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方法与文明境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辩证图景
米庭乐,郭帅鹏
(河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文刊载于《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6期。
引用格式:米庭乐,郭帅鹏.思想方法与文明境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辩证图景[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6):28-35.摘要: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一个民族创造的文明境界与其哲学所达到的高度密切相关。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既是批判旧世界的方法论,又是新世界的构建原则。新社会将在继承资本主义文明成就的基础上,发挥制度优势消除资本逻辑的弊端,创造一个人类与自然和解以及人类自身和解的新文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自觉运用历史辩证法开创出来的。中国共产党在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坚持守正创新的思想方法,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就回应时代诉求,解决时代问题,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守正创新体现了现代化道路探索进程中的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尊重一般规律和开创独特的发展道路的辩证统一。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实现物质与精神相互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传统和现代相互融合,超越了对立地、片面地看待人和外部世界关系的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创造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辩证之境。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辩证法;思想方法;文明境界
现代社会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的历程产生,实现现代化是人类社会通往更高发展阶段的必经之路,是各个国家、民族实现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西方现代化模式造就了灿烂的现代文明,也产生了深刻的现代性危机。西方现代文明的另一面是,它创造的丰富物质财富没有带来人们生活的普遍幸福,西方民主政治并没有促进人的普遍解放,改造自然产生的不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而是人和人、人和自然、人和社会关系的深刻矛盾,使社会陷入了日益深刻的危机之中。中国式现代化是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超越,既创造了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又发挥制度优势避免了西方现代化的弊端。中国式现代化自觉运用了历史辩证法,以科学的思想方法论推动现代化建设实践,代表人类文明的前进方向,是一种全面的、辩证的现代化模式。
一、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科学方法论:历史辩证法辩证法
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的思维方法和批判形而上学的理论武器,同时也是代表无产阶级立场的意识形态。现代社会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的历程产生,西方现代化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现代化。资产阶级思想家将资本主义制度描述为终极的、永恒的社会制度,西方现代文明被论证为人类社会能够实现的最高级的文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诉求改变世界,反对一切绝对、永恒、终极的东西,明确提出反对一切形而上学。资本主义制度和历史上存在过的社会制度一样,一定会被更高级的社会制度所取代。
(一)历史辩证法是代表无产阶级立场的意识形态
资本和形而上学的联姻,建构出了资本主义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形而上学以抽象的、终极的、绝对的方式解释世界,将抽象的力量视为世界秩序的创造者,并将其创造出来的秩序视为永恒不变的世界秩序。货币是商品价值的物化,是抽象劳动的具象化形式。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一切关系都转化为货币关系,货币不仅是流通领域中的通货,同时还是社会生活领域中人们的精神图腾。当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也就转化为资本。资本强迫科学技术、机器、劳动力为其增殖服务,以自己的面貌创造一个世界,将包括人的生命在内的所有存在者作为自身增殖的手段,强迫世界按照它的需求运动。资本在运动中寻求生产资料的最大节约、交换价值的最大实现,以实现生产过程中的投入价值的最大增殖,其权力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支配一切的统治力量,是资本主义世界“普照的光”。当现代人挣脱了封建社会的宗法制度的枷锁,却又不经意地陷入一种抽象力量的统治。“个人现在受抽象统治,而他们以前是互相依赖的。但是,抽象或观念,无非是那些统治个人的物质关系的理论表现。”形而上学契合资本统治世界的需求,成为资本主义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
马克思对形而上学的批判与对资本的批判是融为一体的。哲学既是知识体系,又是意识形态。马克思建构的哲学理论大厦,不仅是认识世界规律的知识体系,更是对资本的批判,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对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的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改变世界的哲学,马克思研究社会发展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这种方法将传统哲学所强调的绝对、永恒、终极的东西排除在他的哲学之外,而让哲学直接面对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世界,明确提出反对一切形而上学。马克思的哲学关注的不是世界的终极存在,而是指向了人的现实生存,关注“人类解放何以可能”,是追问现实世界和人的存在如何生成、如何发展的哲学。“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在马克思看来,被人的活动不断改变着的世界才是存在的本真形式,改变世界具有本体论意义。马克思主义理论将探索超越资本主义时代的道路、实现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作为历史使命,其在哲学领域对形而上学的批判,与其在政治经济学领域对资本的批判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历史辩证法是代表无产阶级立场的意识形态。资产阶级思想家将资本主义制度描述为终极的、永恒的社会制度。马克思哲学诉求改变世界,他的批判指向了以永恒的眼光看待对资本的权力。“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马克思认为,社会规律的永恒法则不是某个社会制度的永恒合理性,而是不断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历史总体进程,资本主义制度和先前被超越的社会制度一样,是历史的和暂时的。未来国家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无产阶级政权,这个新兴政权将和代表资本主义利益的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决裂。马克思的历史观是对超越了阶级利益和历史发展阶段的永恒价值观的否定,既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描述,又是为无产阶级的历史命运的立言。
(二)新文明形态的形成是一个辩证的历史过程
马克思辩证地看待资本主义时代。李嘉图是资本主义早期的经济学家,他提出了“为生产而生产”的理论。李嘉图认为任何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力量和行为都是要坚决反对的,虽然他看到了无产阶级在阶级压迫下的悲惨命运,但他认为这个牺牲是为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所必须付出的代价。马克思赞许了李嘉图的观点,“对于他那个时代来说,李嘉图是完全正确的。他希望为生产而生产,这是正确的”。马克思肯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合理性,但需要注意的是,他作出的肯定结论是非常慎重的,在文中加了“对于他那个时代来说”这个时间限定。这个时间限定内含了这样一个命题:随着时代的发展,资本主义将要失去历史必然性,被新的社会制度所替代。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评价进行了辩证的否定,是肯定和否定的辩证统一。
超越资本逻辑是一个辩证的历史过程。对待资本不能用抽象的否定方法,不能将其历史成就和产生的弊端一概否定掉。资本主义社会的文明作用和弊端来源于同一个根源,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发展是这个社会必然要被超越的内在依据。马克思所坚定认可的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随之产生的一切文明成果,是社会要进入更高发展阶段所必不可少的条件。在现实中超越资本主义制度的路径不可能像空想社会主义者设想的那样用代表光明的“应当”的理想社会代替现实社会中的“是”,新社会正是产生于资本主义生产力充分发展的基础上,超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力量正是在资本主义发展中产生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以牺牲一个阶级的发展为代价换取人类社会进步的特定历史时期,是整个人类历史不可超越的阶段。马克思意识到仅仅从道德愤慨层面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决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无产阶级的处境,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可能性来自他们受压迫的这个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
资本主义退出历史舞台来自它的充分发展,这是历史辩证法的魅力所在。资产阶级亲自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无产阶级承担着解放全人类的使命。马克思通过对阶级社会的分析,指出阶级社会中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是对抗性的,阶级斗争推动了历史的进步。人类文明成果就是在阶级对抗中发展和积累起来的。“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规律。”整部的人类进步的历史也可以说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在资本主义制度对抗性的生产关系下极大地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同时也是人的发展受到压制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历史发展中失却了先进性,已经不能容纳它自己创造的社会生产力了。“资本不可遏止地追求的普遍性,在资本本身的性质上遇到了限制,这些限制在资本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会使人们认识到资本本身就是这种趋势的最大限制。”资本主义制度的丧钟就要敲响了。
(三)新文明形态的辩证特征
“两个和解”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深入批判资本逻辑的基础上对新社会特征的理论构想,它深刻地表达了马克思、恩格斯实现人类解放的崇高理想。资本逻辑是资本主义制度拥有强大财富创造能力的根源,也是资本主义社会生态危机和经济危机生成的总根源。资本的本性是增殖,资本强迫自然界、科学技术、机器、劳动力为其增殖服务,强迫世界按照资本的需求运动,资本增殖的逻辑产生了人和自然与人和人之间全面的紧张关系。“赋予新的生产方式以资本主义性质的这一矛盾,已经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超越对抗性的社会关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人们改造现实世界的活动将为“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开辟道路”,新社会将彻底摆脱资本主义产生的现代化发展悖论,开创人类文明史的新纪元。
新文明形态的主要特征是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与生产力水平的极大提高,将实现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辩证统一。马克思、恩格斯理论构想中的未来社会,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的价值背离问题将得到真正解决。联合起来的劳动者是真正的主人,他们能够自主地、有计划地安排社会生产,并共同占有社会劳动成果,使得生产力发展成为实现人的解放的物质基础。人是构成生产力诸要素的主体因素,也是最活跃的因素,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是生产力最深刻的内涵,“个人的充分发展又作为最大的生产力反作用于劳动生产力”。未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就将成为促进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的物质基础,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是生产力发展最本质的推动力量,二者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共产主义社会是社会财富的极大丰富和人的个性、人格、创造性和独立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的统一。
尊重自然和满足人类需求这两个价值标准将在新的社会关系中统一起来。自然是人无机的身体,人类的生存发展所有资料都来自自然界,任何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都一定会损害人类自身。人和自然的紧张关系源自人和人之间的紧张关系,生态问题从根本上讲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只有变革对抗性的社会关系才能带来人和自然关系的和解。在未来社会,人类的共同利益在真正的共同体中得到表达,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和全面,能够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调节和控制自身的实践活动,使得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变得合理有序。
二、中国式现代化思想方法的辩证图景
中国式现代化在思想方法的维度对西方现代化的超越,是中国式现代化能够创造新的文明发展境界的重要原因。唯物辩证法揭示了事物发展是一个辩证的自我否定过程。事物只有肯定自己,才能保有自身的本质特征,在发展进程中保持主体性;事物只有不断地否定自己,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发展壮大。“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就是一个在继承中发展、在守正中创新的历史过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一方面需要坚守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遵循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围绕一个宏伟远大的战略目标长期奋斗,坚持“守正”;另一方面则需要根据中国国情和时代问题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推动实践,发展理论,坚持“创新”。守正才能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始终代表人民利益;创新才能把握时代主题、与时俱进、引领时代发展。守正创新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进程中的思想方法,体现了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尊重历史规律和开创独特发展道路的辩证统一。
(一)守初心使命之“正”,创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境界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为完成历史使命,根据时代发展不断进行改革创新的伟大成就,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的辩证统一。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人“咬定青山不放松”,围绕着这一初心使命艰苦奋斗,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一以贯之的历史连续性特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所以能够走得通,是因为这条道路实事求是地评估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处的历史方位,明确了中国现代化建设在不同历史阶段面临的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与时俱进地开展实践和理论创新,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
创新是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生命力所在。回避时代问题、拒绝理论创新的现代化建设模式一定会被历史淘汰。苏联现代化建设模式的失败,一个重要原因是苏联共产党没有根据时代特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很好地回答时代留给他们的问题。苏联开创了“先政治后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使得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现代化工业国。但苏联模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在现实中不断走向僵化,严重压抑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自身的进步。苏联共产党没有根据时代要求与时俱进地调整现代化发展策略,失去了和时代同步的先进性,放弃了根据时代特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重大历史任务,其现代化建设事业失去了活力。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是中国共产党人站在时代前沿、把握时代课题、进行道路探索的结果。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复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从来没有教科书,更没有现成的答案。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产生了一系列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解决了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诸多难题,取得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中国式现代化能够避免“现代化悖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回应时代需求中创造出来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生动体现。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自主地探索现代化建设之路,不断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为现代性危机的解决贡献中国智慧,在理论和实践创新中已经从“现代化的迟到者”变成了“世界现代化的增长极”,作为重要力量推进着人类文明发展进程。
(二)守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立场之“正”,创发展模式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国情探索出来的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实现模式,它摆脱了发展中国家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路径依赖,具有世界历史意义。西方现代化模式是一种靠牺牲大多数劳动者的利益实现少数人的利益的模式,是少数人的现代化。马克思主义者所有的努力,就是要超越资本统治广大无产者的劳动并控制社会的逻辑,建设一个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新社会,实现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立场,以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根本追求,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现实道路,把实现人的价值、实现人民幸福作为现代化的根本目的,创造出了社会主义性质的、代表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崭新的现代化实现模式。
中国式现代化的所有历史成就,都是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取得的。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鼓舞起了全体人民进行建设现代化的热潮,产生了建设伟大事业的强大动力。中国式现代化以人的逻辑超越了资本逻辑,把人的发展看作现代化实现的根本动力,把实现人的价值、实现人民幸福作为现代化的根本目的。一切创造历史的伟大力量都蕴藏在人民群众之中,“全面建设成现代化国家,必须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中国式现代化事业有如此辉煌的成就,是因为这个事业是为中华民族和全体中国人民谋利益的实践,是远大理想和实干精神相结合的实践,因而能够鼓舞起中华民族共筑“中国梦”的强大合力。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最本质特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外形势,制定各个时期的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进程。中国共产党始终总揽全局,将人民群众的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把各个区域、领域的局部利益和国家发展的整体战略结合起来,协调各方,集中力量办大事,一张蓝图绘到底,平稳高效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守历史规律之“正”,创中国特色之“新”
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必须遵循世界现代化建设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制度开创了现代化的历史,是因为资本主义制度比封建制度更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现代社会是伴随着生产活动工业化进程而到来的,“现代化是对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脱胎换骨的改造进程,而支撑这一进程的核心力量是工业革命所产生的物质技术基础”。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和世界上所有的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一样,必须遵循历史规律,以生产力的发展带动现代化建设的整体进程。“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牛鼻子”。将创造发达物质文明置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位置,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建设一般规律的自觉运用。
中国有自己特殊的国情,要实现发展,就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探索符合本国特点和时代特色的新道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现实依据。从国情来看,中国社会的特点是国土面积大、人口多,人均占有资源数量少,经济社会发展不充分、不平衡,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世情来看,世界上已经实现现代化的资本主义国家占大多数,资本在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仍然发挥着主导作用。资本主义制度还有很强的生命力,整个世界仍旧是资本逻辑占统治地位的时代,仍然处在马克思所论述的“以物的统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时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可以超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卡夫丁峡谷”,并不意味着可以跨越社会发展的商品经济阶段。这就决定了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对资本和市场经济的态度是“扬弃”而不是“拒斥”。具体地讲,就是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发展生产力,发挥资本的积极作用,为进入更高发展阶段准备条件。
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的结合,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理论和实践创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优越性在于,既能发挥资本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文明作用,又发挥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有效地约束资本,防止产生两极分化,使资本和市场的发展始终以服务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导向。资本是需要驾驭的,驾驭的内容包括利用和限制两个方面,驾驭资本的力量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在内的社会主义因素。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建设中运用社会主义因素,给资本设置“红绿灯”,防止资本无序扩张、野蛮生长,防止资本权力向政治、精神文化等领域蔓延。中国式现代化以国家权力为主导、以生产关系为中介驾驭资本,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实现人民利益为最终价值指向。
三、中国式现代化创造文明境界的辩证图景
中国式现代化所创造的文明形态,相对于西方现代化片面性来说,是全面的和辩证的。西方现代化所达到的境界是片面的,其在肯定一种价值目标时,忽视、否定另一种价值目标。西方现代化的发展历程,总是在实现“物”的增殖和“人”的发展、实现发达国家的利益和实现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满足人的需要和进行自然环境的保护等价值的冲突中进行非此即彼的单项选择,终究无法两全。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物质与精神相互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科技与人文正向匹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就使得那些原本在西方现代化实践中相互抵牾的价值不仅能够统一起来,而且还能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西方现代化无法融通的对立的价值的统一,走了一条“鱼和熊掌兼得”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开拓了现代化实现的辩证之境。西方现代化造就的文明片面性是由资本逻辑统治下对抗性的社会关系造成的。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致性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巨大优势,是中国式现代化能够开拓出辩证之境的根本原因。中国式现代化站在人类社会进步的一边,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代表人类社会的前进方向,昭示了人类文明的走向。
(一)实现历史创造主体与社会发展主题的辩证统一
实现历史主体的人与社会发展主题的统一是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生产力发展是历史进步的推动力,是人类社会发展永恒的主题。资本主义制度曾极大地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为人类历史的进步作出了贡献,但这个发展是以牺牲劳动阶级的利益为代价来实现的。在资本逻辑统治下,资本是唯一的主体,劳动者沦为资本增殖的工具,人变成了物的奴隶,失却了主体性。历史创造主体与社会发展主题的抵牾,是由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造成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奋斗目标,就是要超越资本逻辑,建设一个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新社会,实现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人的解放的实现,既有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达的必需条件,又有人的素质的极大提高的必需条件,“以便最后都达到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每个生产者个人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是历史主体与发展主题的辩证统一。
中国式现代化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物的全面丰富为价值目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现代化由全体人民共建,现代化的建设成就由人民共享,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物的全面丰富的辩证统一。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其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其根本追求。中国式现代化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现实道路,把人的发展看作现代化实现的根本动力,把实现人的价值、实现人民幸福作为现代化的根本目的,以人的逻辑超越了资本逻辑,是对历史创造主体与历史发展主题关系的新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在保障经济社会稳健运行的同时,提升人民群众的整体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共产党人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是通过满足人的需要的丰富性来实现的。中国式现代化将人的发展的目标落实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和人民生活联系紧密、群众关切的各个领域都体现出来。社会在发展,人民群众的需求也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需求主要向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需求的层次更高,一个是需求的范围更广。更好地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利益,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总的奋斗方向。
(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创造现代新文明的辩证统一
中国式现代化始终以辩证批判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超越了西方现代化形而上学地对待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西方现代化是以非批判、非历史的态度看待自身的存在,以“文明断裂”来论证西方现代化文明已经占领了文明高地,证明其文明地位具有绝对的、永恒的价值。在这个话语体系中,现代意味着进步和文明,是值得赞美的,传统意味着野蛮和落后,是应予贬斥的,这种将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相割裂的话语体系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中国式现代化始终以辩证的、批判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既注重传承民族文化血脉,又与时俱进地发展民族文化,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产生出传统和现代相融合的新质态的现代文明成就。
中国共产党在努力推进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进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赓续文化血脉,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质态,是对历史辩证法的生动运用。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现代文明才有强健的“根”和稳固的“魂”。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天下为公、和谐共生、以德为政、民为邦本、诚信友爱等文化基因,其思想方法和价值追求与马克思主义有着高度的契合性。马克思主义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另一方面,无论从时代性、阶级性和社会功能来说,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都有着重大不同,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所内含的现代因素是传统文化所严重缺失的。有相同点才能有相互融合的基础,有相异点才能互相补充,新的文化形式才能在二者的碰撞交流中产生。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审视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继承。批判、去除传统文化的糟粕部分,继承、发扬、转化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推动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随着时代发展不断革新的充满时代气息的文化样态,以其独特的形式记录时代、歌颂时代,弘扬时代精神,承担引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塑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合格建设者的文化使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是一个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国和世界各国开展交流越来越广泛,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也越来越深入。中国共产党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当代社会相适应、同现代化进程相协调,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三)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处理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人和自然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固有观点,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重要的历史任务。西方现代化模式创造了丰硕的文明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生态代价,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现代化实现模式不可持续,最终一定会伤及人类自身。对优质的生态环境的需要是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处理好保护环境和社会发展的矛盾是中国共产党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可回避的历史任务。实现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构建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法。中国式现代化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既不同于资本主义制度下将自然界当作掠夺对象的做法,又不同于农业文明形成的以自然为中心的理念,而是将满足中国人民生存发展的需要和保护生态环境辩证地结合起来,为了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开发自然资源、改造自然界,同时又极其严格地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以对历史、子孙后代和人类的前途命运负责的态度创造解决生态问题的新模式。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制度中,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不具有非此即彼的排他性,自然环境本身就是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是社会财富的物质源泉,保护环境就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式现代化将社会发展的远景目标和务实的工作态度结合起来,高扬生态文明建设的旗帜,将人民群众的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结合起来,合理有序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实现了生态文明的辩证境界。中国式现代化能够实现人和自然和谐共生,是因为中国式现代化能够有效地约束资本,超越了资本对自然界无限索取的增殖逻辑,真正把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落到实处。
中国式现代化解决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关系的创新性做法,为实现人和自然关系的和解、全球生态危机的解决贡献了中国方案。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探索现代化建设规律和生态文明建设规律,推动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现代化的全过程,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遵循,是人类解决生态问题的新实践、新创造。中国人民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不懈努力,体现了其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担当。
(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秩序是人类社会永恒的命题,也是人类文明走向的重要话题。西方国家依靠殖民掠夺从全世界获得了大量的财富,给被殖民地国家带来了深重苦难,西方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充满了压迫和剥削其他民族的血腥罪恶。20世纪旧殖民体系瓦解后,西方发达国家仍旧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方式间接地对发展中国家实行干涉和控制,推行“新殖民主义”政策,继续掠夺世界财富。西方世界的富足发达和非西方世界的贫穷落后形成鲜明的对比,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是造成两个世界社会发展水平巨大差异的重要原因。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表达了实现中国社会繁荣发展和促进世界各国共同繁荣的辩证统一关系。以合作代替对抗、以共赢超越独赢是中国共产党人处理国际关系的辩证法。中国式现代化强调走和平发展之路,推动建立互利共赢的国际关系新秩序的形成,就是要超越资本逻辑产生的恃强凌弱、以富压贫的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合作共赢不仅符合发展中国家利益,从长远看也符合发达国家的利益。中国式现代化将发展的力量建立在自身之上,超越了靠牺牲其他国家和民族利益来获得发展空间的西方中心主义道路,创造了与世界上所有民族和国家和平共处、合作共赢、共谋发展、美美与共的国际关系新模式。中国始终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在国际关系处理中遵循和平、发展、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念,倡导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国的发展和世界各国的发展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秩序,是中国式现代化重要特征。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科学性和价值性的辩证统一。中国式现代化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科学性和价值性的辩证统一,从哲学高度和文明视角指明了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方向,符合实现各国人民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当今世界处在不可逆转的全球化发展趋势中,各个国家在各个领域的交往不断加深。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将世界各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各个民族国家必须通过协商、共谋发展,才能共同解决全球性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符合世界历史发展潮流,是历史规律指向的发展方向,是世界历史的必然选择。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世界各国通力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风险挑战,为实现世界各国人民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给出的中国方案,有着破除资本逻辑对世界秩序抽象统治的深刻内涵和价值意蕴。
四、结语
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坚持守正和创新的辩证统一,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开创出有着鲜明社会主义性质和中国文化特色的文明新形态,对人类文明走向贡献了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兼顾人和自然、人和人之间的各种关系,超越为了物的增殖而牺牲人的发展的西方现代化模式,将尊重和促进世界的丰富性和人的发展统一起来,推进传统和现代的融合,开拓出现代化建设的辩证之境。
END
因排版篇幅限制,注释从略,如需查阅或引用,请阅读原文,米庭乐,郭帅鹏:《思想方法与文明境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辩证图景》,《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6期。
编辑排版|王笑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