自体感)是糟糕的、有错的。这个糟糕的自体感(对自己的感觉)会逐渐地加固,最后形成自卑,也就是低自尊。
孩子的心灵是更加原始的,充满了各种有能量的欲望,有时是生命力,有时是受挫后的破坏欲。但父母常常期望孩子不要有任何父母不期待的欲望。比如一个孩子在漂亮的玩具或者冰淇淋面前停留,她想要拥有这个可爱的东西,父母会去满足她吗?她充满着渴望和忐忑(也许会被父母挫败、也许愿望不会被满足)。父母的反应会让她形成一些对世界和自己的理解。比如父母满足了她,她会觉得很开心,她的开心也许可以维持1个小时。在这1个小时里,她觉得父母是爱自己的、自己是可爱的、配得到好的东西。
当然,这并不是在说,父母要毫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需要。满足需要也是要在一定范围内的,而且依据每个家庭的经济能力而不同。即便有一个家庭没有钱满足孩子很多的愿望,但是如果父母能够安慰孩子的挫败,而不是贬低孩子的需要,那对孩子的影响也是截然不同的。
譬如一个收入很低的家庭里的孩子想要一个昂贵的乐高玩具,那父母可以诚恳地告诉她家里没有那么多钱,但是可以给她买一个便宜的国产积木。这样的挫败是合理的、符合现实的。但是不要去攻击孩子的需要,譬如骂她:“整天要这要那,不为父母考虑”。
当父母贬低孩子的需要时,不用太多时间,孩子就会开始自觉压抑自己的需要,并把自己的需要视作一种麻烦。但其实需要是与本能的生命力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压抑它并不能让它消失,只是带来了心灵中更大的冲突,以及行为上的抑制及抑制被解除后的放纵及成瘾行为。
2
中国父母似乎很难用言语表达“爱”,尤其是1970年以前出生的人。而这种对爱的“述情障碍”会在家庭中传递,让家庭中的爱很难以言语的方式呈现。家庭中呈现出最多的是行为,但是行为却带来各种晦涩不清的含义,譬如在同时表达关心和控制,同时表达责任感和被动攻击。
这些用行为进行的表达很难起到有效沟通的作用,使家庭成员不得不用猜对方心意的方式来进行连接。这给爱的连接造成了很多困难,而给彼此的施受虐关系留下了很大的操作空间。
父母没有能力关心孩子的情感和心理生活,常常只能将话题局限于食物和学习。然而在对这些话题的讨论中,也常常只有对孩子的要求,而没有真正的关心和沟通。譬如父母常常在饭桌上问孩子,你在学校怎么样?孩子如果说积极的事情还好,如果说所谓消极的事情(譬如成绩不好、在学校遇到麻烦等)就可能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危险,譬如被父母指责(哪怕与此同时可以得到一些父母的帮助,但做得更不好的父母是不仅不帮助还要去指责和羞辱自己的孩子)。
如果一个孩子感觉到与父母倾诉自己遇到的麻烦只会让自己得到更大的麻烦(被指责、被羞辱),甚至还会被父母认为是给他们添了麻烦,那这个孩子就会很自然地不再向父母倾诉和求助。这样孩子就会落入一个非常脆弱而危险的处境,也就是说,当他需要被帮助时,他会发现自己非常孤独无助、无人可依。
对于中国人而言,在成长过程中,父母常常不是能够在情感上给自己支持的人,情感的成长过程非常艰难且孤独,很多人最终会封闭自己的情感系统,让自己变得麻木,用贬低情感、贬低需要的方式来缓解自己的痛苦,并向父母以及父母背后更大的社会和文化认同。
那么当他们长大后,如果没有对自己的认同进行反思,他们会成为像自己父母一样没有能力去在情感上爱别人的人,包括对自己的孩子和家人也一样。
3
父母对孩子的攻击性必须要被承认。哪怕从婴儿期,父母就对孩子有很多攻击性。譬如养一个婴儿是昼夜无休的。新生儿的母亲常常会因此患上产后抑郁,而糟糕的父亲可能会将自己置身事外,给妻子的帮助非常少,这样新生儿的母亲就会对不管是丈夫、还是婴儿、以及自己都充满强烈的破坏性的恨。
在中国家庭中,能够很好地帮助妻子来一起养育孩子的丈夫的比例是比较少的。很多男性习惯了被女性(母亲、祖母、外祖母)照顾,将被照顾看作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而不会对女性的处境和体验主动共情。有些男性在妻子求助时还能给予帮助,但有些男性即便在妻子求助时也是能躲就躲,把妻子一个人置于淹没性的焦虑和忙碌耗竭中。他们甚至会对新生儿产生像对弟弟妹妹般的嫉恨,因为新生儿的出生夺走了他们此前能享受到的妻子的关注和照顾。
有这样一个家庭和文化背景的前提,我们不难理解新母亲的愤怒,而新生儿作为离母亲最近的人,也一定会承受很多母亲的愤怒。在母亲抑郁时,乳房是空洞的;在母亲愤怒时,乳汁是有毒的。很多时候,在中国家庭里,女性被放置在这样的位置里,无法不成为一个坏的客体,因为母亲没有得到父亲的爱,所以母亲也没有办法去爱自己的孩子。
这么一来,一个施受虐的家庭动力就在形成和巩固。每个人都会感觉到没有被爱,也没有能力去爱别人。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很不好,同时也因为极度的羞愧而无法承认自己的不好。而想要做得更好必须得承认自己有不好的部分。因此,无法承认自己不好、想要否认自己的不好,让一个人停止了发展,困在了一个糟糕的但是极其羞愧的自体感中。
4
如何让自己的家庭开始朝向良性的方向去发展?
第一,让自己先开始变化,而不是把改变的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把改变的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只会加剧失望、愤怒和无助。
当然有的家庭中,会因为施受虐的动力而被困住。譬如一个妻子说:“一直都是我做得多,凭什么总是要我先改变?我改变得够多了!”在这种情况下,她感觉到巨大的不公平,觉得自己的改变是为了别人得到更好的生活,而不是为了她自己得到更好的生活。她可能无意识中难以离开这段关系,因为她担心自己如果改变了,那么这段很糟糕的关系也就要走到终点了,而她的无意识中非常害怕分离。困在一个施受虐的关系中,比完全没有关系的孤立的幻想还要好一些。
第二,当感到家庭内在的动力(业力)非常强大,导致自己无法改变时,别忘了寻找心理动力学咨询师的帮助。一个家庭系统之外的人,常常会给一个非常僵化牢固的家庭系统带来新的驱力。而心理动力学治疗师带来的驱力常常是温和且安全的(与其他的外来刺激相比,但这并不意味着去触碰到内心的冲突是不疼痛的),因为治疗师会帮助来访者去反思自己以及家庭的内部动力,帮助来访者去和自己的自我力量结盟,来创造出来访者生命的新的发展。这个过程是渐进的,对于焦虑的人而言是缓慢的,但从长久来看,它常常会带来人格结构巨大的良性改变和再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