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中学生分享三本书
谢嗣极
据我观察,现在中学生普遍怕写作文,怕写是因为写的少、写不好。因为写的少,所以写不好。当然,我说的是一般情景,不是说所有学生都这样。怎么办呢?王安石说:“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观、思、得,是写作的三大重要因素。细想,似乎没有一篇文章不是从观、思、得而来。他自己的《游褒禅山记》是,苏轼的《石钟山记》是;郑振铎的《猫》是,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也是;杜枚的《阿房宫赋》是,苏洵的《六国论》也是……当然,要把文章写好,除以上三点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写”。写,也是克服畏难情绪的办法之一。除完成教师的命题作文外,还要自觉地写,自由地写。自觉地写,不待老师布置题目;自由地写,不受题目、篇幅限制,把日常的所见(观)所思所得,随时写下来,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为此我分享三本书:
《所思》,张申府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先看下面的几则(标点版式照旧):
自然与人,个人与群:东西思想所由分,人生问题于此尽。(一)
维特根什坦说,“死不是生活的一部分,没有人在死中生活过。”(四)
“人死留名。豹死留皮。”丧尽了古今多少豹。害尽了古今多少人。(五)
天文是生之事,也是文化之事。
但是没有闲暇,何来文化?
没有生,何来闲暇?
没有天文,又何能生?生又何能生闲暇?
天文,生,文化。
自然,人,生,价值。(十二)
美不在人,亦不在物,而在人与物凑拢成的关系。
是故不但要美术,也要有美育。
美术之美在引成那种关系。美育足以助之。(六十二)
书中大多是这样的短文,因篇幅关系,长篇不引,从这几则简短的文字,便可见作者所思之广:第一则思考的是,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的三大主题。“东西思想所由分”一句,让人想起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论述的“差序格局”和“群己界线”。读第四则,不由想到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想起他关于生与死的思考。由第五则可见名与利的危害之深。第十二则是关于天文、地理,人、人生、文化之间关系的思考。第六十二则,思考的则是关于美、美术、美育三者之间的关系。
该书,文短而意深,书薄而面广,阅读难度比较大,不过读不懂的,可以暂且放过。仅希望大家读后,能学其所思,随手记下,以渐渐养成写作的习惯。
《龙虫并雕斋琐语》,王力著,商务印书馆出版。推荐这本书,一是在其“观”,看文章标题:衣、食、住、行,忙、闲、穷、富,跳舞、看戏,请客、劝菜……都尽收笔下,且都能涉笔成趣。可见,文章不必非“经国之伟业,不朽之盛事”这样宏大的主题,衣食住行等生活琐事也应关注。二是在其言,这缘于十多年前,《扬子晚报》举办的一次作文竞赛,我看了二轮参赛的上百篇作文,甚是诧异,且录其中两篇的开头(文字和标点都实录):
①是谁的玉笛声声悲切,寂寥剪断了满目山河?是谁的抚琴阵阵幽怨,哀愁浓缩了锦绣年华?是谁在昨夜梦里散落斑斓的星河,唯恐相逢是梦里?雨,总是衬着潇湘诉说着怨气为我拨开隐瞒的乌云。
因为听不进母亲的忠告,大夏天和同学不畏酷暑去欢乐谷游玩,午后的夏日阳光多了点炙热,多了点可爱。
②隐瞒是痛苦的,然而回眸历史,你可曾想过那些隐瞒承载了文人墨客对个人、对家庭、对人民无限的情感。
赤壁下的豪放,你隐瞒不解,将至情熔化成笔端流淌的华彩;你隐瞒哀怨,将豁达凝炼成纸上飘洒的旋律;你隐瞒悲伤,将多舛挥舞成理念沸腾的思想;你隐瞒愤懑,将痛楚压抑成意识奔涌的篇章;我仰头膜拜,响亮地呼喊着你的名字:苏轼!
上百篇文章,来自省内不同的学校,而这种语言风格(如果能称之为风格的话)比比皆是,这是为什么呢?到现在,十多年过去了,看看近几年有些省市的高考满分作文,这种语言风格的文章颇受青睐,可见其影响之广而远。我觉得问题在学生身上,而根子在教师身上,所谓师有所好,生必甚焉。
于是我想到了王力先生《龙虫并雕斋琐语》。他说自己的文章,“有时候,好像是洋装书给我一点儿烟士披里纯(inspinration的音译,即“灵感”,笔者注),我也就欧化几句;有时候,又好像线装书唤起我少年时代的《幼学琼林》和《龙文鞭影》的回忆,我也就来几句四六、掉一掉书袋。结果不尴不尬,连我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文体。”是这样吗?看例子:
说话是最容易的事,也是最难的事。最容易,因为三岁孩子也会说话;最难,因为擅长辞令的外交家也有说错话的时候。
会说话的人不止一种:言之有物,实为心声,一謦一欬,俱带感情,这是第一种;长江大河,源远莫寻,牛溲马勃,悉成黄金,这是第二种;科学逻辑,字字推敲,无懈可击,井井有条,这是第三种;嘻笑怒骂,旁若无人,庄谐杂出,四座皆春,这是第四种;默然端坐,以逸待劳,片言偶发,快如霜刀,这是第五种;期期艾艾,隐蕴词锋,似讷实辩,以守为攻,这是第六种。这些人的派别虽不相同,实有异曲同工之妙。普遍喜欢用“口若悬河”四个字来形容会说话的人,其实这是很不恰当的形容词。泼妇骂街往往口若悬河,走江湖卖膏药的人,更能口若悬河,然而我们并不承认他们会说话,因为我们把这“会”字的标准定得和一般人所定的不同的缘故。(《说话》)
白话和“四六”,掉书袋和生活日常,天衣无缝,丝毫没有不尴不尬的违和感。而上举学生的文字,则有装腔作势、借以吓人之嫌。如果你非要排比或“四六”,那请多读书。王力先生既有《幼学琼林》和《龙文鞭影》打底,又有法国求学的经历加持,所以他能欧化与“四六”自由切换,相得益彰。
《负暄琐话》,张中行著,有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和中华书局等多家版本。负暄,意为冬天日下曝晒以取暖。在没有空调的时代,寒冷的冬天三三两两的老人或孩子,会选择背风而朝阳的角落,边晒太阳边聊天,这大概就“负暄琐话”吧?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的封面设计,仿佛三个老者对坐日下聊天,正切此意。张中行先生我们是熟悉的,初中教材中选了他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让我们重温下面一段:
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止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他这个意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
这篇虽未入《负暄琐话》,但其风格与《负暄琐话》同。我分享该书意在其言和行:言,指文章的语言,其风格,就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是说话”,张先生文章的语言可以说完全践行了叶圣陶先生主张的“说话”风,或者说与叶先生提倡的“说话”不谋而合,但这是一个博览群书的文化老人在说话。娓娓的谈话风,散发着浓浓的文化味。行,指张先生文中所写人物之行,他们的行,体现出他们的德。读《负暄琐话》可以认识许多人,明了许多事,如果这些人和事,对后辈读者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则善莫大焉。正所谓,言可为士则,行可为世范。如果说你读了《负暄琐话》,有兴趣,那么还可以再读他的《负暄续话》《负暄三话》。
分享了三本书,目的就是四个字:观,留心身边的人和事;思,想这是为什么,想将会怎样,想应该怎么办;得,这些人和事,给你做人和行事有哪些启发;写,把自己的观、思、得写下来,长短不论,要努力说人话,不装腔作势。
谢嗣极
谢嗣极,江苏省南京外国语学校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往期推荐
谢嗣极 | 会预设 善生成——再谈“牛马一中”
谢嗣极 | 语言要得体 ——从“牛马学校”说起
谢嗣极 | 边读边想——以《走一步,再走一步》为例
▐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
▐ 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转载请联系后台。
凤凰大语文
微信号|fenghuanggzyw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