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拱桥》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课本第五单元的一篇必读课文,作者是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文章运用科学数据,以赵州桥、卢沟桥两个具体的例子,说明了石拱桥在人类文明中的历史地位、科学价值等。
作为一篇科普类说明文,《中国石拱桥》的学习目标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了解文章是如何使用恰当的方法来说明的;体会说明文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增强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在语文教学中,这类文章容易存在枯燥无趣、无法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等问题,从而引发学生对于说明文兴趣不高、对说明文学习不通透等问题。本文旨在通过比较余映潮、钱梦龙两位名家关于《中国石拱桥》的课例,总结二位教师的教学经验,凸显出科普文章的教学价值。
一、名师课例分析
余映潮老师《中国石拱桥》课例
钱梦龙老师《中国石拱桥》课例
二、名师课例的共通之处
两位老师课例的共通之处在于都紧扣科普类说明文的教学目标、重视文本解读,引导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文体知识,如石拱桥的特征、说明顺序(逻辑顺序、时间顺序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等)及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逻辑性以及严谨性;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紧扣文本特质,目标精准定位
两个课例皆精准把握了《中国石拱桥》作为科普类说明文的核心价值,致力于引导学生清晰地梳理石拱桥的结构特征、历史发展等知识要点,通过对赵州桥、卢沟桥的独特构造、坚固耐用等特点进行深入剖析,使学生建立起对说明对象的直观认知。同时,高度重视说明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将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语言准确性等文体要素的教学巧妙融入其中。通过对文中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的实例分析,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准确、生动地说明事物,提升其说明文阅读与写作的能力。
激发主体意识,注重实践参与
在课堂推进过程中,两位老师均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积极鼓励学生的实践参与。余映潮老师设计四个“六分钟”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加深学生对文本语言和结构的理解;钱梦龙老师则以其经典的问题引导法,促进学生自主思考与探究。例如在探讨石拱桥的优势时,钱老师抛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寻找依据、归纳总结。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交流中,学生的思维被充分激活,从而实现了知识的内化与能力的提升,展现出语文课堂应有的活力与魅力。
三、名师课例的差异之处
余映潮老师课例
余映潮老师的课例注重板块式教学,将课堂清晰地划分为几个紧密相连的板块,如“词句学习”“精读训练”等。在“全文把握”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快速默读、圈点关键语句来梳理文章结构与内容,精准把握石拱桥的特征、历史等信息,培养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和概括能力;在“词句学习”与“语例观察”环节,则聚焦文本语言的精妙之处,从用词、修辞、句式等角度深入探究,让学生感受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生动性,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例如对“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一句进行赏析,体会比喻修辞手法如何形象地描绘石拱桥外形之美,感受语言的生动性,同时也了解“像”字所体现出的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种板块式的推进,使教学层次分明,逻辑严谨,学生可以在逐步深入的学习中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钱梦龙老师课例
钱梦龙老师的课例以其“三主”理念贯穿始终,即“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他善于通过巧妙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例如在导入环节,钱老师以请教数学题为导入,激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快速将学生带入课堂情境;在讲解石拱桥特点环节,不是直接告知,而是抛出问题,如“中国石拱桥有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说明这些特点的?”等问题,让学生在自主阅读、小组讨论中寻找答案,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适时加以引导、点拨,帮助学生理清说明顺序与方法;在课堂练习环节,设计针对性强的题目,如让学生仿照文中说明方法介绍家乡的一座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运用,体现“训练为主线”,使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思考与启发
余映潮老师和钱梦龙老师的《中国石拱桥》课例都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优秀范例,二位老师虽然在教学方法与教学环节有所不同,但是都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对科普类文章的兴趣。教师在讲授科普类文章时,应该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引导学生们领略文章的独特魅力,从而更好地落实语文教学的目标,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END-
作者 | 河南大学2024级学科语文 郭亚丽
编辑 | 李梦柯 朱梦新
审核 | 代瑶 刘瑜勍 肖淑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