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央国企,一直有“效率低”的刻板印象。
那么问题来了:效率低,到底是因为生产力落后,还是主观动能不足?
我认为是主观动能不足。
央国企背靠国资,能够获取最大力度的政策支持、资金支持,能够用上最先进的生产设备、引进最优秀的人才,他怎么可能生产力低下?
央国企经常出现一种情况:
与时俱进,配备了一些最新的设备、工具,定期连桌椅板凳都换了新的,但是仓库里堆得满满的,却不见用上。
各种新的系统,花大价钱引进,结果只是走了个形式主义的过场,最后不更新、不升级,闲置了。
天天喊着创新思维、数字化转型,结果成了线上过一遍形式,线下该签的字一个不少。
追的都是新,做的还是旧的一套。
原本能发挥出最大生产力的设备、系统、体制、人员,现在却只发挥了极少一部分效力。
————————
经济发展从来就不是单行线,国企关于效率的问题,核心矛盾并非是创新力、生产力的落后,而是央国企内部的分配关系不公,收入差距过大,导致各级员工心态上的变化。
高薪高收入的管理层,不需要过多的创新、努力,也安然享受着高于普通员工数倍、数十倍、乃至数百倍的薪酬,安安稳稳混过任期,万事大吉。
普通员工每日辛辛苦苦,加班加点,到手只有几千块,养家糊口都够呛。
有人说过,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跳不出“穷人思维”。
但当一群富豪体验过真正底层人的生活后,才终于发现,跳不出“穷人思维”,是因为穷人光是活着就要拼尽全力,根本就没有精力、时间,去思考、总结,而是只能将时间都花在具体的糊口之上。
所以,客观的技术发展,不是阻碍效率提升的根源。
根源在于分配不公,贫富悬殊过大。
————————
不仅是央国企,整个经济社会中,分配问题都在影响经济的良性循环。
消费需求萎缩、产能严重过剩,经济低迷,不是财富的总量太少,而是财富过于集中。
普通民众的收入增长缓慢,购买力不足,这种贫富差距的扩大,不仅影响社会短期的稳定,也会逐渐重塑普通民众的观念思想,对经济的长期发展造成威胁。
重新审视经济发展的思路,应将重点放在分配调整的变革上。
北京层面其实发现并指出了这个问题,在最近的份政策文件中,都有“合理提高劳动者薪酬”“薪酬向一线劳动者倾斜”等表述。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人为干扰因素过多,使得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
央国企作为经济社会的压舱石、稳定器,必须带头重视生产、分配的调整与变革,以解决经济困境。
首先,一再强调央国企姓“国”,不姓“私”,人民是生产的主体,普通员工应具有话语权和地位。
要破除央国企的领导“一言堂”,将土皇帝拉下马,集体参与企业的决策和管理,加强劳动权益保护,提高劳动者的待遇和社会地位。
央国企的发展红利,不应领导吃肉、员工喝汤,要让最广大、最基层的普通员工也能真切分享作为国企“所有者”的发展红利,才能激发央国企的活力、提高生产效率。
————————
有人认为,只要提高生产力水平,就能够解决经济发展中的所有问题。
这种观点已经过时。
当今社会,物质已经极大丰富、产能全面过剩。你生产了无数好东西,我却囊中羞涩买不起。
这是生产力的问题吗?这是老百姓兜里没钱的问题。
所以结论很明确了:当下的核心矛盾,不是生产力或效率问题。而是分配公平问题。
要解决分配问题,从央国企下手带头示范,应是最简单、最快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