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随手翻了翻《沧浪之水》。
发现,这么多年过去了,体制内的人情世故,依然是鸡毛蒜皮那点事儿。
这些事儿看起来小,但你必须得琢磨。
比如,《沧浪之水》里写了:
——厅长老婆病了,主人公的女朋友到医院探病。其实献殷勤就是为了跟厅长套近乎。
——厅里年终评优,大伙儿围在一块儿开会,谈谈推荐谁。有人主动退出评优;有人口是心非,表面谦虚推荐别人,实际他想别人推荐自己。
——跟着厅长外出调研,在重要场合,大家自觉排位站队。年轻干部之间的站位排位,有人暗自较劲。因为站位意味着资格排序。
——厅里年底写报告,主任召集几位笔杆子到酒店,订几个房间住上一周,边吃边玩边爬格子。有的年轻人没被叫上,心里不是滋味儿。
当今时代变迁虽快,但小说中的这些情节,在机关单位依然相似地存在。
比如,你得知领导的亲属生病了,你得问问领导啥情况吧,如果有熟悉的医生朋友,你得主动跟领导介绍吧。
假设是领导生病了不舒服,你得嘘寒问暖吧,最好还拿点自己的备用药出来,问领导需不需要用一点吧。
虽然体制内人情淡漠了不少,但是,单位里有不少中层干部,他们依然会主动去关切领导的需要。
这就是长时间琢磨领导形成的思维惯性。
又比如,年底了,大家聚在一块儿讨论评优。
这个情节十年前我就经历过。
说是民主推荐,实际那些分管领导、中层领导都想推自己人。
讨论的时候,根本不是看同志的实际工作成果,而是看是否自己人,比的是谁的嗓门大。
甚至有些人,一年到头也没怎么忙,但他就是大言不惭地推荐自己的。
所以,评优的时候,你不琢磨不行啊。因为没有人真的谦虚相让。
为了拿个嘉奖,拿多一千几百的奖金,你确实得反复思考怎么搞到优秀。
又比如,一个出差培训的机会。
一个小小的培训,领导和同事也是要花不少心思的。
领导要琢磨,近一两年,下属参加培训的次数多寡,尽量做到平均;又或者侧重关照某位他想培养的下属。
而有的同事,他对某次培训特别在意,就一直琢磨着如何让领导安排他去。
再比如,轮岗。
轮岗这些事儿,太多人琢磨了。
有的人是为了到有空职数能提拔的地方,于是经常跟别的部门领导打探机会。
有的人在某个坑位干的太累,想找个岗位能歇一歇的,毕竟年龄大了,也不指望提拔了。于是经常去找上级领导软磨硬泡。
研究提拔哪一位干部,更是如此。这是领导长期琢磨的课题。
昨天,我写了《领导如何看待不争不抢的干部?》。
有读者给我留言说,提拔就是多挣个一千几百,没啥意思,懒得争了。
可以说,这位读者心态比较宽。
但是,如果他干过组织人事工作就明白了。
体制内想提拔晋升的人才是主流,出发点就是为了加工资。
不少人提拔以后,发现工资变化不大,经常跑去问做工资的同事,还要一笔一笔算清楚。发现没算错,得知是公积金提了,又或者有些补贴延迟发放等等情况,才心满意足地离开。
机关里,业务虽然占了大头,但是各种鸡毛蒜皮的事儿,每天都在占据着我们的心智带宽。
不管你喜不喜欢,主动还是被动,各种事儿你都得琢磨琢磨。
毕竟体制内的小确幸,就是来自这些看起来鸡毛蒜皮的事儿。
就这样。
--
推荐阅读:
把握干部提拔隐秘规律——6位领导职场发展和多次干部考察的案例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