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教师对教材文本的理解,是实施教学的关键。
凤凰大语文推出的“灯下语文”备课音频课程,邀请一线语文名师,就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某一篇文章或者某一篇文章中的某个知识点的新感悟、新见解,与大家分享交流!
备课人:袁菊华
【来源:统编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之《诗经》二首】
“流”
——不同的释义,不同的爱情
袁菊华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不管后人对《关雎》如何敷衍演绎,如“后妃之德”之说等。追根溯源,《关雎》确是男女言情之作,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爱情的追求。这一点毋庸置疑。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但对诗歌中具体字词的解释,诸家众说纷纭。下面以“流”字为例来讲。
金启华译注的《诗经全译》(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11月版)引毛亨的解释“流,求也”,并引余冠英《诗经选》解释:“流,通‘摎’,就是求或捋取”,整句解释为:长长短短的荇菜,这边那边来捞它。
程俊英、蒋见元著《诗经注析》解释,“左右”指采荇菜女子的双手,篆文左右作左 、右。流,“摎”的假借字,摘取。并引广雅:“摎,捋也。” 捋,"寽",以五指持物,在字中表意。本义为用手握住条状物向一端滑动。整句的意思是女子两手左右摘取荇菜。
以上两种看法大致相同,只是程俊英的解释把左右强调为左右手。
裴溥言编著的《诗经》(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3年3月版)对“流”字的解释和上面完全不同。他把“流”解释为“流动”。整句“左右流之”解释为:将水左右流动着,使荇菜近身以便采摘。
和这个解释类似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10月出版的《诗经鉴赏集》,它直接否定了《毛传》对“流”的解释,说“流”训为“求”,不确。因为下文“寤寐求之”已有“求”字,此处不当再有“求”意,应当作流动解。这是以荇菜流动无方喻淑女之难求。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
如此关于“流”字的解释有了以下分歧:
1.流通“摎”,摘取之意。发出动作的是淑女。
2.流是指水流动,以使荇菜靠近采摘。发出动作的是水。
3.流是指荇菜流动,作为淑女难求的兴起。发出动作是荇菜。
《说文解字》释“流,水行也”。由此引申出不受约束地到处流动之意。用在这里似乎更适合由荇菜发出这个动作。荇菜自在地到处流动,难以摘取,就像那淑女,忽而在此,忽而在彼,难以求取,故而“寤寐求之”。所以我更倾向于198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诗经鉴赏集》的解释。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的陈一平也持类似观点,他在《语文月刊》(2019年第二期)发表的《<诗经·关雎>解读》中对“流”的解释是:指荇菜在水中随波摆动。以荇菜在水中漂浮不定,比喻淑女之不易求,故寤寐求之,辗转反侧。诗中的采摘荇菜,只是比兴,不宜凿实为男女主人公在采摘荇菜时萌发爱情,也不是“君子爱上那位采荇菜的女子”(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因为贵族不可能亲自去采荇菜,而采荇菜的男女不可能登堂弹琴鼓瑟,甚至享用钟鼓之乐。他认为《关雎》中的君子淑女,都不是一般农村青年,而是贵族子弟。
程俊英、蒋见元著《诗经注析》对《关雎》的解析开篇就点出“这是一首贵族青年的恋歌”“君子是当时对贵族男子的称呼”,而“窈窕淑女”之“窈窕”也非寻常人可用。杨雄《方言》:“秦晋之间,美心为窈,美状为窕。”可见“窈窕”不仅在外貌,还在内心的善良美好。关于“淑女”,“淑”,美好,善良(《辞海》1977年11月版)。《诗经·王风·中谷有蓷》“遇人之不淑矣”,引申出来的成语“遇人不淑”现在仍然沿用其本意。《诗经·曹风·鸤鸠》:“淑人君子,其仪一兮。”郑玄笺:“淑,善;仪,义也。善人君子,其执义当如一也。”既然君子是贵族之子,那么“淑女”也当不是寻常人家的女子。宋徽宗时将“淑人”定为命妇之封号。明清时“淑人”为三品官之妻的封号。由此可见,不是随随便便谁都可以使用“窈窕”二字形容,“淑女”亦是如此。
如此一来,诗歌中的“流”状荇菜之态,以其流动无方兴起对淑女的渴求,是可以说得通的。至于后面的“采”“芼”,不管谁采,谁芼,重心都应该在“荇菜”,如果解释为“淑女”采摘荇菜,则未免太过具象化,而失去了令人想象的空间。深入骨髓的爱情,是触目即爱人,如影随形般的思念稍有触发便会无孔不入。正如君子的“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如果是看到眼前河中采摘荇菜的女子,便生起爱慕之心,以致回家后茶饭不思,似乎更像是宋玉笔下的“好色之人”了。再者说初见之人,又怎会了解对方内在之善?所以这里的“淑女”当是君子心中久已爱慕之对象。这应该是两种爱情,其质不一。
裴溥言编著的《诗经》在解释《关雎》一篇时,介绍了这样的故事:西周黄河岸边有一个君子,有一次出外游历,访求他心目中的美人。经过西国,嫌西国的姑娘有些粗鲁;经过北国,又嫌北国的姑娘太刁悍;再去东国,东国的姑娘的确秀丽,只是人太矮小。最后他来到南国,听到悠扬的琴声,看到了弹琴的“淑女”,对之着迷。前往之际,不慎滑跤,女孩请父亲将其救起。然而父亲却以君子不会弹琴为由将他赶走。君子回去后便生起相思病,睡里梦里都是女孩的身影。于是他也觅得古琴,请教名师,立志学琴,三月之后琴技出神入化。君子再次来到南国,以高超的琴技赢得美人心,两人合奏,琴瑟和鸣。此时媒人前来,成就一段姻缘。
于是南国的诗人便把这个故事,编成一个歌来给大家唱。这首歌就是《诗经》里《国风》的第一篇《周南·关雎》。
文末互动
关于《诗经》二首
您有什么新的见解与感悟
欢迎留言分享
留言点赞第一名的读者
将获得凤凰精美图书一本
活动截止时间:9月26日17:00
袁菊华
江苏省苏州中学伟长实验部管理办副主任,苏州市学科带头人,姑苏教育拔尖人才,高级教师,苏州市教师发展学院第三届名师导航学员,苏州市名师共同体成员,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特聘导师,苏州大学文学院校外硕导,《语文教学通讯》2019年D刊封面人物。
往期推荐
灯下语文 | 《秦腔》:一处语病的分析
灯下语文 | 复关:名“两可”,实不“两可”
灯下语文 | 倪玉菁:《变形记》的教学价值再挖掘
▐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
▐ 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转载请联系后台。
凤凰大语文
微信号|fenghuanggzyw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