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银屑病的治疗已经进入靶向治疗时代,生物制剂的应用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特别是在中重度、难治性及特殊类型银屑病治疗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已上市的生物制剂
基于发病机制的研究与发现,当前银屑病的治疗涌现了针对不同作用靶点的多种生物制剂。我国批准上市并已用于治疗银屑病的生物制剂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抑制剂、白细胞介素12/23(IL-12/23)抑制剂、白细胞介素23(IL-23)抑制剂、白细胞介素17A(IL-17A)抑制剂及白细胞介素36(IL-36)抑制剂五大类9种制剂(见表1),除了表中统计的9种生物制剂,在2024年8月份,我国还上市了2款IL-17A抑制剂,分别为夫那奇珠单抗和赛立奇单抗,适应症均为成人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
表1. 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及台湾地区)批准上市用于治疗银屑病的生物制剂及小分子药物种类和使用方法等
不同生物制剂之间的转换
随着生物制剂广泛应用,不同生物制剂之间的转换也成为临床研究热点。
生物制剂转换的原因主要包括疗效衰减、不良事件、经济原因等多种因素。其中因疗效衰减而发生的生物制剂转换是临床常见的原因[1]。
产生生物制剂疗效衰减的原因和机制包括产生抗药物抗体、给药剂量不足、患者对生物制剂的敏感性降低等。针对生物制剂的疗效衰减,《中国银屑病生物制剂及小分子药物治疗指南(2024版)》指出,可以转换为其他生物制剂[1]。
生物制剂疗效衰减后的生物制剂转换,需要科学、慎重、合理地进行:一种生物制剂发生疗效衰减并不排除对其他相同靶分子抑制剂仍有满意效果,且也不是所有转换都能提高疗效;与抗药物抗体相关的疗效衰减可转换为靶分子相同或不同的药物,而对于原发性治疗失败则应转换为不同靶分子的生物制剂。
在银屑病的治疗中,生物制剂转换是比较常见的,一项来自美国7997例患者的真实世界研究显示,应用生物制剂12个月时患者总体治疗转换率为14.4%,超过24个月的银屑病患者中,总体治疗转换率为26.0%[2]。
对于IL-17A抑制剂之间的转换,目前也有由司库奇尤单抗向依奇珠单抗转换的研究[3],Bokor Billmann等[4]曾纳入了12例中重度银屑病患者,部分患者曾接受3种或3种以上的生物制剂的治疗失败,其中所有患者曾接受司库奇尤单抗治疗,并出现原发性治疗失败或继发性疗效丧失。这12例患者均转换为依奇珠单抗治疗,在12周的治疗后,PASI 75和PASI 90的应答率为100%,PASI 100的应答率为58.3%。Amschler等[5]研究了使用司库奇尤单抗治疗失败的22例患者转换为依奇珠单抗的临床疗效,此前,这些患者中有12例为继发性疗效丧失,5例为原发性治疗失败,这12例继发性疗效丧失的患者在转为依奇珠单抗治疗后依然能取得比较好的疗效,而对于原发性治疗失败的案例,经同靶点转换治疗后疗效不佳。
总 结
虽然目前的医疗手段尚不能将银屑病完全根治,但是生物制剂的出现推动银屑病的治疗进入了新的里程碑,使用生物制剂有望实现银屑病患者皮损的完全清除。不管是面对某种生物制剂的原发性还是继发性治疗失败,都有其他的生物制剂可供患者选择。陆续获批上市的新药,也为银屑病治疗的选择提供更多希望。
同样作为IL-17A抑制剂的夫那奇珠单抗是人源化的单克隆抗体,具有创新的结合表位,与IL-17A亲和力更强,临床上更显示了其优异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虽上市不久,但目前已有关于使用其他IL-17A抑制剂失效后转换夫那奇珠单抗治疗有效的病例报道(点击跳转阅读)。随着医学的发展和进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银屑病不再是皮肤领域的难题。
参考文献(上下滑动查看):
* 此文仅用于向医学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更多自免领域资讯,敬请关注“自免医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