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祥 | 《春》的解读

教育   2024-09-23 17:01   江苏  


《春》的解读

王永祥


1.分享中的春天


朱自清笔下的春天,不是某一个地方的春天,而是整个季节、整个江南的春天。短短几百字,写出了整体上的江南之春。而且这样的春天,不仅仅是朱自清个人心目中的春天,更是人人都喜欢的,或说人人都能感受到的春天。


文章之所以能形成这样的表达效果,首先在于文章的表达语气。这篇文章采用的是一种分享式的亲切语气。朱自清要把自己对春天的温爱之情和诸多美好感受分享给读者。文章是以亲切交谈式的口吻写出来的,所以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语言的口语化。比如“盼望着,盼望着”,“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都是亲切的口语化语言。春天就是在这样亲切的分享式的口语化语言中被娓娓道来,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诸般美景渐次展开。“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这样的语句,仿佛是在邀请读者参与到这样的活动中,同作者一道体验春天的活力;“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好像是劝慰,告诉读者不要着急,慢慢体会,慢慢沉浸在春雨的氛围中,让读者的心身获得春雨的滋润。之所以采取这种分享式的语气,其目的和作用,就是希望这些悉心营造的画面、氛围、意境,能唤醒大家共通的美感,在一种默契的交流中用春天的美感染读者,打动读者,给读者美的享受与启发。在朗读中,要避免那种朗诵腔,通过重音和停连,读出和读者分享美的亲切感。


其次,分享式的风景和作者的语言表达技巧密切相关。在文章中,有很多刻意省去主语的句子,主语的空缺,让很多动作、情感、心理变成大家共通的动作、情感和心理。比如“盼望着,盼望着”,“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诸句都省去了主语,这样动作既是朱自清的,也可以是读者的,读者在阅读中会不自觉地产生代入感,从而将朱自清笔下的风景当成自己的风景,将朱自清的感受变成自己的感受,从而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文章并不仅仅是一种语气,也注意在文章的段落内和整体上进行变化。纵观全文,文章结尾的语气有所转变,由分享式的语气转变成宣告式的语气,宣告春天是“刚落地的娃娃”,代表春天是新生命的开始;春天是“小姑娘”,代表春天的美和欢快;春天是“健壮的青年”,代表春天的力量。这三个比喻代表着对春天的总结,春天是新生的希望,春天是美的所在,春天是有力量的引导,文章由抒情不知不觉转入议论,而以宣告式语气所给出的结论之所以能水到渠成地让读者接受,就在于前面以分享式语气所传递出的春之美深深感染读者。换句话说,分享式语气引起的强烈共鸣为文章结尾的认识升华打下基础,由此可以看出这篇文章结构的谨严。



2.精准的修辞


这篇文章最突出之处就是比喻修辞的应用。明喻、暗喻、博喻等比喻修辞手法都有。不能把修辞仅仅当成知识让学生记住,更重要的是结合文章的欣赏,让学生体会比喻修辞在语言表达上的重要作用,把修辞手法转换成学生写作表达的内在能力。比喻最主要的功能就是突出描写对象的特点。如果一个比喻那不能穷尽本体的特征,往往会用多个喻体来表现。这样比喻手法应用成功的关键,是要能抓住本体的各个特征。所以,比喻考验的是写作者对写作对象特征的认识是否准确。所以比喻一是要有层次感,二是要准确鲜明。比如“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是对成片成片盛开的桃花、杏花和梨花的比喻。红的像火,是突出的是色彩的浓烈,粉的像霞,是突出的是色彩的轻盈,白的像雪,突出的是色彩的纯洁。同时火和霞具有动态的变化性,雪是静态的,三种喻体交织在一起,既突出每种花色的特点,也把三种花色交错形成的整体特点凸显出来,从而给读者营造了如在眼前的逼真效果。其他的比喻,诸如“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等比喻,都有类似的效果。所以,比喻表面上是一种修辞手法,而这种手法的背后,则是作者对事物的深入认识与丰富联想。


同时要明确比喻和拟人两种修辞具有不同的功能,比喻表现的是对事物的认识,而拟人是让事物在具有人情态感觉后,拉近表现对象和人之间的距离。所以比喻重在对事物的认识,而拟人重在对事物的感受。从本质上讲,拟人也是比喻,只不过是喻体是人。在把物比作人的过程中,增进了人和物的共通感和亲近感。所以比喻修辞考验的是写作者的观察能力,能否抓住事物最突出的特征;而我们运用拟人修辞的时候,是为了增强描写对象的感染力,以及人和对象的亲切感。要真正掌握这两种修辞手法,不在于记住这两种修辞的概念知识,而是要能根据自己的写作需要去恰当地运用,把知识转化成能力。



3.精巧结构


需要从整体上分析这篇文章的写法。《春》这样的写景散文,不是通过对眼前之景观察写生得来的,而是通过对记忆中江南之春的提炼组合得来的。换句话说,存储于朱自清记忆中的江南之春,经过他刻意的分类组合,形成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图景,同时,每一个图景里的画面也不是在固定视点下写的,而是调动多重感官来完成的。所以不仅仅有春草图与春花图之间的跳跃,就是在春草图、春花图等画面中,也不是某一处景物的描写,而是形成画面内部画笔间的跳跃。比如春雨图,先写春雨细密轻柔的特点,再写烟雾人家,具体又到小路上,石桥边,田地里,层层渲染,不断丰富画面,从而画出一幅意境优美的春雨图。


因此需要在两个层次上注意这篇文章的结构线索。从文章整体上来说,第一、二段总起文章,写春天的到来。从第三段到文章倒数第四段,是从不同角度平行并列的呈现江南春天。每一幅春景中,风景的呈现和人的活动相交织,景和人融合在一起。每一样风景和人的独特感受相结合。比如春草,大片大片的春草,在人坐着躺着打滚等活动中的感受;春花给人的视觉嗅觉享受,春风给人的触觉享受,春雨给人在特定情境气氛中的感受;春天的空旷和人的自由欢喜心情。并列的风景因为不同的特点和感受,让人有目不暇接的感受,而无呆板重复的弊病。


那么学写这篇文章,最主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像朱自清似的,对自己记忆的风景进行分类描写。分类是一种思维能力,是对景物的消化理解,并不是机械写出记忆有什么样的风景,而是这些分散的风景能否形成有机画面,以传达自己内心的审美体验。在这一点上,学生就会认识到《春》和描写一个地方的《济南的冬天》不一样,《济南的冬天》是写生式的风景描写,是对着一个固定地点的风景描写。当然也和《雨的四季》不同,《雨的四季》是写一种景物,以及这种景物在不同季节给人的审美感受。这样在差异对比中,才能更深入地认识到同是写景抒情散文,但是各有各的特点。



思考:认真体会画面组合式的风景描写方法,你能否将记忆中一些景色组合成画面?比如让你来写春之外夏秋冬家乡的景色,你会选择哪几幅风景来描写。


END


王永祥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在《文学评论》《文艺争鸣》《语文建设》《语文学习》等刊物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学术领域为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与文学研究,语文教育史研究,语文教材与教学研究。


▐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

▐ 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转载请联系后台。


凤凰大语文

微信号|fenghuanggzyw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凤凰大语文
中国的语文,大家的语文。
 最新文章