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年轻男人》安妮·埃尔诺:她把那些大部分人都会带进坟墓的经历写了出来

文化   文化   2024-03-08 21:28   浙江  

「她把那些大部分人都会带进坟墓的经历写出来,

 给那些难以言说的经历和情感以形状。」

 ——《译后记》    


作者 安妮·埃尔诺



五十多岁功成名就的女性作家二十多岁的男大学生之间的恋情,并且是从「本以为只是睡睡而已的关系逐渐变成了一段情史」,这个话题足够有冲击力,足够挑逗人的八卦味蕾。

但阅读埃尔诺的文字,却绝不会让你产生欲望流动的窥私之感。

她不会如纳博科夫那样,用生命之光、欲望之火、罪恶和灵魂装点浓烈的抒情,更不会用舌尖由上颚向下轻颤三次的暧昧喊出年轻男人的名字。她冷静地称他为A,用刻意的简洁讲述她与他之间的细节,并把注意力转向从这些细节背后折射出的权力关系、性别错位以及人对时间与记忆的感知。

她不是在品鉴、不是在回味、不是在怀念这段恋情,而是站在一旁拿着刀子剖视这段恋情,试图从中看到生命的普遍形式。


在埃尔诺的书中,总是有着三重叙述——事件本身、对事件的反思以及对反思的再思考。正如我在上一篇埃尔诺的书评中写的,「阅读自己,解剖自己,再反思自己解剖自己的手法——这是一种极残酷的写作方式」

埃尔诺书写她在年轻男人家共度周末时的激情,书写他被贫困状态熏陶出的生活习惯,书写他们一同用餐、一同旅行时遭遇的猎奇注视,书写他在关系中的嫉妒和不安,书写她过往的记忆袭来的“普鲁斯特时刻”,书写他们无法共享的她的过去和他的未来。

同时,埃尔诺质疑这种激情背后仅仅只是爱情吗,她反思着恋情背后冷酷的交易性「这对我来说是一场平衡的交易,一桩划算的买卖,而且还是由我制定规则。」

她思索年轻男人埋在他生活习惯背后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或许也是他这一代年轻人的普遍想法「不相信能改变社会,哪怕只是一点点,……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要吃的那坨屎”。」

她点明注视中包含的性别错位的影响,老夫少妻被津津乐道,老妻少夫则被猎奇围观:「我之所以跟这个25岁的男人在一起,是因为我不想自己面前一直有一张跟我同龄的男人的脸,这样的脸标记着我自己的衰老。面对A的脸,我的脸也年轻起来了。男人们一直都明白这件事。我不明白凭什么我不能这样做。」

她指出嫉妒或不安是权力悬殊的反映,女性通常被形容得更加粘人善妒、惴惴不安,也不过是同样的道理,在此意义上,女性是一种阶级、女性是一种处境:「之前我跟我丈夫在一起的时候,我感觉自己是个出身平民阶层的女孩。跟他在一起的时候,我是资产阶级。」「我处在统治地位,我使用统治的武器。从前,我在爱情关系中遭受过这样的统治,我知道人在这种状态中是多么脆弱。」

她暗示时间在脑海中错综复杂的呈现,是生活不可避免的形式。过去总是在当下浮现,就像透过复写纸同时看到两页纸上的内容,而一个地点、一段音乐抑或一块小玛德莱娜蛋糕的香味,就会引发不由自主的回忆重叠。这些过往发生在年轻男人尚不存在的时候,却在年轻男人身上重现。而“我”同时发觉,在“我”不再存在的未来,年轻男人也将拥有许多他的经历。当如此把视角固定在未来时,「这反而让当下变得更加剧烈、扣人心弦,因为我们经历当下的时刻如同是在经历过去。」

埃尔诺最终的落点永远是反思她为何而写。

首先,写作作为一种职业,让她拥有了资本——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资本。这些资本让她得以拥有一段颠倒了传统两性叙事中权力关系的恋情,这是这本书诞生的前提。

更重要的是,对她而言,写作的意义首先在于自我探索和自我构建,生活中无疑蕴含着启示,但需要以写作为铲进行挖掘:「如果我不把这些事情写出来,它们就没有走到底。这些事情就只是被经历了而已。」

这种解剖式的深究,带来的是灵魂的自由以及依托于此的幸福,正如本书的最后一句话所说:「我察觉到我很幸福,因为我将独自一人、自由地迈入第三个千禧年。」


在本文的最后,我忍不住要吐槽一下此书出版的形式。

薄薄70页,定价36元。正文和译后记一样长,分别相当于一篇公众号长文的体量,半小时读完。排版字体一样大且稀疏,堪比老年手机。

此书值得一读,但我不建议大家购买实体书。



. The End .

沙之书中的阿莱夫
书是美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