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友者生存》布赖恩·黑尔 瓦妮莎·伍兹:从狗为什么吃屎,到智人为什么脱颖而出

文化   2024-12-31 17:18   浙江  


「让我们能够在其他人类走向灭绝之际

 发展壮大的,

 是一种认知上的超能力:

 一种名为合作性交流的特定类型的友善度。」





先说一个有趣的小插曲。


这本书对我来说是超预期的,豆瓣7.9的评分完全不足以代表我阅读这本书的收获。作者提出的人类自我驯化假说在许多方面都颠覆了我既往的认知,作者的推理逻辑是缜密的,且引用了巨量的实验数据来支撑其论证。


在我为它怒打五星之后,本书豆瓣评分竟回升到了8.0。


以下是书评正文。




假如你喜爱观察动物或人类自身,那么大约你曾在各种不同的时刻产生过如下的疑问:


为什么狗喜欢吃屎?


为什么基因如此接近的黑猩猩和倭黑猩猩拥有截然不同的社会组织形式,前者暴力而后者温和?


为什么狗能读懂人类的眼神,而基因上更像人的黑猩猩却不能?


为什么人类有明显的眼白,而其他动物却没有?


为什么其他人类物种都灭绝了,唯独智人生存了下来?


为什么其他物种没有发生智人这样的认知飞跃?


为什么人类之间会发生残酷的战争和种族灭绝?


从狗为什么喜欢吃屎,到智人为什么脱颖而出,这一系列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在这本书里,就像是一枚枚拼图,在作者的左右腾挪、把玩摆弄之下,被安放在合适的地方,拼成了一幅完整的蓝图,揭露出对于“人类从哪里来”这个终极之问的一个可能解释。


这幅蓝图的名字就叫做“自我驯化假说”





·-· 自我驯化的发生 ·-·


故事还要从狗吃屎开始说起。


我们一般认为,驯化是指人类通过筛选具有特定性状的野生动植物并控制其繁殖过程,使其逐渐按照人类要求的方向产生演化,最终产生更好地为人类提供资源或服务的农作物或牲畜。例如,人类圈养和选育生长速度快且繁殖能力强的野猪、产奶量大且毛发厚实的野羊,最终使其演化为家猪和家羊。


狗仿佛也是类似情况——人类圈养了相对温和的狼,最终使其演化为狗。


但作者对此提出了异议。


狗与狼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狗吃屎,狼不吃。没有道理人类筛选出吃屎这个性状加以繁育。


更重要的是,化石证据表明,狼的驯化至少比人类播下第一颗种子早了1万年。在人类还是不定居的狩猎采集者时,很难想象有办法长期圈养危险的狼,对其进行驯化。而且,那时驯化狗的动机不充分,狩猎采集者并不需要看家护院、帮助放牧的动物。


因此,更可能发生的情况是,一部分更愿意接近人类的狼长期跟随人类活动,在人类营地外围以吃残羹和人粪为生。它们最终与其他狼走上了不同的演化道路,变成了狗。


这个过程与传统意义上的驯化不同之处在于,不存在人类的刻意干预和定向培育。


换句话说,是狗“自我驯化”成了狗。


狗的自我驯化理论扩展了驯化的定义:「当对人友善的动物在繁殖方面更加成功时,驯化就会发生。」



再看黑猩猩与倭黑猩猩。


两者的基因相似度高达99.6%,两个物种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社会形态,前者充满暴力,后者则十分和谐。


黑猩猩的种群规模较小,通常在20-50只,由雄性首领领导,有严格的阶层,首领通过搏斗和展示力量来获得和维持其地位;倭黑猩猩的种群规模通常更大,可达150只,由雌性占主导地位,通过互助、分享和支持行为维系社会网络。


其差异可以概括为,黑猩猩对同类十分残忍,相反,倭黑猩猩则对同类十分友善。


雌性倭黑猩猩之间形成了一种“互助联盟”,共同击退敌人或是强迫性交的雄性。雌性倭黑猩猩也更愿意与攻击性最低的雄性交配,因此更友善的雄性倭黑猩猩拥有更多繁殖机会。雌性对雄性友善度的偏好是一种选择压力,进化出了更友善的社会。


审视倭黑猩猩与黑猩猩的差异,又进一步完善了我们对驯化的认识。


塑造出倭黑猩猩这个物种的,同样是友善,却并非对人类的友善,而是对同类的友善。驯化不一定是一个物种对另一个物种的改造,自我驯化也可能发生在同一物种之中。


至此,我们对驯化的定义应改写为:当友善度高的动物在繁殖方面更加成功时,驯化就会发生。


黑猩猩 vs 倭黑猩猩




·-· 自我驯化的本质 ·-·


驯化究竟是什么?


我们通过观察和总结,发现被驯化的动物都具有某些统一的特征,即所谓“驯化综合征”:更短而卷曲的尾巴、花斑的多色皮毛、更短的口鼻部、更小的牙齿、耷拉的耳朵、每年更长的繁殖期等。


但这些只是表象,驯化真正的核心是友善度。换句话说,驯化的本质就是针对友善度的自然选择。


驯化综合征形成的原因是神经嵴细胞发育过程的不同以及某些激素水平的不同。这些生理差异往往同时导致了更高的友善度和统一的“驯化综合征”型外貌。


例如,神经嵴细胞既参与肾上腺髓质的发育,又参与尾巴和耳朵的软骨、皮肤色素、面部骨骼和牙齿的发育。被驯化的动物不但尾巴、耳朵、牙齿等“发育不良”,肾上腺比它们的野生表亲小。更小的肾上腺意味着更少的肾上腺素,更少的肾上腺素则意味着更低的恐惧和攻击性。


又如,血清素既是调节情绪、缓解压力的和平激素,也是颅骨发育的影响因素。被驯化的动物体内的高水平血清素不仅导致了更友善的个性,也带来了更小、更圆的头部。


总结来说,对友善度的自然选择导致了被驯化物种的生理差异,这些生理差异又反映在了外貌的不同上面。


换个角度,这些相似的外貌和生理差异,则很可能昭示着驯化的发生。


回看自身,从外貌到基因的种种迹象皆暗示着智人也是一种被驯化的物种。


与其他灵长类动物以及尼安德特人、直立人等已灭绝的人类物种相比,智人口鼻部更短、牙齿更小,有着“灯泡型”圆鼓的头骨,有着不受季节影响的超长繁殖期。同时,在许多被驯化的动物中进化的那些基因也在人类中进化,其中包括在我们与其他已灭绝的人类物种分开后才得到修饰的神经嵴基因。


很可能我们智人与狗、倭黑猩猩一样,都是自我驯化的产物。


人类与狗的自我驯化


人类独有的眼白,即大面积暴露的白色巩膜,就是一个自我驯化的“副产品”。


白色巩膜突出了深色的虹膜,使人类具有明显的眼神,而明显的眼神是友善、无敌意、乐于交流的体现,也极大提升了合作交流的能力。研究表明眼神接触还可以促进催产素的分泌,而催产素可以减少威胁感,使信任成为可能。白色巩膜从而被作为自然选择的性状保留了下来。


读懂眼神这个能力,在自然界中几乎不存在,可以熟练使用工具的黑猩猩就做不到,而其他认知水平发育程度甚至落后于黑猩猩的人类婴儿却天生拥有这个能力。


狗的自我驯化针对的是对人类的友善度,因此狗也可以读懂人类的眼神,以此加强与人类的合作交流,而基因与人类相似度超过98%的黑猩猩也没有这个能力,正是因为后者没有经过“对人类的友善度”这层自然选择。


在一个对野生狐狸的实验中,对友善狐狸的人工驯化同样导致了与狗非常类似的驯化综合征,作者成功预测了这些友善狐狸可以看懂人类眼神和手指的指示。


人工驯化的狐狸、自我驯化的狗以及人类本身都具有这种独特的合作交流能力,这也是对人类自我驯化假说的一大旁证。


人类独有的白色巩膜




·-· 人类自我驯化之幸与哀 ·-·


“我来自哪里”,抑或“人类的认知飞跃是如何发生的”,一直是困扰人类的一个大问题。


自我驯化理论能否能对这个问题提供一些不同视角的解释呢?


脑容量和神经元密度当然是一个重要因素。然而,至少在20万年前,我们的大脑就已经达到现代人类的容量范围,但人类的认知飞跃直到大约5万年前才出现。同时,在10多万年前,存在不止一种人类物种也同样具有与智人类似的脑容量和技术文化水平,但他们没有发展出智人这样的认知飞跃,并最终灭绝。这表明足够大的脑容量和神经元密度并不是认知飞跃的充分条件。


人类自我驯化假说则补上了拼图的另一块。


人类自我驯化区别于其他动物之处,在于它发生的时机。尽管其他动物也会被自我驯化,但只有人类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已经拥有了足够复杂的大脑。


在5万多年前,我们经历了社会网络的快速扩张。智人进化出了一个新的社会类别——群体内的陌生人,我们可以认出我们从未见过的,却属于我们群体的人,相互信任,相互合作,并与他们进行思想的分享和碰撞。用作者的话说:「更新世的友善度是点燃智人技术革命的火花。」


这张由自我驯化的智人构筑的、基于对陌生人的友善度的庞大社会网络,孕育出了大量的创新和技术革命,最终使智人成为了地球上唯一发生了认知飞跃的物种。


换句话说,其他被自我驯化的动物还不具备发生认知飞跃的大脑,而其他拥有足够复杂大脑的人类物种却无法构建起促成认知飞跃的大型社会网络。


尽管都是针对友善度的自然选择,但狗、倭黑猩猩和人类的友善度所指方向却是不同的。狗的友善针对人类,倭黑猩猩的友善针对所有同类,而人类的友善则仅针对族群内的陌生人。


正如作者所说:「人性的悖论由此呈现:我们对内群体有多友善,对外群体就有多残忍,我们集友善与残忍于一身。」「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句老话也说明了一些问题。


群体的概念却又是复杂的、流变的。宗教、政党、国籍、肤色、性别、学历,甚至于吃东西的口味,都可能成为区分群体身份、划分“我们”和“他们”的标识。这种情况下,一切人都可能成为一切人的对立面。


当人类认为对立群体的成员在智识水平、进化程度、人性完整度上不如自己,认为“他们”比“我们”更劣等的时候,所谓“非人化”就发生了。


许多残酷的战争和种族灭绝都是非人化的结果。尼安德特人、海德堡人、直立人等其他人类物种的灭绝,或许也与此有关。


非人化与偏见也并非重合的概念,你对一群人有偏见,不一定意味着你觉得他们更劣等、更不像人。或者可以说,非人化是偏见中最可怕的一种。非人化与实施残酷暴行的相关性远远高于一般偏见。


如果说认知飞跃是人类自我驯化之幸,那么非人化所引发的种种暴行就是人类自我驯化之哀。幸与哀,是硬币的两面,是人类身上不可分割的光辉与黑暗。




在书的最后,作者给出了两个针对非人化暴行的解决方案,一是增加与外群体成员的接触,二是友善平等地对待其他动物。增加接触可以破除群体边界,扩大对属于人的群体的认知,降低非人化的概率。而对非人生物的平等和友善,也会最终反映在外群体的人类身上。


矛盾的是,尽管作者在理智上呼吁友善平等地对待其他动物,却在潜意识里依旧默认人类的优越性,譬如认为在人类中实施优生学是暴行,而「只有1%的实验用狐狸被允许繁殖」的驯化狐狸实验却是天才的创举,全然不层反思人类对实验狐狸的残酷。


这不禁令我思考,人类友善度的边界在宗教、在人种、在国界,还是在全人类,或许不过是五十步与一百步的差距罢了。


既然非人化的心理无法根除,再加上残忍对待其他动物又是合理的,那么人类对其他物种的优越感终究还是会映照为人类物种内部的优越感,人类对其他动物的残忍终究还是会反噬在人类自己身上。


善待众生吧,这当然不容易,就连作者也不能完全做到,但仅仅把友善度的边界向外扩大几米,并不能解决本质的问题。


便以作者的美好祝愿作为本文的结尾吧。


「我们希望这本书会激励所有人类对彼此以及与我们共享地球的动物们表现出更多的同情心。」





. The End .


沙之书中的阿莱夫
书是美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