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为何烦恼(摆渡者芮虎181期)

文摘   文化   2024-04-08 15:20   四川  

维特为何烦恼?

——纪念《少年维特的烦恼》问世250周年

芮 虎

受人注目、被围观、被赞美、被批判、被禁止:这部经典小说述说了青年人的心声,揭示了社会的阴暗面,对古典主义如弃敝履。
250年前,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问世。这部作品在短时间内在德国国内国外畅销,并且与所有之前的德语小说不同,自那时起一直被持续阅读数百年。因此,它可以被视为现代德语小说史上的第一部“经典”之作。


或许,今天的年轻人,早已不知道维特何许人也。毫无疑问,这个周年纪念也将再次吸引公众的关注:在歌德故居所在的法兰克福浪漫主义博物馆展出了“维特的世界”展览,魏玛的德国国家剧院上演了该小说的舞台改编,德国各大书店也摆放着准备好的纪念小册子。
古典主义也有其阴暗面,没有人比歌德更了解这一点,他自己亲身经历了《少年维特的烦恼》所带来的第一波影响,不仅仅是负面的。比如,该小说在莱比锡的禁令或老一辈文学评论家的批判;还有他那一代读者对该作品的狂热痴迷,几乎到了歇斯底里的程度。
人们会有这样的印象,歌德有时候更希望自己没有写出这部小说。比如,当他在旅途中被认出是《少年维特的烦恼》的作者,并被问及人物原型时:“就像在《诗与真理》中所总结的那样,那本小书的作者,如果他曾经做过任何不正当和有害的事情,已经被这些无法逃避的侵扰充分地、甚至过度地被惩罚了”。


歌德理解,在现代社会中,即使是完全与基督教无关的人物也可以成为“名人”,而这在过去主要是王公贵族、宗教圣人的特权。他清楚地意识到,他的维特是这样一个角色,他将其引入世界,这个角色在现代与上帝无关的世界中,有着“半圣人,半可怜的罪人”的特质,更多的人能够与之产生共鸣,这远远超出了作者的意料。
《少年维特的烦恼》(德语:Die Leiden des jungen Werthers)是第一部让歌德在德国几乎一夜成名的小说。24岁的歌德于250年前的春天(1774年),只花了4个星期就写成此书。当年秋天在莱比锡书籍展览会上面世,并在那里成了畅销书。它是歌德作品中被他的同时代人阅读得最多的一本。《少年维特的烦恼》中的主人公——他的行为仅仅取决于自己的感觉——是感伤主义的代表性人物。


小说绝大部分的情节是在维特写给朋友威廉的信中所叙述的。
作为一个还不清楚自己人生目标的年轻人,维特离开了市民的世界,来到了W城。在那里,他在自然中游荡和在练习绘画中获得享受,因为他认为自己是个艺术家。
一天他被邀请参加舞会,在这次舞会上,他认识了侯爵总管的女儿绿蒂,绿蒂在母亲去世之后照顾着八个弟妹。维特先前就知道她已经订过婚,却不顾这些,立刻爱上了她。舞会期间下了一场暴雨。两人同时想到了德国古典诗人克洛普施托克的一首诗,并由此意识到了两人间深深的灵魂亲和力。从此,绿蒂和维特一起度过了一段美好时光。
绿蒂的未婚夫阿尔贝特出差回来的时候,维特的感情渐渐产生了变化。绿蒂未婚夫的存在使维特意识到了自己爱情的无望。尽管阿尔贝特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维特和他之间的关系仍是紧张的。当维特意识到自己对绿蒂的感情因为这种棘手的局面不能继续下去时,他离开了这座城市,以避开绿蒂。


维特在一座公使馆工作了一段时间,但事务的死板和礼仪的拘束摧毁了他的希望。他不能认同社会上层和贵族的生活。他失望地回到了W城。这时,绿蒂已经和阿尔贝特结婚了。
圣诞节之前,维特在阿尔贝特不在时拜访了绿蒂,并为她朗读了莪相的《塞尔玛之歌》:
“我的爱人!
我的爱人!
你为什么要折磨我,
让我胆战心惊?”
读到这里,他们情不自禁,相互拥抱、亲吻。但是绿蒂挣脱了,还发誓永远不再见维特。
这次事件后,维特彻底绝望了。他写了一封诀别信,并以要旅行的借口向阿尔贝特借了一把手枪开枪自杀。次日早晨,人们发现他身着他标志性的蓝色燕尾服、黄色背心和裤子死去了。莱辛的作品《爱米丽雅·迦洛蒂》翻开着放在他的桌上。由于是自杀,人们不能以基督教的仪式埋葬他。


小说情节在很大程度上是传记性的:当歌德在韦茨拉尔(Wetzlar)的帝国枢密法院实习期间,他结识了年轻的夏绿蒂·布夫,并爱上了她。但夏绿蒂已经和一位名叫约翰·克里斯蒂安·克斯特纳(Johann Christian Kestner)的公使馆秘书订了婚。在夏绿蒂的父亲看来,克斯特纳显然比年轻、有艺术方面抱负的歌德更加稳重可靠;歌德在那时就已经更想成为一名艺术家而不是律师。歌德仓促地离开了夏绿蒂。
后来,他又认识了一位枢密顾问的女儿马克西米利安娜。歌德把两个女子给他留下的印象融合到了绿蒂的形象中。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写出了这部书信体小说,以抵消爱情的痛苦并使自己从自杀的念头中摆脱出来。
小说中的一部分情节,特别是结尾的部分,不同于歌德的经历。维特自尽了,歌德却沉浸在痛苦与写作中。小说中自杀的情节是受到了一位年轻的同事耶鲁撒冷的激发而产生的。耶鲁撒冷确实因为爱情上巨大的不幸而自杀,他在韦茨拉尔的墓地成了不幸的年轻恋人的朝拜圣地。


卡尔·威廉·耶鲁撒冷(Karl Wilhelm Jerusalem)是歌德的泛泛之交,他于177210月自杀。此事是克斯特纳告诉歌德的。具有悲剧性的是,耶鲁撒冷用来自杀的手枪是克斯特纳借给他的。这使歌德把他自己在1772年夏天的经历和耶鲁撒冷的命运混合起来,而在小说的第二部分,耶鲁撒冷的命运越来越多地成为叙述的主要对象。歌德将耶鲁撒冷的许多性格特点和其他特征转移到他的维特形象上。为了更近地了解耶鲁撒冷自杀的情况,歌德于177211月初再次短暂地来到韦茨拉尔。他以与熟悉耶鲁撒冷的人的谈话,以及他自己对耶鲁撒冷的记忆构成了小说的基础。他甚至原文引用了克斯特纳对耶鲁撒冷之死的报告的一些段落
小说激起了批评家和支持者们极为热烈的反应。其中的原因在于,歌德以维特作为他小说的中心人物,而这个人物完全违背了市民社会的规则。市民大众将维特视为一个和睦婚姻的破坏者,一个反叛者,一个无神论者,他与市民大众的观念完全相悖。


他们所期待的文学,更多的是“实用的东西”和“娱乐的东西”,而歌德的小说在他们看来并不是上述两者中的任何一种。他们直接在故事中寻找“实用的东西”,他们希望有一个自己能够认同的人物,并从他的行为中得到学习。但这部小说却是以自杀告终的——从市民的价值标准来看这不可想象。许多人批评这部小说仅仅因为它的主要人物不符合他们的观念,还威胁到他们的价值标准。他们认为《少年维特的烦恼》是一本和传统文学决裂的书,这种决裂是他们不希望看到的。
针对这部小说对自杀赞美的批评在很大程度上也来自于教会和一些同时代的作家,因为,据说,后来许多青年模仿了自杀行为。实际上的确有模仿性的自杀行为,但其数量远远低于教会宣称的数量。在一些地方,如莱比锡、哥本哈根、米兰等,这本小说甚至受到了封禁。歌德的反驳大意如下:他以自己的生还给出了最好的例子:人们必须写出内心的痛苦。歌德对指责自己诱惑他人自杀的冯·戴尔比(von Derby)主教和布里斯托(Bristol)爵士做出了辛辣、讽刺的回应:
“现在你却把一个作家推出来拷问,想对一部被某些心地偏狭者曲解了的作品横加斥责,而这部作品至多也不过使这个世界甩脱十来个毫无用处的蠢人,他们没有更好的事可做,只好自己吹熄生命的残焰。”


正当歌德经受来自教会和市民方面的愤怒和批评的时候,这部小说也拥有着热心的追随者。首先,在年轻人中间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维特热”,这场热潮使得维特成了一个偶像人物。当时出现了“维特装”(黄裤子、黄马甲、蓝外衣)、“维特杯子”、甚至还有“维特香水”。小说中的场景装点着茶壶、咖啡壶、杯子、饼干盘和茶叶罐。对于那时的有教养的市民来说,喝茶喝咖啡的时间成了接触文学的美好一刻。
小说的追随者首先是那些和维特处境相似的人。那些正确理解了歌德的人可以以这部小说间接地反映他们的处境,并从维特承受的痛苦中找到鼓舞和安慰。
《少年维特的烦恼》被视为狂飙突进运动时期最重要的小说。这部小说获得了那个时代相当高的印数,并且是引发所谓的“阅读热”的因素之一。


歌德本人也没有预料到这本书会获得世界性的成功。为了记录所谓的“维特热”,现在在韦茨拉尔,除了一本珍贵的第一版《少年维特的烦恼》外,被展示的还有它的戏仿作品、模仿作品、争鸣文献和多种语言的翻译本。但这本小说的成功并不仅仅是一种流行现象,用歌德自己的话来说:
“这本小书的影响是巨大的、惊人的、很好的,因为它产生的正是时候。”(《诗与真》)
在中国,《少年维特的烦恼》也曾引起巨大关注。在清朝时期出厂的名贵瓷器上,也画上维特和绿蒂的肖像。新文化运动以来,郭沫若所译的《少年维特的烦恼》在1922年出版后,马上引起巨大的反响。在反封建主义,向往“德先生”的中国青年在《维特》一书中发现与中国现实有很多雷同之处,产生了共鸣。这本书在中国国内广泛流传,到抗战前夕,由泰东、联合、现代和创造社四家书店先后再版重印,共达37版之多。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有侯浚洁、杨武能、张佩芬等翻译的近20种译本问世。

魏玛,歌德故居

今天,纪念《少年维特的烦恼》写作出版250周年,也是对德国文化巨人歌德的纪念。在歌德看来,此书是青年时期的一时冲动之作。他真正能够传之后世的还是后来的《浮士德》。
歌德是德意志文化代表人物。当今,德国文化中心也是以他的名字命名——歌德学院。施泰纳在瑞士多纳赫的人智学中心也是以他的名字命名:歌德馆。
笔者在去德国之前,没有认识到歌德的伟大,以为他不过就是“少年维特”,感情冲动,缺乏对人生的多面思考。随着对德国文化的了解,对歌德著作的熟悉,方知道,歌德不仅仅是“少年维特”,也是“老年浮士德”,无论是情感,还是思想,甚至在科学研究上都硕果累累,非常人所及。
202448日于翡翠居)


摆渡者芮虎
中德文化交流以及德语翻译与文化研究,人智学暨华德福教育哲学理论研究,德语教学研究与德国留学咨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