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瞧这个人!(摆渡者芮虎212期)

文摘   2024-10-03 20:12   德国  


“瞧这个人”

——阿尔卑斯山上关于尼采的思考

芮虎

**弗里德里希·尼采仿佛是当今TikTok等平台自我展示的先驱,为自传性虚构文学铺平了道路。** 
可以肯定:尼采希望像查拉图斯特拉和耶稣一样成为世人的榜样。然而,写作对他来说自14岁起就有了另一种功能。 
在《Ecce Homo》(《瞧这个人》)中,尼采毫不吝啬地为自己高唱赞歌:他问“为什么我如此聪明?为什么我写出如此好的书?为什么我是一个命运?”
这本书完成于尼采在都灵精神崩溃前不久,是他晚期的作品,在这本充满自我颂扬的书中,哲学家将自己作为叙述主题,评论自己的著作,并讲述自己的人生——但未必都是真实的。
也许,尼采像今天在InstagramTikTok、面书等平台上的自我展示狂潮的先驱?或者为像安妮·埃尔诺等作家的自传性虚构文学奠定了基础?

瓦尔德豪斯酒店

不过,谈到对自己产生影响的人物,尼采应该说了实话:
“我没读过帕斯卡,但是喜爱他,作为基督教的牺牲,乃是最富有教义的实例,他被慢慢杀害,先是肉体,然后是心理,这种最骇人的非人的残酷形式的逻辑过程是我喜爱的。在我的精神里有蒙田的任性,谁知道?也许在我的肉体里也有。我的艺术家趣味拥护莫里哀、高乃依和拉辛,对莎士比亚那样狂放的天才不无有点压抑的愤怒。但最后并不妨碍最近的法国人也成为我具有魅力的朋友。”

尼采自己将《瞧这个人》称为一本“高空气之书”。他在此书序言中写道:
“懂得呼吸我著作之空气的人,就应该懂得,这是一种高空气,一种强烈的空气。人们必须适合这种空气,否则,在这种空气中就有伤风感冒之危险。”

并将哲学比作“自愿在冰雪与高山中生活”。追随他的脚步,尼采学者和爱好者们在9月底齐聚在海拔近2000米高的瑞士恩嘎丁山区的西尔斯玛丽亚。尼采常在这里度夏,进行漫长的徒步旅行,在此地他遇见了“查拉图斯特拉”,并开始撰写《瞧这个人》。自1978年以来,尼采讨论会每年在西尔斯玛丽亚举行,今年的主题正是《瞧这个人》。


**第一文化科学**
在三天的演讲、阅读小组和讨论之后,最终出现了揭示《瞧这个人》关键词汇。著名的文学与文化学者西格丽德·魏格尔(Sigrid Weigel)谈到了尼采对1900年之后“第一文化科学”的影响,特别是在瓦尔特·本雅明和阿比·瓦尔堡身上,同时还包括赫尔穆特·普莱斯纳和卡尔·勒维特。她称其为一种“迷恋的历史”。尼采的知识分子习性对20世纪初构成了一种挑战,呈现出多种面向的复杂吸引力。
**吸引力在21世纪初仍然存在**
西尔斯玛丽亚和尼采讨论会本身就是这种迷人历史的一部分。尼采租房的简朴农舍如今成为了展览馆,由尼采之家负责人彼得·安德烈·布洛赫带领参观。而朱莉娅·罗森塔尔每年都热情地向与会者展示她家族遗产中的尼采珍品——罗森塔尔-莱维收藏中的珍稀初版、题词本和手稿。在这里,你几乎不可能离尼采更近了。

尼采故居,西尔斯玛利亚
**没有意义的生命** 

为什么虚无主义是适合我们时代的哲学? 
即便是举办讨论会的瓦尔德豪斯酒店,也属于这段迷人的历史。这家豪华酒店建于1908年,正是在《瞧这个人》出版之年,也是在尼采去世八年之后。像托马斯·曼、赫尔曼·黑塞和西奥多·W·阿多诺等知识分子都曾追随尼采的足迹,在此下榻。
尼采在《瞧这个人》中写道:“有些人是死后才诞生的”,显然指的是自己。事实上,尼采的魅力在他去世后有增无减,而生前的他则是孤独的高山行者。
**非人,乃炸药** 

"我不是人,我是炸药"——这是尼采在《瞧这个人》书中的一句名言。他确实打破了所有体裁的常规和界限。然而,正如文学学者玛蒂娜·瓦格纳-艾格尔哈夫(Martina Wagner-Egelhaaf)所阐述的,尼采在这场极限的语言游戏中,运用了所有自传写作的技巧。她将尼采的作品与克里斯塔·沃尔夫的《童年图景》和罗兰·巴特的《论我自己》进行了比较。从这一点来看,尼采这位“爆破大师”通过对真实性的挑战,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体裁,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在《瞧这个人》中,尼采想要将自己塑造成一个令人着迷的形象,为此他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他想成为一个榜样,就像他的偶像查拉图斯特拉和耶稣一样。可以说,尼采是哲学史上第一个具有公众影响力的人物(“网红”),一直在寻找“粉丝”。


在《瞧这个人》中,他向他的粉丝们提供了许多关于“生活方式”和“饮食”等“小事”的“生活窍门”。这种生活与哲学的结合,今天我们在各种产品和平台上都能看到,而尼采正是这一趋势的奠基者。
他在此书中的“我为何如此聪明”之章节里写道:
“在两餐之间不要吃零食,不要喝咖啡:咖啡使人消沉。喝茶只有在上午才对身体有益。”
**穿丑角外衣的真理**

哲学家安东尼·詹森(Anthony Jensen)提出,尼采的自我叙述有另一个目的。他指出,今天的心理学和认知科学承认写作关于自己是一种治疗手段。这种自我治疗形式可以帮助缓解抑郁等痛苦。詹森认为,尼采在父亲早逝(詹森称之为创伤性事件)以及在严格的新教教育下成长后,通过自传性写作开始自我治疗。自尼采14岁起就有自传性写作的初步尝试作为记录保存下来。


尽管詹森的理论合理,即尼采终生在羞耻感和无力感与救赎和自我赋权的幻想之间挣扎,但《瞧这个人》不能仅仅被简化为这一心理学模式。在其他人的演讲中,这本书被解读为一份哲学自我批判和讽刺的纲领性著作(如同尼采在一封信中所说的“丑角外衣中的真理”)。这显示了尼采在《瞧这个人》中所展现的极其多样的声音以及他对伪装游戏的乐趣。
由于尼采的妹妹伊丽莎白对《瞧这个人》的修改和篡改,尼采的文本常被牵涉到冒险的文献学讨论中,但这些讨论并不总是像沃尔夫拉姆·格罗德克(Wolfram Groddeck)的分析那样引人入胜。这位文学学者通过分析《尼采的超级书》中的一段文字,巧妙地展示了如何处理尼采所称的“私人丑角式的突发奇想”进入文本或被事后删改的现象。这使得人们罕见地体验到编辑文献学的迷人之处。


**禁欲理想的力量**

一些引发争议的主题在《瞧这个人》中未得到充分讨论。是因为没有人愿意触碰这些敏感话题吗?其中一些内容仍像炸药一样。例如,尼采对“畸形者”(如反犹主义者)的批判,或他对德国人的评价,认为他们“本能不洁”和“心理堕落”。他说:“德国的影响之所及,文化便会堕落。”或者他对女性解放的批评,称其为“生育无能女性的本能仇恨”。他说:“女性的善良本身就是一种退化。”那么,尼采研究对此有何回应?
下一届尼采讨论会将探讨“正义与暴力”这一主题,这表明学术界正在逐渐从文本研究的安全区域迈向更具争议的领域。阿伦卡·祖潘契奇(Alenka Zupančič)的最新著作《最短的阴影:尼采的二元哲学》展示了如何用尼采的思想剖析当代。她表明,《瞧这个人》中批判的“禁欲理想的巨大力量”在后现代享乐主义中仍然发挥着作用。
(资料来源:《Welt》日报)


相关阅读:

哲学的伟大世纪(摆渡者芮虎211期)

纪念哲学家福柯去世40周年(摆渡者197)

摆渡者【第12期】|| 《自由的哲学》审校后记

摆渡者【第4期】|| 德国华德福教育哲学译者后记

法兰克福学派诞生100周年(摆渡者167)

孤独的马克思主义者(摆渡者芮虎209期)

哈贝马斯坦陈过往岁月(摆渡者芮虎207期)

摆渡者芮虎
中德文化交流以及德语翻译与文化研究,人智学暨华德福教育哲学理论研究,德语教学研究与德国留学咨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