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教师对教材文本的理解,是实施教学的关键。
凤凰大语文推出的“灯下语文”备课音频课程,邀请一线语文名师,就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某一篇文章或者某一篇文章中的某个知识点的新感悟、新见解,与大家分享交流!
备课人:卢奕辰
【来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百年孤独(节选)》】
文化的挣扎
——《百年孤独》中的三个印第安人
卢奕辰
马尔克斯的小说《百年孤独》中有个重要情节:马孔多小镇染上疫病——失眠症,它的后果是失忆,让人成为“没有过去的白痴”。这个情节深具象征意味,它象征了马孔多逐步被外部世界同化,丧失原有的传统。在小说中,带来疫病的是丽贝卡,认出疫病的是比西塔西翁,为躲避疫病再次逃走的是卡塔乌雷,这三个人有个共同点——印第安人,虽然丽贝卡的身份非常模糊。
印第安人虽不是小说的主要人物,但他们的命运与布恩迪亚家族的兴衰密切相关。马尔克斯在写这个家族百年兴衰中,对于这片大地上的原住民及其文化有着深刻的关注。关注小说中的印第安人,等于打开了一扇解读小说的窗口。
《百年孤独》插画:花雨 (卢奕辰绘)
丽贝卡:
身份迷失,文化断裂,彻底同化的印第安人
丽贝卡身份很神秘。她是孤儿,十一岁时被带到马孔多,一同带来的还有她父母的骨殖和一封信。从信的内容看,她与布恩迪亚家有些许亲戚关系,可主人们对这门亲戚毫无印象,没有办法也只能收留。小说没有明确提及她是印第安人,但有这样一句,“直到印第安人用他们的语言问她要不要喝点水的时候,她才点了点头”。说明她来自印第安的生活环境,母语是印第安语,按照文化归属,她是印第安人。
在新家,她很快“学会了使用刀叉”,不久后,“她的卡斯蒂亚语和印第安语一样流利”。作为外乡人她融合的过程并不顺利,她有个隐秘的癖好——吃土。为了让她戒掉这恶习,家人们灌苦药,抽皮带,她激烈反抗,撕咬,吐口水,用印第安语中最污秽的语言辱骂,可小孩子哪里抵抗得了暴力呢,她戒掉了恶习。土壤是生命之根,文化之源,她“吃土”“戒土”,意味着她对原有文化的依恋与脱离。由最开始的格格不入,到她与养母“比亲生的儿女更亲”,再到“名正言顺用上了丽贝卡·布恩迪亚的姓名”,她被彻底同化。她初来马孔多时带着父母骨殖,意味着她虽然流落,依然有承载传统的天然使命,但她始终没有把父母的骨殖安葬,她对本来的身份已无法认同。身份迷失,文化断裂,从进入布恩迪亚家庭开始,她就不再是印第安人了。
比西塔西翁:
身份丧失,消极坚守,自我孤立的印第安人
比西塔西翁是印加王族的后裔,原本身份是部落的公主,在部落染上失眠症后,出于恐惧她逃到马孔多,她做了布恩迪亚家的仆人。从一个尊贵的公主变为无足轻重的女仆,这种身份的转变代表了印第安人在殖民社会中沦落的命运。
在殖民者看来,印第安的传统和习俗是“野蛮”,比西塔西翁懂得自己的文化特殊,她也愿意保持这种特殊,从不主动融入布恩迪亚家族的生活圈,用自我封闭来维持文化的独立。她与布恩迪亚家庭互动时,对话与情感并不丰富,她刻意与主人家保持一种“局外人”的疏离感。而在与年幼孩子们在一起,她是话语丰富的,十分亲近的,以至于“孩子们整天跟在印第安女人的后面,顽固地不肯说卡斯蒂亚语(西班牙语)而只说瓜希拉土语(印第安语)”,这一点让男女主人感到十分无奈。坚持说印第安语,就是坚持土著人的自我认同。坚守自己的语言是她对外来文化的一种隐形反抗。与殖民文化的强势相比,这种反抗是无力的,只是在很小的圈子挣扎。当她认出丽贝卡患有失眠症,她十分惊恐,告知了主人这疫病的残酷,但她自己认命了,觉得“就算逃到天边,这致命的疫病也会穷追不舍”,她选择留下来,等待被传染,等待失去记忆,从她的被动性格和顺从态度,可见印第安人在压迫面前的无奈感。小说没有交代她最终的结局,她随着故事发展淡出情节,如同那些默默坚守的印第安人逐渐被历史的洪流遗忘。
卡塔乌雷:
身份丧失,外服内拒,双重性的印第安人
卡塔乌雷是比西塔西翁的兄弟,作为印加王的后裔,最初拥有高贵的血统,在印第安人社会中,他的身份等同权力与尊严,但殖民统治彻底改变了这种秩序。他逃到马孔多,成为布恩迪亚家的劳工,从权力的巅峰跌落至社会底层,这种颠覆反映了殖民背景下的精英阶层的失落,他们被迫放弃传统的生活方式,在新的社会结构中,成为劳动力的一部分。
在得知丽贝卡带来失眠症后,他选择对抗,再次逃走,在布恩迪亚家看来是不知所踪。但在第七章里,作者让他重回马孔多,在老何塞去世的时,这是很有深意的事,他声称回归是为了“王的下葬”,他口中的“王”是指马孔多的建立者老何塞,从“王”这个称呼中暴露了他思想里依然固守着原有文明,虽然离开了原有的部落,但是头脑中还是土著文化那套秩序。此番回来,他穿着黑色呢大衣,戴一顶巨大的黑色帽子,大衣和礼帽是典型的西方服饰,表明他身份的转变,从外表看他已经归顺了主流文化,为了生存已经向殖民文化妥协。巨大的帽子又流露出他印加生活的审美烙印。在殖民社会里,他既要适应殖民者的文化规范,又渴望连接自己的文化之根,于是,这个印第安男子拥有了双重性。
印第安人图腾 (卢奕辰绘)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里,通过对印第安人的描写揭示了殖民文化对原住民的冲击,展现了他们在传统与现代、同化与抗拒之间的矛盾与痛苦。通过这些人物的命运,作者不仅讲述了一个家族的兴衰,也象征性地反映了拉丁美洲的历史变迁。印第安人的故事,象征着文化在历史浪潮中的挣扎与消逝。
文末互动
关于《百年孤独(节选)》
您有什么新的见解与感悟
欢迎留言分享
留言点赞第一名的读者
将获得凤凰精美图书一本
活动截止时间:11月3日17:00
卢奕辰
河南大学英语专业本科毕业,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教育学硕士在籍,英语专业八级。曾在日本大正大学留学,日语水平N1。法语学习爱好者。热爱阅读与写作。
往期推荐
灯下语文 | 卢奕辰:聂赫留朵夫的动摇
灯下语文 | 卢奕辰:少不了的米考伯,绕不开的经济学
灯下语文 | 刘少青:极简的文字,化不开的浓情——品悟《项脊轩志》里的伉俪情深
▐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
▐ 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转载请联系后台。
凤凰大语文
微信号|fenghuanggzyw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