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历经40余年仍未成功,原因在于央国企处于“无主”状态,无人真正为企业的发展负责

2024-10-12 15:48   湖南  

从1978年至今,国企改革已走过四十多年,为何依然在路上?

先说结论。因为:

1、国企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

2、国企的“政企合一”性质,注定了它的管理方式与发展规律,与现代企业管理不完全相符。

3、国企事实上正处于“无主”状态,无人真正为它的发展负责。


————————

先说第一条:为什么说“国企”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


最初的国企,我们知道,本质上是一种不符合经济学基本逻辑的产物

它并不具备现代意义上的企业属性,基本不参与市场竞争,而是一个封闭系统。因此注定了它的结局,无法长期存在。


当初的国企,学校、医院、食品厂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完全就是个独立的小社会。

甚至有“顶班”制度,说白了就是岗位世袭制,爹退休了儿子顶上继续干。

前不久,印度工人要求三星实行这种“岗位世袭”,还上了热搜,可见这个制度有多炸裂。


那会儿有大批的“厂子弟”,就读于“子弟学校”,课间餐有牛奶面包,都是自己厂属食品厂、奶牛场生产的。即使是南方,冬天也有免费的供暖。


那个时代,是老一代国企人心中的乌托邦,但同时也是外人眼中的“特权阶层”。

后期,当时全国国企的资产负债率超过了85%,国有大中型企业数量过万,严重亏损的近半。


于是国企改革,提上了议程。


————————

再说国企的“政企合一”性质。

作为公有制经济,不可能完全将“公”改为“私”。

既然如此,政府的调控之手,始终将会发挥作用。

现在国企改革,天天在强调市场化和经济规律,强调各类制度,要对标市场。

问题是根本性质不同,对标市场,谈何容易?

既要调控之手控制命脉,又想要市场规律进行灵活调节,这二者几乎是矛盾的。

在目前的形势下,央国企的“政企合一”,毕竟还是“政”多一些。

“既要、还要”,总是一个难以实现的理想。

————————

最后,最严重的一个问题是:

细究起来,国企事实上正处于“无主”状态,无人真正为它的发展负责。


先想一个问题:国企的主人,或者说公有制的主人,到底是谁?

定义很清晰:公有制经济是指生产资料归劳动者共同占有的经济形式。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中,公有制经济占据主体地位,其中全民所有制经济发挥主导作用。


所以,国企的主人,应该是全民、全体劳动者。


但显然,国企现状,与此定义并不符合。

普通员工几乎没有话语权。

国企高管权大势大,而且是任命的,搞几年就调走,业绩好不好不管,薪酬反正是赚够了。


单从产权上进行国企改革,把国企简单向企业靠拢,就造成了一个矛盾:

本该是国企主人的广大劳动者,根本没有主人的地位。

本来只是被委托管理国企的高管,却以主人地位自居。

相关机构任命国企高管,却又不直接参与经营管理。


谁都插一脚,但谁都不真正对企业负责。


所以你说,国企是不是处于“无主”状态


有些国企严重亏损,国企高管的薪酬却不降反升。还有大量的国有资产流失,都是基于这个事实。

无人管教的孩子,大多会走上歪路。企业“无主”,怎能健康发展?


————————

国有经济对标市场、引入混合所有制,原本是为了提高国企竞争力、放大国有资本的功能和效率,但在实操过程中,却很容易丧失公有制成分中的民主监管权力。


国企改革,必须妥善处理一些矛盾对立的概念。能平衡则平衡,不能平衡的须取舍。

比如高管身份的‘企业家’和‘官员’的对立、‘调控干预’和‘市场化’的比例平衡,等等。


产权可以多元化,组织机构的多方相互监督、制衡就必不可少。

最重要的一点,还是要将监督治理落实到位,让真正的“主人”有尊严、有话语权,将国企高管的权力,装进强有力的制度的笼子里。



欢迎点击关注
都是人间事 | 事事在人心
↓↓↓

相关阅读:
被闲置的国有资产,开始拯救地方债务,还之于民
央国企已陷入一场巨大的虚假繁荣
央国企的高管,有什么脸要求普通员工具有“狼性”?
央国企领导无能的代价,已经转嫁到普通员工身上了
天天搞降本增效,怎么央国企还是这个样?
央国企合并重组,动作频频,背后有何深意?

都是人间事
平平淡淡,风起云涌,形形色色,是是非非。都是人间事,都是红尘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